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乐死”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从语源学的意义上讲,安乐死出自希腊文 euthanasia,本意是“愉快的死亡”。在现代西方文献中,它成了“无痛致死”,或“慈善致死”的同义语。前者强调的是死亡状态,后者强调的是死亡方式。不管我们从哪种角度去看待安乐死,它的根本宗旨都是为了尽可能减轻病人在死亡前的痛苦,或者人为地缩短死亡过程。学术界一般根据是否对死亡过程进行干预,分为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根据病人是否提出要求,分为自愿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和不自愿安乐死。探讨并实施“安乐死”不仅需要人类生死观念的变革,而且有赖于其他社会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2.
“安乐死”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从语源学的意义上讲,“安乐死”一词出自希腊文euthanasia,本意指“愉快的死亡”。在现代西方文献中,它成了“无痛致死”或“慈善致死”的同义语。前者强调的是死亡状态,后者强调的是死亡方式。不管人们从哪种角度去看待安乐死,它的根本宗旨都是为了尽可能减轻病人在死亡前的痛苦,或者人为地缩短死亡过程。学术界一般根据是否对死亡过程进行干预,区分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根据病人是否提出要求,区分自愿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和不自愿安乐死。探讨并实施“安乐死”不仅需要人类生死观念的变革,而且有赖于其他社会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3.
“安乐死”一词的历史渊源“安乐死”一词出现于公元前4世纪,当时“安乐死”是指体面的、无疾而终的死。卫生历史学家阿尔梅勒教授指出:“在当时,所有的医生必须遵循依波克拉派医学家的誓言,严禁给病人下致死的药。”随后,这词被淡忘了。但在17世纪,“安乐死”重新出现在哲学家弗朗西斯的笔下,其含义与过去一样。“安乐死”的  相似文献   

4.
是忍受着剧烈的病痛延续生命,还是“安乐”而有尊严地死去?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功民提出了建立“安乐死”合法化试点的建议,再次将“安乐死”这一曾经争论了几十年的话题,摆上中国的立法平台。几乎同时,荷兰允许新生婴儿在特定情况下获准安乐死,使得荷兰在事实上将成为第一个婴儿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回忆从西安尿毒症患者投书媒体要求安乐死,到中国首例安乐死案当事人的离世;从美国女植物人特丽·夏沃的生死权之争,到国外立法的相继实施,每一次关于安乐死的话题都让中国人激动不已。面对社会上安乐死呼声的不断高涨,…  相似文献   

5.
安乐死亦称安死术,最早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一词,本意为“快乐死亡”或“尊严死亡”。1605年,由弗朗西斯.培根首创,英语中才有“euthanasia”这个词,用以指代安乐死。  相似文献   

6.
朱倩  牛芳 《现代妇女》2014,(6):257-258
本文在对安乐死概念进行疏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工作在介入安乐死问题时所面临的历史文化困境和专业伦理困境。通过对两大困境的解析,从开展死亡教育、将安乐死与临终关怀相结合、全面建设社工人才队伍重点培育司法社工和医务社工以及建立安乐死的具体相关制度等方面入手,提出缓解这些困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安乐死是减轻身患绝症患者肉体痛苦的有效方法,但是它的合法性历来备受争议。本文认为对安乐死进行合法化处理很有必要,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下,安乐死面临着社会伦理的制约、条件难以明确、与法律规定冲突的阻碍,这些需要建立构建新的法律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使安乐死在我国得到更好地适用。  相似文献   

8.
安乐死之困     
安乐死作为生命伦理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一直以来都颇受争议。安乐死问题不仅仅涉及医学领域,同时还渉及法律、宗教与道德等诸多领域。本文从道德的角度谈谈对安乐死的看法及其所面临的质疑。  相似文献   

9.
孩提时,儿子扬着小手对母亲说:“妈妈,我腿疼。”母亲急忙抱起儿子,问:“乖,哪儿疼?”儿子在母亲的怀抱里,蹬了蹬小腿说:“噢,不疼了。”但刚把他放下,他就嚷:“又疼了。”母亲明白了:儿子原来是想让她抱。年轻的母亲抱着儿子,亲着他的小鼻头说:“坏宝宝,还骗妈妈呢。”儿子在母亲的怀抱里一脸得意地笑着。这是孩子对母亲撒的第一个谎。  相似文献   

10.
鲍鹏山 《职业》2013,(7):94-95
赵筒子是春秋后期的牛人,据说孔子都对他望而生畏,止步黄河南岸,没敢去晋国。他考察儿子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此人的志趣和作风。赵筒子对儿子们说:“我把一个宝符藏在常山上,你们去找找吧。”儿子们骑上快马,上山寻找,一无所得。一个地位最低、婢女生的儿子叫毋恤的,最后回来,却告诉父亲:“宝符找到了。”赵简子说:“呈上来。”  相似文献   

11.
开心五分钟     
《伴侣(A版)》2013,(10):63-63
生女儿 一个朋友说,现在生女儿好,生儿子没用。证据是:他有两个儿子,除夕夜,他打电话给大儿子问:“你在哪儿啊?”大儿子答曰:“在丈母娘家。”又打电话给小儿子问:“你在哪儿”小儿子答日:“在丈母娘家。”继而小儿子反问:“老爸,你在哪儿啊?”朋友答道:“我也在丈母娘家……”  相似文献   

12.
目前,自杀不认为是犯罪已经被普遍接受,那么为他人实施安乐死是否也应该从犯罪中移除?从人道观念、私人自决、人权保护、职业道德等方面对安乐死问题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自有其正当性,毋庸赘言。若从安乐死的法律实践和刑法理论支撑尤其是刑罚配置方面进行论证为他人实施安乐死行为非犯罪化的合理性又当如何?  相似文献   

13.
做好父母     
Q:帮正上初二的儿子整理书桌时,无意间发现一张纸条:“不许跟某某说话,连打招呼也不行。每天早、晚各说一次‘喜欢你’!”玩笑般打听,儿子竟然承认他早恋了,还说每天早、晚对女孩说“喜欢你”,更有学习的动力,否则就会很迷茫。儿子还说他们就说说“喜欢”,连手都没牵过。  相似文献   

14.
安乐死之所以引发大众在哲学、伦理学、医学、法学等领域的激烈讨论,是由于人们对生命权和自由的绝对向往,当代功利主义的利益平等与利益最大化及社会福利的要求似乎为其合理性提供了可能,当安乐死行为面对情与理的抉择时,人们或许会思考安乐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一凡 《女性天地》2009,(3):50-50
吃完晚饭,儿子拿起勺子“叮叮当当”地敲着桌子。丈夫叫他不要捣乱,我却示意儿子再敲敲其他盘子、“你再敲敲这个听听。”“声音不一样。”儿子说。“怎么不一样了?”“更响,‘梆梆梆’的。”“那你换筷子来敲。”我提示道。“呀!”他像发现新大陆似的,“这声音很清脆!像妈妈的声音。”  相似文献   

16.
海澜 《老年人》2006,(5):32-33
亲生儿子走上盗窃犯罪的道路,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不幸和悲哀。但是,母子血肉相亲,这造孽的儿子还是让张秀茹割舍不下。1998年4月,张秀茹强打精神,与丈夫一起去看守所探望独生儿子。儿子见到父母“,扑嗵”一声跪倒在地,哭诉道“:爸妈,我好糊涂、好后悔啊!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朋友。”一番盘问,张秀茹终于知道,儿子是摩托车盗窃团伙的主犯之一,他把要好的朋友陈天浩也拉下了水。两个月后,法院认定张秀茹的儿子“在严打”期间连连顶风作案,“被从重、从严”判处死刑。陈天浩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临刑前,儿子央求张秀茹说“:妈,您以后多去看看陈…  相似文献   

17.
钟玛  刷刷 《现代妇女》2005,(12):44-45
1儿子刚刚上初一时,对男女那方面的感情还是朦朦胧胧的,可班上“情窦初开”又相对大方的女同学,已暗中向男生“眉目传情”了。但这类“青春期动作”常常遭遇儿子等一干男同学的冷嘲热讽。某周末的饭桌上,我正开启着一瓶四川名酒“剑南春”,儿子在一边说话了:“爸爸,我们班有个女同学,外号听着就是这酒的名字。”“叫剑南春?怎么,她喜欢喝酒?”我不解地问。儿子笑道:“不是。她叫杨小莉,特别喜欢和男同学一起玩,所以就给她取了剑南春的谐音外号——见男春。”我心想,这些半大小子也真想得出来。见我无语,儿子又自鸣得意:“一开始男同学背后叫…  相似文献   

18.
幽默与漫画     
《老年世界》2010,(5):36-36
学指挥 儿子对父亲说:“爸爸,我们学校成立乐器小组了,我想去参加。不过,乐器要自己带。”父亲递给儿子一根筷子,说:“你去学指挥吧!”  相似文献   

19.
一天,正在上幼儿园大班的儿子对我说:“爸爸,我们班好多同学从星期一到星期天都在上‘兴趣班’!”我问他:“你愿意吗?”“我才不愿意呢!那样不是没有玩的时间了吗?而且压力也太大了”,儿子不无成熟感地跟我说。我很诧异:上幼儿园的儿子都知道“压力”何谓了!  相似文献   

20.
她耗费17个春秋岁月,让“炭人”儿子凤凰涅槃。这时,与儿子同命相怜的“女儿”找上门来,这位平凡女性一言九鼎:“妈妈已拯救过儿子一次了,妈妈要再爱一次女儿,让你化茧成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