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西方语言在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明显的不同,从深层次看,这种差异是最后导致文化差别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在分析语言、思维、文化之关系中,"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存在明显的片面性,而洪堡特"语言、人、大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不仅有助于揭示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而且明了这一点也有益于增进中西方之间实现跨文化和谐交流。  相似文献   

2.
"道"与"logos"是中西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最高范畴和核心概念.二者之特征在诸多方面均相通,但是由于"道"之"不可言"与"logos"本身的"言说"的根本差异,导致中西方在遵循各自的最高哲学范畴的前提下,在政治、思想、文化、语言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分野.语言作为人类行为的载体,集中反映了二者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通过对"道"与"logos"的分析,解析中西方在其各自影响下的语言观的差异,可以为深刻理解东西方的语言与文化展示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环境语言作为非语言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中西方鉴别标准存在差异,引起了不同程度的文化误解与交流障碍.中西方时间观与空间观存在差异,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冲突的根源,这对于促进交流、推动发展产生障碍,此处主观评判、对话形式和先入之见三个方面也是影响交流质量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日趋强化,语言作为传播的媒介受到人们特别的关注。而滋养在经济和文明范畴内的西方礼仪语言随着政治的跌宕起伏表现出独特的人文现象,人们对"西方礼仪语言"这个极具生命力的概念给予了极大的青睐。从不同的侧面诠释东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个性、西方礼仪语言的文化内涵,旨在强调西方礼仪语言在现代化社会中具备的优势以及东方人应借鉴西方礼仪语言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文化联系密切,相辅相成。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集中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并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借助语言来进行。中西方文化在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而翻译作为语言转换的再创造过程,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势必会词不达意,无法达到两种语言的真正交流。因此,译者必须在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表征,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哲学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哲学与语言之间更是密不可分的。中西方不同的哲学传统使得中西方语言哲学观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从感性语言观与理性语言观,价值观取向以及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三个方面来讨论中西方语言哲学观的差异,并以英汉语言中的委婉语为例来阐述这些差异在语言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英汉互译在现代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因为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使得两种语言拥有各自的文化特色,所以在英汉互译的内容上存在很多不同。因此语言翻译的成功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中西方社会的信息交流与传递。本文将通过对英汉互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比较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差异,从而找到合适的方法,尽量消除语言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经济。这种经济具有浓厚的封闭性和内向性,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而西方文化源于欧洲,源于其地理位置、商品经济比较发达。这样,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西方文化也就具有了开放性和外向性的特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具有很大的差异。了解中西文化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对汉英两种语言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从宏观上理解语言的特点,微观上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及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的隐喻的角度人手,通过"水"的隐喻的相关语料,按照其文化内涵从地理因素、世界观、人际关系和时间观四个方面进行归类、分析,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性研究,可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水"含颇多文化成分;"水"的隐喻可以映射出中西方文化间存在的明显差异;人们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是隐喻性的;隐喻帮助人们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交流工具。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精华,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所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词组或短句。英语习语包含着西方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寓言神话、文学艺术等众多文化方面。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了解了一些习语的出处、意思以及文化历史,英语学习者不仅能了解到西方文化,又能学到语言,并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研究回族文化,最重要的就是研究清真寺,由于中国地理以及地方建筑的特色,使得南北、东西的清真寺风格各具特色。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有关清真寺的相关理论,本文从清真寺组织以及清真寺建筑艺术这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今后研究东北回族清真寺的建筑及其功能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道家思想在罗兰·巴尔特营建中性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巴尔特认为禅宗语言是一种中性语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表现了中性不可为的尴尬处境;无为而无不为实现了中性以退隐的姿态对抗西方文明的梦想。道家思想在巴尔特眼中只是一个参照性的乌托邦,他将道家文化视为西方文化的对立面。同时,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巴尔特误解了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翻译已不再被简单地当作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被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这决定了充分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的重要性。本文试从地理环境、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及思维方式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中西文化差异的各方面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环境与气候是造成文化不同的根本原因,由于中西拥有迥然不同的自然条件,这使它们形成完全不同的文化特点。从地理差异的视角出发分析文化差异在语言形式、词汇内涵、句法层次及语篇上的体现,从而加深对语言与文化之间内在联系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在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当今 ,我们从一系列的国际建筑招标竞赛中 ,清楚地看到中外建筑师在设计思维、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着差异。通过两者的比较 ,中国的建筑师应理性审视东西方文化 ,学习西方先进思维模式 ,学会超越自己的传统建筑和建筑传统 ,扬弃和发展自我 ,创造出优秀的中国现代建筑来。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明在其发生期,大体上是在与其它明相隔绝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东西方化的融汇使古希腊人扩大了视野,铸成了他们特殊的化心理,他们不满足于即有的安定生活,而是积极地去探索,创造新的生活。人类历史和化的发展不能脱离人类所处的特定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史料记载,从汉代汉族屯戍者和儿童学习汉语及传统文化、西域少数民族学习使用汉语汉文及唐代办学校兴科举等方面论述了汉语文在西域的传播使用,以此研究新疆民汉双语现象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恩施地区语言汉化的时间跨度很大,始于隋唐,于二十世纪初基本完成;空间上也是分节淡化、消失的,大致自北而南,兼从东向西。从方志典籍记载、历史建制沿革、族群流动等方面可窥恩施州土家语汉化历程的基本情况及原因于一斑。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建筑语言和文学语言相互组合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试图探讨"建筑意"和"场所精神"的内在关系,进而分别从建筑欣赏的主体环节和建筑创作的客体环节两个角度,来论述文学语言对深化场所精神的意义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本文从英汉礼貌语言现象出发,以对比的方式,通过两种语言的人交际过程中对“礼貌”语言选择上的差异,结合东西文化背景的阐述,论证了礼貌语言具有文化特性。通过对礼貌语言的研究,提高礼貌语言的运用能力,促进跨文化交际及外语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