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承焘先生有关姜夔生年年的推考及石帚辨一说,早已被词学界视作定案。本文则对夏说提出商榷意见:(一)关于姜夔卒年的推测,夏老不从吴潜《履带诗余》卷1《暗香》《疏影》序中之说,反据版本可信度不高的四库本韩滤《涧泉集》卷12诗《盖稀之作乌程县》原注中所云,认定姜夔卒子1221年,终究失之未能详考。而本文以为姜实卒于1231年左右。(二’夏老力辨白石、石帚为二人,所持四条理由均难以信服.本文对此予以逐条辨正,故石帚辨一说不能成立.而从现今所掌握的材料来看,白石,石帚的情形则恰好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2.
近代诗人易顺鼎的山水诗创作成绩斐然,称盛当时。其山水诗内容丰富,既多方面展示自然山水的客观之美,又寄寓诗人的主观情志;风格、体制、语言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易顺鼎山水诗表现内容之丰富,艺术手法之多样化,为他人所罕见,易氏实为山水诗大家。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自沉颐和园之年,正是位居天津张园的逊清小朝廷政治斗争激烈之时,以溥仪深相赏识的王国维之死作为契机排斥异己,成为郑孝胥等人的政治谋略。罗振玉“逼债”王国维之说就是在郑孝胥的策划下,经史达、郭沫若、溥仪、周君适等人递相祖述并加诡异想象,而使这一谣言一时竟然成为“公论”。而王国维之女王东明则认为王国维之死与王潜明早逝有关,明确说明无关乎罗振玉之逼债。检王国维与罗振玉近三十年相知相交的经历,虽然在王国维1916年从日本回国后,两人通信多有对古物、书画的买卖之事,但王国维主要提供信息以供罗振玉参酌,罗买与王买分得清清楚楚。罗振玉确实对王国维一家经济多有支持,但其主要方式是为王国维提供以劳务、职业或职务而获取报酬的机会。罗振玉视王国维为天挺之才,深感若令其旁皇生计乃是自己的耻辱,所以用各种方式缓解王家的经济困难,其主要目的是让王国维勿劳分心专力学术,以精深之学术延续中国学术之辉煌,罗振玉的胸襟与格局之高由此可见一斑。罗、王经济关系的底蕴在学术,这是现代学术史上值得书写的一章。  相似文献   

4.
我国山水诗源远流长,名家辈出,近代诗人易顺鼎才华横溢,其作品广受称誉,山水诗有突出的特色。易氏天才雄放,志在经世,诗中饱含忧时爱国的情怀与自由超逸的个性;在艺术方面表现为雄奇瑰丽,气象万千,无论五、七古大篇或律、绝,皆能独辟新境,异采纷呈。当今遨游山水、喜作传统诗歌者,易顺鼎诗堪为借鉴。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体素羸弱,性复忧郁,这使得他更为敏锐地关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等问题,并以此开始他早年的哲学研究之旅。王国维由叔本华等人的哲学著作介入到宗教领域,带着对哲学、宗教的双重失望进入文学领域,并将早年的哲学、宗教观念带入到文学理论之中。他认为苦痛才是人生之真相,诗人要首先深度体验苦痛,才能更好地表现苦痛。王国维的文学观念与其哲学认知、宗教情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掇拾生命的片羽芳华──关于王国维的零星札记段吉福1.1927年6月2日上午10点左右,一位瘦小的体面绅士,身着旧式长袍,赶乘一辆人力三轮车来到北京郊区的颐和园。公园里一片寂静、春意盎然。这位绅士在颐和园的石肪上坐了很久,陷入深深的沉思。后来,一位公园...  相似文献   

7.
卢善庆先生的美学新著《王国维文艺美学观》(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版)出版以来,曾引起省内外美学同仁们的热切关注。王国维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位“大师巨子”,(陈寅恪语)可是对他的客观研究,却迟迟才得以起步。研究他的文艺美学思想的专著,则始见于八十年代中叶、卢先生的这一新著,可算是第三部。此书以其沟通两岸、集腋成裘的独特研究方法和理论的锋芒、创见,而在王国维研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帚”的本义是打扫卫生,由此引申为打扫卫生所用的工具。据此,从“帚”得声的一组字“婦、歸、掃、鯞、”均可视为同源字。  相似文献   

9.
学术大师王国维卓越的辞书编纂实践 ,体现出丰富性、科学性、创造性与学术效益性。他的辞书编纂又与其整体治学血脉攸关 ,辞书编纂大抵是治学的逻辑起点 ,且成其建构学术殿堂的一块块奠基之石。这在当今的辞书编纂中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说:“文学之工不工,亦视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见《人间词话附录·人间词乙稿序》,以下简称《乙稿序》)王氏认为,衡量境界有无的标准是“真”,而衡量意境深浅的标准是“浑”。下面就对王国维衡量境界有无深浅的这两个标准谈些看法。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云;“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作品中怎样的景物才称得上是“真景物”呢?依王国维,“真景物”的标准有二条:第一,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必须真切鲜明,富于直观性,即王氏所说的“不隔”。何谓“不隔”?“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末,佛学家王恩洋出版《王国维先生之思想》一书,从佛学视角观照王国维的人生哲学和艺术哲学。在人生哲学上,王恩洋指出王国维死于信仰终不可立,为王国维死因研究开一新视角;在艺术哲学上,王恩洋对中国艺术的乐天色彩、解脱与艺术之关系等问题有独到的阐释,弥补了王国维认识之不足。目前诸种图书目录对该书的版本著录均有误,而版本认识不清是学界低估此书的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12.
基于罗振玉藏书印,结合罗振玉、王国维二人往来书信,对敦煌卷子《疗服石医方》源出进行了基本考证,确认其出自敦煌第17窟藏经洞。将其内容与《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千金翼方》《医心方》等传世医籍予以详细对比分析,证明了该卷子与诸医籍传抄的同源性。同时,对残卷所用“口父咀”一词进行了考证。总结和重点解析了此卷子的服石将养疗法,提出了此卷子对于现代医学临床、养生强身等方面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代湖南产生了一个延续四代的文学家庭。这个家庭的文学成就,以易顺鼎、易君左为代表。为什么在易氏家庭会出现这一文学现象?为什么这一文学现象会延续整整一个世纪?本文通过对易氏家庭的教育方式和文学活动的剖析,回答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浅论王国维悲剧思想的本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因其浓郁的悲观色彩和过多的西方话语一直受到学界的批评。其实构成王氏接受叔本华悲剧理论的文化先行结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悲观主义思想才是重要的,同时王氏悲剧思想与晚明清初之际的悲观主义文艺观念确实有着诸多暗合相通之处,换言之,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并非西方话语的移植和搬用,而是有着鲜明的本土文化特征的。  相似文献   

15.
《静安文集》是王国维的第一部文集,内容以哲学、教育学等研究为主,编订于1905年。王国维去世后的第一部全集《海宁王忠悫公遗书》没有将其收录,遂致议论蜂起。罗振玉在《海宁王忠悫公传》中提出王国维寄寓日本期间曾有摧烧《静安文集》之说是可信的。罗振玉从求"醇"的角度不予收录,也当是出于对王国维的一种尊重。《静安文集》乃是王国维探索西方哲学的产物,希望由此创造中国的新文化,但反响寂寥。在《静安文集》编订之时,王国维对西方哲学即多有质疑之意,后经数年持续研究,终于弃哲学而专攻文学,稍后更转治国学。《静安文集》的被摧烧是王国维向国学挺进的一个重要信号、一种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16.
把王国维的“境界”说当作“唯美主义”的文艺理论是一种误会。“真”与“善”也是王国维“境界”说的重要维度,这是因为,王国维的“境界”说实质上是一种人生“意义”的理论,它所言述的是先验世界中的真、善、美“一体”之域。  相似文献   

17.
卢海娟 《中华魂》2014,(22):52-53
长白山南麓,在大山深处,膏腴肥沃的黑土地里种植的不仅是庄稼,还有许多制作日常用品的植物——比如,可以用来扎成刷帚的刷帚草,用来扎成条帚的条帚草,还有用来储物或是用来舀水的葫芦。  相似文献   

18.
肖川 《社区》2014,(8):22-22
四十以后才明白,人世间最美的唯有情怀。倘若没有情怀,人们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利益算计、权钱交易,人的内心就会成为死寂的荒漠。正是情怀赋予世界以意义、色彩和美。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拥有情怀的人,才是真正会享受生活的趣味与美的人。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是一代国学大师,也是近代悲观主义者著名代表之一。王国维的诗词中弥漫着一种末世情怀,是把悲苦与孤寂生命诗化的载体,同时王国维又将其悲苦与孤寂生命的知性化、哲理化,为其悲情化的人生寻求了学理的支撑,最终将其悲苦与孤寂生命极端化。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在《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等著作中均体现了其悲剧思想对西学、佛学和老庄的熔铸性,开创中国美学研究之先河。王国维悲情思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与叔本华悲剧精神的互通;二是认同佛家的涅槃,和叔本华倡导的解脱殊途同归;三是包涵老庄的"无为"、"无我"等传统底蕴。重新认识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和悲情意识的源头,理解王国维对中西印等文化传统的沟通、合流、熔铸,才能理解和把握王国维在美学研究领域的大创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