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中山主张人类社会与生物界一样,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民权”的兴起便是这种进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坚持“民生”是“历史的重心”,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并以此为根蒂构建“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孙中山还极为重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其人力胜天的思想,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和极强的现实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民生史观析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孙中山民生史观的基本涵义有二 :一为民生是历史的重心 ,表明孙中山对社会历史内容和基本结构的见解 ,突出了历史主体的人 ;二为人类求生存是社会进化的定律 ,表明孙中山对历史发展规律及其动力的认识。他认为阶级斗争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 ,社会进化的原动力一是民生 ,二是“人类求生存” ,三是“民生主义”。民生史观的实质是多元动力的主体进化史观。本文认为 ,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唯物辩证的实践史观 ,并以此对孙中山民生史观的一系列基本命题进行了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很早就向往社会主义,高度评价马克思和马克思的学说,但他也不主张在中国全盘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引起工人和农民的强烈不满,以致列宁不得不改行"新经济政策"。孙中山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自己的《建国方略》基本一致。此外,孙中山很早就看出资本主义的弊端,不主张中国走西方的发展老路,但并不全盘反对资本主义,而是主张吸取资本主义的积极面,预防并避免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等社会病症。他从对美国"福特制"的研究中发现,现代资本主义仍有其自我调节、发展生产、改善工人生活的能力,因而提出四种推动"社会进化"的办法,企图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对马克思的学说,孙中山认为应该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师其意不用其法"。他主张,调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推动"人类进化"的"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利用外国的资本主义,造成中国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理则",从深层次来说是关于思维方式的学说,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革命和历史的发展.孙中山一生,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后,十分重视"理则",他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与吾国国民不健全的思维方式有关.无论从其思想上、行动上还是从其个人修养来看,孙中山都对"理则"赋予了很大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论"民生主义"的内容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包括重视民生、发展实业、贫富均等和"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四方面的内容.就这四方面的内容来看,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任何把它们中的某一或某些方面的内容单独提取出采,说成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的做法,都不符合孙中山思想的发展逻辑.孙中山虽然是在19世纪末、尤其是在20世纪的一二十年代提出、发展和完善他的"民生主义"思想体系的,距今已有八九十年甚至近一个世纪之久的历史,但"民生主义"并未因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过时,在当代仍然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的系统思维观是中国古代系统思维观的承传和发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发展的产物,其基本内容包括对宇宙进化系统与社会进化系统的揭示,对未来社会建设系统工程的勾画及对系统的均衡性、协调性和开放性的揭示。  相似文献   

7.
社会历史批评的核心在于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历史之间的有机联系,随着文艺观念的更新和研究视野的拓展,人们也在赋予社会历史批评以更新、更丰富的阐述和诠释.因而对社会历史批评发展演进的阐析与审视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社会历史批评得以全面发展和深入拓进与文化因素的多方位渗入密切相关,社会历史批评既然注重"社会观点"与"历史观点",它就必然应该包含着"美学观点",这也是不断发展与开放的社会历史批评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未曾发生西方式的知识论转向,而是发生了中国特有的知行观转向.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说,最终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他对知行范畴作了新的界定,重新探讨了知行关系,强调知与行之间的统一不再表现为单个人的"知行舍一",而是社会范围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从而得出了"知行分任"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探讨了孙中山民族思想构建与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分析了每一阶段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其次探讨了关于孙中山民族思想中的一些发展与理论创新问题,认为,孙中山对"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一词的内涵与外延、"大同世界"的和谐思想都有一定的发展和创新;最后,考察和剖析了孙中山民族思想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王芳 《理论界》2009,(2):102-103
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上强调"偶然性",否定"必然性".他们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完全是偶然的,只能由偶然性逻辑支配,根本不存在马克思主义所谓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规律.后马克思主义否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历史发展视为"偶然事件"的堆砌,体现了其唯心主义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