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的昭君母题创作历时10余世纪,较早的作品收录在汉诗总集《文华秀丽集》中,为一辑嵯峨天皇君臣的昭君主题诗会吟咏作品。通过对其作品、作者、体裁和题材的了解和初步分析,可推估九世纪昭君母题文学流播之概貌。  相似文献   

2.
<诗·小雅·采薇>中"岁亦阳止"之"阳"字,多释为夏历十月.实际上,夏历十月非阳月之属而为阴月之属.句中"阳"应作温暖讲,有训诂上的依据,从诗中"薇"菜的生长规律看也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戏答元珍>一诗广被人口,而两人的相识时地和交往经过却鲜有人道及.周必大刻本<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认为两人的相识时地为景祐元年(1034)的京师.依苏轼<书欧阳公黄牛庙诗后>转述欧公晚年之语,两人本为"同年"进士,相识更在景祐元年之前.本文经考证认为,<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诗题有误,此诗实则是送朱处仁的.苏轼此文可证欧公晚年记忆之误.两人在景祐三年十月末始相识,地点在峡州夷陵县.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北宋经抚年表>、<宋史>、<宋元宪集>等多种旧籍的考索,判定赵抃<送昭文刘少卿移知南海>一诗的赠主"刘少卿"为刘赛,复由刘赛到广州任知州的时间,确定赵抃此诗的写作时间在景祐三年二月前后.  相似文献   

5.
金毓黻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东北地方史专家,他一生爱国爱家乡,积极从事东北地方史及渤海史的研究和写作,完成了<渤海国志长编>和<东北通史>的撰修工作,同时发表了大批有价值和有影响的论文,阐明了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以大量的事实驳斥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掩盖其侵略中国东北的种种谬论,宣传了爱国主义思想.因此,金毓黻是一位爱国主义的史学家.  相似文献   

6.
"兴"是中国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该文综合分析了"兴"在先秦文献中使用的情况,并从<周礼>职掌"六诗之制"的"大师"一职设置的时间、职能,探讨其教授"六诗"的大致时间最早也应在春秋晚期.又从先秦其他文献对"六诗"各个概念的使用情况,探讨了"六诗"诸义项产生的先后次序,发现"六诗"之中,风、赋、比、雅、颂的使用时间均早于"兴"."兴也"最早见于战国帛书,"六诗"的称谓也仅见之于<周礼>,故"六诗"及"兴"诗概念的产生及应用大致应在战国中晚期,而<周礼>"大师"教授"六诗"的时间也应该在此稍前的一段时间.至秦汉之际,以"兴"说诗的现象开始较为多见,成为毛诗以"兴"解诗的前驱.  相似文献   

7.
明义生于乾隆十年.明义<题红楼梦>七绝20首的写作时间,在乾隆二十五年.袁枚误解了明义<题红楼梦>序中"先人"之义,误以为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明义誊抄<题红楼梦>寄给袁枚的时间,在乾隆三十一年."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是明义与尹似村讨论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经过幕末的"尊王攘夷"和倒幕运动,天皇重新回到日本政治舞台。明治维新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权着力重振天皇与皇室权威,致力于消除以往天皇被排除在政治中心之外、穷困潦倒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采取了重塑天皇与皇室在官民中的形象、让天皇重归民众视线、大力扩充皇室财产等一系列措施。短短二十几年时间,明治政权从政治、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把权力式微的千年皇室与原本文弱的明治天皇打造成实实在在的日本最高统治者,使其成为日本近代史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著名红学家蒋和森先生抒情散文式的论文写作笔法探求<红楼梦>中<葬花辞>的真谛,指出这是林黛玉一生命运之"诗谶式"的写照.在曹雪芹原稿后八十回中,林黛玉是在宝玉和凤姐双双获罪后的次年春残落花时节,泪尽而去"证前缘"的,并非是高鹗续书中所写的"祸起"之年的秋天,正如辞中所说"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相似文献   

10.
《答客诮》一诗的写作时间,有两说:一、据《鲁迅书简补遗》记载,先生曾将它写成条幅赠日本医生坪井,条幅末题:“未年之冬戏作,录请坪井先生晒正,鲁迅。”未年乃辛未年的简称,即一九三一年.因此,断为一九三一年冬的作品。按:坪井是日本在上海开设的筱崎医院的医生,曾给鲁迅的孩子海婴治痢疾,因而先生与之常有交往。但查一九三一年冬和此后《鲁迅日记》,均无赠诗坪井的记载.而坪井来鲁迅家为海婴治病和鲁迅携海婴往筱崎的医院就医的记载有数十处之多,却皆在一九三二年五月以后,治痢疾一事在一九三二年六、  相似文献   

11.
现代阐释者认为,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说以抒情为诗歌本质,摆脱了儒家诗教的传统,使诗歌抒情不受儒家礼义束缚,诗歌的功用也不再以儒家风化为本.但由<文赋>"诗缘情"本义及陆机以儒为本的思想可知,"诗缘情"之现代阐释与陆机原义存在偏差.现代阐释之"诗缘情"说的理论观念不属于陆机时代,而至齐梁时始真正出现.因此,现代阐释实是对原典本义的误读.  相似文献   

12.
似曾相识同归来——吴承恩与陶渊明文风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百回本<西游记>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之大成,其作者定是具有高深文化素养、热爱山水自然、崇尚陶渊明田园诗之人.吴承恩继承和发扬了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自然,并以多类型的诗词曲赋,展现了自然流丽、清新淡雅的"笔清而不薄,淡而能隽"之诗风.对此,百回本<西游记>中诸多诗赋词曲均能见到,无疑吴承恩乃百回本<西游记>的最后完成者.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好为<梁父吟>,乃悲士人立身处世之不易,兼讽为相者之不仁.<梁父吟>是诸葛亮历观古今士道与治道后,有所寄托而作,足见其器识之远大.此事于诸葛亮一生之志节与事业,裨益实多.  相似文献   

14.
诗三百篇,至孔子时,已具有成数。三百篇外,或有在孔子前全篇已逸亡者,三百篇后,至六国之灭亡,亦未必全无诗。昧者不察,乃以诸书引诗不见三百篇者,举谓为逸诗。其所据书之情伪不详考,其所引诗之风格不一辨;笙诗本无辞,而谓为逸亡;下管者吹簜,附会为有辞;逸诗之说,至今为梗;删诗之说,乃无定论。兹既明删诗之事不足信,乃更表列逸诗之篇句,各附以考辨, 以见其非必诗三百篇之逸,则庶几于孔子删诗之说,亦可以暸然矣。  相似文献   

15.
<游山西村>一诗的尾联从字面看来是写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留恋和向往之情的,但诵其诗不可不知人论世,诗人因力主抗金而遭贬,满怀爱国热情却被投闲置散,无所事事.岁月不居、生命荒废的焦虑使他满腔悲愤、抑郁,诗的尾联字里行间就隐含着诗人这种报国无门而又无可奈何的愤慨之情.  相似文献   

16.
战后天皇与神道并存的神社神道之象征天皇制,其灵魂载体神社神道的存续,为其在本质上的实存提供了绝对根本的保障,令其天皇之“神性棱威”之“象征神威”于战后仍“绵延不绝”,威力无穷,影响至今.其不仅是暮府时代象征天皇制的本质翻版,更是近代国家神道之军国主义天皇制的本质灵魂的传续与翻版.因而,战后象征天皇制仍是日本军国主义之源泉与温床,其必然导致军国主义并以此为其本质必然归属;亦为战后至今日本政治右倾及国家神道、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阴魂不散之最深层的精神源流与最深刻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张志和曾作《渔歌子》词五首,一经传唱,后世许多文人,乃至日本的嵯峨天皇(公元810—公元823年在位)及其公主,都或仿作之,或用其意而填他词,而更多的人则将其编入自己所选的总集中。这样的几首小词,竟如此魅人,且至今仍有其审美价值,原因何在呢?有人仅根据其某一首词说是因为他赞美了淳朴自然的渔家生活,而又有人同样抓住其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诗经>艺术表现手法的"比、兴"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作诗方面的"比、兴",一是用诗方面的"比、兴".该文着重研究的是<诗经>用诗方面的"比、兴"与古代典籍中"赋诗"、"引诗"之间有何逻辑关系.古代的"赋诗"、"引诗",虽不少是断章取义,但其基本意思不能完全脱离<诗经>本义.这些"赋诗"、"引诗"的传统不但可以证实当时人们多么重视<诗经>,而且从联想、想象的立场来看,"赋诗"、"引诗"本身就反映了"比、兴"之特性.由此而论,"赋诗"、"引诗"可以说是先秦对<诗经>之"比、兴"研究的一种引申和发展.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就可以理解春秋时代的人们早已借以"赋诗、引诗"的形式广泛地运用了<诗经>.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竞赛论>这一诗译新论对古汉语诗词翻译的指导意义,认为这是诗译理论的一大突破.但同时认为"竞赛论"须根植于"等值论",使之避免偏颇,从而使诗译理论更趋完美.  相似文献   

20.
日本汉诗是中国古诗流播海外衍生出来的一大支脉.日本汉诗诞生于天智天皇时代,其后一千多年的日本汉诗史被分为王朝、五山及战国、江户、明治后四个时期.天智天皇时代起,及整个奈良时代、平安时代,这五百余年被称为日本汉诗的王朝时期.<怀风藻>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一部汉诗总集,多临摹之作.平安之初,相继出现了三部汉诗总集,即<凌云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