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观应的慈善公益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点,与同时代其他慈善家的思想一起汇合成了近代中国慈善公益思想的宝库。郑观应的慈善公益思想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有着重要的启示:中国政府应该承担更大的社会职能,以履行国家之善;在发挥政府社会职能的同时,中国要大力培育民间慈善组织,以推行社会之善;同时要在学习西方慈善文化的基础上重构适合中国本土的现代慈善文化,以促使人心向善。唯如此中国社会才能真正走上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试论郑观应的慈善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思想界有较大影响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慈善观应是他丰富的思想体系的一环,他倡导的种种慈善之举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郑观应(1842—1922),是近代中国由买办转化为民族资本家的著名人物,也是近代中国思想界有较大影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对于郑观应之由买办转化为民族资本家的过程,学术界许多专家学者已作过深入研究,但是对其转化的思想基础的研究尚不深入。本文试图就此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郑观应生活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进程,他的  相似文献   

4.
郑观应不仅是早期卓越的维新思想家,也是社会保障思想的集大成者。从19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初,郑观应主张对贫民的救助应变单纯救济为教养并重,并提出设立保婴会以救助弃婴。19世纪90年代以后,郑观应意识到社会保障事业是富国强民的手段,更是实行宪政的要务,他建议改革社会保障机构的救助方式,更有价值的是他介绍了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郑观应的社会保障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保障思想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5.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思想界有较大影响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对人才问题的论述既是其同时代思想家们的共同主题,也是郑观应思想的集中体现。他批判科举,倡导西学;创办学校,发展教育,形成了他的有理论、有实践的人才思想体系,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教育救国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他主张以教育为立国之本,教育与科技、生产相结合,主张兴西学以培养实用人才,提倡女子教育,倡导考试制度的改革。郑观应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灾害频发,尤以水、旱灾害为重,郑观应将水旱灾害的发生与战争等人为因素联系起来。针对水灾,郑观应提出筹巨款、采西法、选治河之官等举措。针对旱灾提出开沟洫、使用水粪浇灌、多种树木的方法。郑观应的防治水旱灾害思想具有继承传统、采用西法、标本兼治等特点。但他却忽略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国内环境和制度。郑观应所处时代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他的防治水旱灾害思想在当时缺乏生长的土壤,所以其所提出的举措在当时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郑观应受聘买办长达20年,但长期以来,因偏重其思想研究,学术界将其买办经历给掩盖了.透过贯穿其整个前半生的买办生涯,我们不会不得出这样的认识:一是郑观应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二是他为中国近代化的前驱之一,推动步履维艰的中国经济近代化迈出了不可或缺的一步.  相似文献   

9.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学习西方富强之本的思想,是中国近代学习西方思潮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显著标志。他所阐释的西方富强之本,其总纲是"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其内涵则包括以政治为本、以格致为本、以学术为本和以经济为本等极为丰富且不乏深远之见的思想观点。这些观点将民主性的政治制度和近代化指向的大政方针作为国家富强的根本,表明郑观应对西方的认识和理解已达到相当准确而深入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论郑观应早期思想的演变董淮平郑观应(1842~1922)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改良主义先驱,他的一系列论著或为时人注目,或为后人尊崇。通过对郑观应撰写于19世纪60年代左右的(救时揭要)和成书于1880年的(易言)的探析,展示贯穿其中的视野、语言、心...  相似文献   

11.
郑观应作为维新派思想的倡行者和洋务实业活动家是很著名的,但他在中国近代外交上的实践和主张却还为人研究不多,对此加以考察研究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2.
慈善组织是指具有慈善性质的公益性非营利、非政府组织.一个真正的慈善组织应具有以下基本要素和特征:第一,慈善性,慈善性要求慈善组织从事所有活动都应以仁慈博爱的信念为出发点,同时,也可以保证慈善组织始终以较高的道德标准进行自我约束;第二,公益性,公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人群的利益,产生组织的宗旨和目的是公共利益而非其他,一切组织的活动都不应背离这一目的;第三,非营利性,即慈善组织的财产基础是基于捐赠的公益产权,非营利性是慈善组织与其他商业企业的根本区别,也应是外部监管的重点之一;第四,非政府性,即慈善组织以社会公共责任而不是以国家职能为基础,在制度上与国家机构相分离,政府不能随意干涉组织活动.  相似文献   

13.
郑观应的市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郑观应建立在商战理论之上的市场观是以正视中国历史进程发生巨变的“变局观”为出发点,反映了他为使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国内、国际市场拥有一席之地所做出的积极探索和认真思考,为近代中国参与国际社会,加入市场竞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公益慈善参与社会养老是一条重要途径,应加强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调研等方法,认为应该从慈善本义、历史和现实角度、多元养老主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充分认识公益慈善参与社会养老的重要作用;结合泉州公益慈善养老情况,认为应鼓励发展合作型、社会服务型和互助型等公益慈善养老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15.
作为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的集大成者,郑观应思想的许多方面,都代表着当时中国的最高水平,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相形之下,他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似乎还未得到应有的注意。本文拟就郑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作一初步探讨,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指教。(一) 郑观应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的形成,与时代环境、个人经历有着密切联系,其途径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咸丰八年(1858年),“观应年十七,小试不售,即奉严命,赴沪学贾”,①从其叔在柯化洋行帮办商务。两年以后,郑观应“入宝顺洋行管丝楼,兼管轮船揽载事宜”,自己也投资作生意,“开江西、福州揽载行。”②三十二岁时,“上海太古  相似文献   

16.
郑观应女子教育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观应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实业家和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驱。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女子教育思想占有重要地位。郑观应在女子教育目的观的认识上表现出从"佐子相夫"到"执业以自养"变化;在教育内容的论述上呈现出中体西用的特点;而在教育制度上则透显出强烈要求规范化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慈善理念寓于传统社会结构中,遵循着“关系慈善圈”的差序格局式的赠予观念,建立在不平等的个人关系之上.现代公益理念的基础则是以志愿追求公益的方式采取自下而上的组织化方式解决公共性社会问题,是将公益作为一项事业在追求,它的作用也仅仅是一种拾遗补阙而已.在中国现代公益理念的培育中,要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资源,构建社会组织,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品质感,特别是要降低期待,给中国企业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18.
论商会的互益性质及其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公益慈善组织仍欠发达的条件下,发挥互益型民间组织的公益性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公益慈善现状.中国的商会属于互益型民间组织,商会除了承担其主要的经济职能外,还在近现代公益慈善事业中发挥了十分突出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中国各地商会在公益慈善事业中的作用,必须积极理顺商会与政府的关系,扩大商会对公益慈善事业政策法规制订的参与权;克服商会的自利倾向,发扬商会的公益性精神;商会要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组织开展公益慈善事业,让社会了解、理解商会及其所代表的新的社会阶层,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企业家的职责与传统思想、西方文化、改良理念熔于一炉,构成荣德生的慈善公益思想的渊源。企业家的实力支持荣德生创办公益教育、公益交通、公益文化及慈善救济事业,构成荣德生人生事业的另一华丽篇章。丰富的慈善思想、广泛的公益活动,体现着企业家特殊的良心与智慧,推动着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20.
从1931年起,冯玉祥开始以个人身份从事慈善活动。中国传统慈善思想、基督教博爱思想的有益成分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冯玉祥慈善活动的思想基础。冯玉祥慈善活动包括慈善救济、慈善教育和社会公益三大项。冯玉祥从事慈善活动的动机既有同情心、责任心的表达,又有改造国家、改造社会的愿望,已远远超出慈善活动本身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