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刘震云的中篇小说《单位》和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通过青年形象的塑造来展现成长主题。在这两部小说中有三类青年形象:一类是成长主人公,他们经由单位制度和文化的改造而呈现出复杂的意味;另一类青年形象是主动成长者,这些主动成长者既对单位制度和文化有揭示作用,同时又是主人公成长的镜像;第三类青年形象是拒绝成长者,他们既可能因改造而成长,也可能长期定型为单位中的边缘角色。  相似文献   

2.
哪吒的前身为古印度密教的那吒俱伐罗(也称那罗鸠婆、那吒等),造型威猛震撼,这个人物形象流传到中原后,从外形到性格,都在逐渐向儿童方向演变。文章梳理了哪吒形象儿童化的过程,分析了《封神演义》中哪吒形象与儿童文学中顽童形象吻合之处,并指出哪吒只是一个自发的顽童形象,因为《封神演义》的作者以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哪吒故事进行了大量的改造,使他的形象更符合中国文化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李恩富的《我在中国的童年》(1887)是华人在美国出版的第一部英文作品。该作品针对19世纪美国社会对华人形象的刻板化,以作者的生活轨迹为线索,通过西方读者喜闻乐见的写作模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富有文学趣味性的书写,并客观地重塑了正面的华人形象:注重礼节、珍惜时间、辛勤劳作。李恩富借助自传塑造华人形象的原因主要有:受...  相似文献   

4.
1969年《波特诺的怨诉》轰动了整个美国文坛。小说主人公亚历克斯.波特诺成了菲利普.罗斯笔下最具争议的形象,罗斯被指责为"反犹太的","自我仇视的"。"病态"波特诺是犹太母亲的儿子,但更是催生在美国文化大土壤的产物。在文化特定和文化动态的视角下,波特诺这一形象便可以得到真实的解构。  相似文献   

5.
清人对钗黛形象的理解与改造主要存在于有关《红楼梦》的续书、戏曲和子弟书当中,这些作品对原著中的钗黛形象的理解和改造表现出乐观与悲观两种倾向,对《红楼梦》这种的接受状况渊源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也丰富和发展了清代后期的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6.
自13世纪以来,西方“北京形象”在“理想化”与“妖魔化”之间不断变迁。林语堂笔下的“北京形象”打破了西方“北京形象”话语霸权,解构了神秘的或带有恶意的“北京形象”。《京华烟云》描摹了北京的历史大事、精神气质、风景名胜、文化观念以及民俗生活,塑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动人的北平”形象。在《京华烟云》的基础上,《辉煌的北京》进一步展现了北京古老的辉煌、丰富多彩的民众生活及其精美的艺术,展现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北京形象。  相似文献   

7.
鲁肃是三国时吴国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作为历史人物真实存在的鲁肃和在文学作品中被加工形塑的鲁肃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历史上的鲁肃继周瑜之后官至都督,处事果断,有谋略和胆识;但是《三国演义》中的鲁肃却被塑造成一个忠厚老实、胆小怕事的形象。鲁肃的形象发生了嬗变。这一嬗变主要经历三个阶段:以元至治年间的《三国志平话》为代表的民间说书阶段,以元杂剧为代表的从民间说书向文人创作的过渡阶段,《三国演义》代表的则是文人按照其观念对说书传统的较完整、系统的改造阶段。  相似文献   

8.
《时尚》和《瑞丽》是两本风格不同但都拥有大批受众的女性杂志。在现代社会文化环境中,在经济、观念建构以及社会因素等复杂关系的影响下,流行女性杂志所建构的矛盾多元的女性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女性读者。  相似文献   

9.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紫钗记》和《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一系列反封建传统的新女性形象,从人性和人的价值角度探寻女性的处境和命运,为女性提出了作为“人”的生命欲求,呼唤人性的解放。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是他们人文关怀的最伟大、最集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在西部苗族丧葬仪式上口头唱诵的活态史诗《亚鲁王》塑造了美轮美奂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铜鼓文化的殉道者、能征善战的女英雄、女性神力形象和管家型的妇女群象等,每一类女性形象都有着古老的历史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1.
论汉儒易象观与茶山的易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儒本之《易传》,凭借当时自然科学知识,转换话语系统,提出了新的易象理论,重建了偏于天道的象学体系。丁茶山一方面坚持汉易立场,反对王弼义理之学;另一方面通过反思检讨汉代易象学说,实行了对汉代易象的重建,推动了汉代象数易学乃至整个易学的发展。茶山之象学研究,与中国清代乾嘉前后易学研究遥相呼应,形成了东亚汉易复兴的思潮。  相似文献   

12.
表象·语象·意象——论文学形象的呈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象”是对应于文学感性内容的整体性概念。所有的文学形象都要凭借表象来实现。文学形象又有语象和意象之分。语象是语言级的形象 ,它依靠语词的指物和描述的功能 ,通过与表象的直接对位来实现。意象是“立象以尽意”的形象 ,以象征、隐喻、神话启喻为基本活动方式来承载或破译文化密码 ,是“不外于言亦不尽于言”的形象。在文学活动中 ,表象、语象、意象的呈现都有一定的随机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形象思维实质的不同论述,提出作者的观点:形象思维实质是想象,形象思维不是想象加思维,“伴有形象的具体概念”不是形象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14.
论汴京意象     
在宋人的词曲生产过程中 ,汴京不仅是以都城的形象进入生产活动 ,而且更是以一种别致的词学意象进入生产活动。这种词学意象包括京阙意象、长安古道意象、玉京仙子意象三种主要生存形态 ;其流变过程分为晏柳勃兴期、苏黄回潮期、清真鼎盛期、南渡持续期、南宋转型期五个阶段。汴京意象的兴盛与宋人的都城文化意识、地域文化意识、精神家园意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父亲"形象的文化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醒龙小说世界里的"爷爷"、"奶奶"是作家理想中的乡土社会的象征,是作家的生命理念.刘醒龙小说中的"父亲"形象都有一种道德化倾向.在他们身上,寄托了作家朴素的道德意识和人生理想.刘醒龙对"父亲"们的命运的表现,采取的是一种诗意化、道德化的表达方式.他的创作明显缺乏历史理性.坚守传统的道德理想是刘醒龙最基本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16.
藏族女诗人完玛央金的诗歌创作以甘南草原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具有鲜明的西部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甘南草原上的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共同构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甘南草原意象群,成为完玛央金诗歌创作的一大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7.
阐释了意象是人们感觉到的并融入了情感与理智的个别事物及其形状与特征 ,诗的意象不可避免地组合成诗句 ,并进而组合成诗。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意象组合的主要功能是变抽象为具体 ,变一般为个别 ,变理性为感性 ,其组合的基本原则应以意为主。指出在分析诗歌意象时 ,应注意意象组合问题 ,如果孤立地进行意象统计与分析 ,势必将意象变为概念而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德莱塞和王安忆分别是美国和中国的著名作家 ,在《嘉莉妹妹》和《长恨歌》中 ,他们都把女主人公放在大城市的背景下进行描写 ,对她的生命历程、感情纠葛作了细致的描绘 ,揭示了女人与城市、消费的关系。从女人与大城市的故事中 ,我们可以看到女人的漂泊史、沧桑史 ,也可看到两位女主人公性格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阐释了意象是人们感觉到的并融入了情感与理智的个别事物及其形状与特征,诗的意象不可避免地组合成诗句,并进而组合成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意象组合的主要功能是变抽象为具体,变一般为个别,变理性为感性,其组合的基本原则应以意为主.指出在分析诗歌意象时,应注意意象组合问题,如果孤立地进行意象统计与分析,势必将意象变为概念而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李白的一些生平事迹在他生前身后被非凡化了,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长庚入梦"的神话化、"醉使力士"的英雄化以及"捉月骑鲸"的传说化这三个非凡化了的形象是人们向往"非凡"的心理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