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第一部分先从文学社会学研究的语境人手,试图在“文学性”与“社会性”这两种对立研究取向的颉颃中呈现该研究的困难前提。主体部分(第二、三、四部分)梳理文学社会学的“系谱”及其来龙去脉,从这一研究方向的“历史发展”看其“主要方法”,检视“文学社会学”在不同时期和人物那里的认识程度和方法论上的思考。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上,亦鉴于文学社会学迄今在定义以及一些相关问题上还缺乏共识,第五部分既是对文学社会学定位问题的探讨,也是本文的总结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论历史评价     
“人按照他自己对世界、对历史的评价而追求这个和那个目的。”①黑格尔的这句话,道出了历史评价的本质,即主体——人对历史的评价有着自己的价值追求。历史评价的这个本质形成了它与历史事实认识的区别,即前者是对历史现象、意义、作用的判断,后者则是对历史现象本身的考察;前者是一种价值性认识,后者则是知识性认识。历史评价论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在评价标准、评价原则方面的独特性,以下试论之。  相似文献   

3.
歧义结构分析方法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歧义就是一种语言形式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意义解释,这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从句法形式与语义解释这个角度来看现代语言学的歧义问题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1)从句法形式入手,分析歧义产生的源由,例如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2)从语义关系入手,分析句法形式产生回义的潜在世,例如冯志伟的“潜在语义论”;(3)将句法形式的生成与语义解释的组合相对应,分析歧义现象产生的过程,例如蒙塔古语法.本文将分别评述这三种不同的歧义分析方法。(一)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简称TG)的二大目标之一是语言理论应具…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美学构成识度下的“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天道 《天府新论》2009,(6):134-138
禅宗美学的基本美学精神突出地体现在构成识度上。“禅”的内涵就涉及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禅为缘发构成境域。禅境,不是现成的,而是构成的,是一种随缘任运、自然适意、一切皆真、宁静淡远而又生机勃勃的自由构成境域,一种更高的人生境域;二是“心”(禅)既是本源境域,又是更高人生境域与审美境域。禅宗视禅为众生的“本来面目”(生命本色),而且总是借助艺术的观点来美化人生,力图塑造完美的心灵,把肯定人生、把握人生、塑造一种理想人格,以构成更高人生境域与审美境域作为自己的终极境域,把构建健全的人生(力图在禅境中完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光明的人生(自由任运的理想人格)作为自己的最高宗旨。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有多种说法,如“生产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斗争(革命)”、“人民群众”、“历史合力”、“现实的人的需要(利益)”、“现实的人”、“创新”、“改革”等。就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表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有七个层面——现实的人的需要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体现;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历史规律性发展的根据;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历史的“合力”构成社会发展的系统动力机制。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不同语境中,从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出发作出的不同表述,彼此相通相融,不存在矛盾现象。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其“动力”是指客观现实性的、本原意义上的动力。当前,又有几种新提法,如“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需要(利益)”、“创新”、“改革”、“新‘合力’动力论”等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并非对“生产力”动力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研究唯物论史,传统上把辩证唯物主义产生以前的西方唯物主义,区分为古代的素朴唯物论和近代的机械唯物论两种历史形态。这种划分的根据是人类认识史上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发展观。但是,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最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构成哲学发展史的首要内容。一般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与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这一对矛盾相比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变换一个角度,即从哲学两条路线斗争方面来考察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能够得出与传统看法不同的结论。 一、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一瞥 在西方,哲学是从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个命题开始的。这一命题同时也就开创了从感性直观所把握的事物和现象中  相似文献   

7.
伽达默尔(主持人):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理解。理解并不是主观对客观的静观和反思,理解是人的在世方式,它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的。历史造成的时间间距,并不构成古人与今人对话的障壁。我们今天安排胡塞尔与康德两位不同时代的思想巨人坐到一起,就科学形而上学建构问题展开对话,就是一种拆障除壁的尝试。胡塞尔:康德先生,您的“批判哲学”是从“先天综合判断是怎样可能的?”这一问题发端的。这一问题又被拆解成以下四个分问题:(1)纯粹数学是怎样可能的?(2)纯粹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3)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是怎样可能…  相似文献   

8.
真理观的哲学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人们经常在几种不同的意义上提出一个共同的问题:“这是真的吗?”分析人们在各种不同的意义上所使用的“真”的概念,能够合理地拓展关于“真理”问题的哲学视野。1—1.在最直接的意义上,“这是真的吗”所追问的是,“这”(例如这个人或这件事)是否“存在”。这里的“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氢”字不仅仅是对中国之“氨”的简化,它也包含着对中国之“气”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系列混乱现象的整理与超越意识。日本之“气”有“け(ke)”和“き(ki)”两种发音,代表了对中国之“气”理解与接受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け(ke)”表现的是古代日本人对中国之气的抽象性内涵的接受惶惑;“き(ki)”则将中国之“气”这→宇宙天地人生的本体概念,具象化为人生化、情绪化的具有描述与形容功能的词,并衍生出数量上远远超过汉语的“气”字词组。从语义的角度看,中国之“气”经历了四个发展演进的阶段:有形的云气之气(天气)→抽象的元气(宇宙本原之气)→人之气→文之气;日本之“气”则有“云气之气→可感知的神灵之气→人之气”三个阶段,它解构了中国之“气”的抽象化、本体论的性质,但未能实现从“天气”、“人气”向“文气”的延伸与转换。因而,与中国古典文论“以气论文”的“文气”论的深厚传统有所不同,“气”在日本文论中使用较少,且概念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10.
生活论──哲学的未来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论是在消灭了阶级对抗的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要求而出现的一种新哲学,它既符合哲学发展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阶段。这种新哲学以保守的辩证法为其根本特征,把“和”(差异协同)当作自己的核心范畴和根本原则;其基本内容则由“人论”、“文化论”和“历史论”的三大部分构成。一在世界哲学典型的意义上,通观西方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史,我们可见,它的实际上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存在论,认识论和实践论。(-)存在论阶段西方哲学肇始于对存在问题的思考,由此形成了其最初形态—…  相似文献   

11.
在哲学史上,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主体大致经历了从“神”到“自然”到“理性”再到“现实的人”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前三个阶段虽然形式各异,但实质上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一个拟人的主体(上帝、自然、理性)凭着自己的意志(天意、目标、狡计)主宰历史的必然进程,社会历史过程对这个拟人的主体而言,表现为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认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性,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活动是现实的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一通常,人们将传统理解为“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格、艺术、制度等”。这个定义明显地包含两点涵义:第一,传统是从历史中,而不是从现实中产生出来的文化现象;第二,传统是跨越了历史阶段而得了保持的文化现象。然而,人类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每当社会发展到转折关头,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巨大,冲突如此之激烈,难道果真有什么文化现象可以安全跨越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而得到保持吗?凡是对这个问题持否定答案的人,无不主张:“应抛弃传统”;而对这个问题持肯定答案的人,则表示:“要保持传统”。从现象看,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都可信手拈来大量佐证:一方面,有多少在历史上产生  相似文献   

13.
康长乐 《理论界》2022,(10):49-56
从叔本华开始,非理性地探索世界的方式逐步显现在哲学家的思考中。叔本华从与黑格尔相反的路径来解读康德,通过对康德的批判构建了自己的意志哲学。意志是构成世界的本原这一思想,贯穿了叔本华思想的始终。叔本华从意志哲学的角度,发掘出了“恶”的本质内容:人作为意志最完美客体化的呈现因其在痛苦中的挣扎而使“恶”发生,从而表现出“非义”“利己”等特征,“恶”存在于人的欲求和冲动中并且以循环的方式不断呈现。唯独通过悟知性格使人达到艺术(音乐)的层面,人才能得以暂时摆脱表象规律的束缚。同时,在对叔本华哲学“恶”的剖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正义、强制等范畴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一)“世界历史的轴心期”这一概念是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按照雅斯贝斯的说法,这个“轴心期”是“在公元前5O0年左右的时期内和公元前80O年至200年的精神过程中”,在此期间,“世界上的所有三个地区(指中国、印度和西方)的人类全都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人类体验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软弱。他探询根本性的问题。面对空无,他力求解放和拯救。通过在意识上认识自己的限度,他为自己树立了最高目标。他在自我的深奥和超然存在的光辉中感受绝对。”“这个时代产…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 ,本质上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 ,而对现实的无知也必定会使对历史的理解失却可能。而在这种平衡之中 ,“现实”或“现在”事实上还处在某种更积极更主动更活跃的地位上。学术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 ,在复杂曲折的历史认识过程中 ,“现实”不仅不是一种有害的因素 ,相反 ,具有现实情怀和某种社会责任感还能成为推动史家探知历史真相的一种巨大动力。然而在 90年代以来的史学界 ,“现实”却成为不少人躲避惟恐不及的“瘟疫” ,遁入象牙塔可能已形成为某种共识 ,学院的围墙甚至早已构成不少人精神生活的边界。与社会的这种隔离和疏远已经对学术造成了伤害。这种现象的发生当然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 ,其中 ,认识上的原因尤不容忽视。我们所组织的这组笔谈 ,就以检讨 90年代以来“历史”疏远“现实”这一现象得以发生的主观因素为主。相信这里的检讨和澄清对矫正当前史学的走向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 ,本质上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 ,而对现实的无知也必定会使对历史的理解失却可能。而在这种平衡之中 ,“现实”或“现在”事实上还处在某种更积极更主动更活跃的地位上。学术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 ,在复杂曲折的历史认识过程中 ,“现实”不仅不是一种有害的因素 ,相反 ,具有现实情怀和某种社会责任感还能成为推动史家探知历史真相的一种巨大动力。然而在 90年代以来的史学界 ,“现实”却成为不少人躲避惟恐不及的“瘟疫” ,遁入象牙塔可能已形成为某种共识 ,学院的围墙甚至早已构成不少人精神生活的边界。与社会的这种隔离和疏远已经对学术造成了伤害。这种现象的发生当然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 ,其中 ,认识上的原因尤不容忽视。我们所组织的这组笔谈 ,就以检讨 90年代以来“历史”疏远“现实”这一现象得以发生的主观因素为主。相信这里的检讨和澄清对矫正当前史学的走向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 ,本质上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 ,而对现实的无知也必定会使对历史的理解失却可能。而在这种平衡之中 ,“现实”或“现在”事实上还处在某种更积极更主动更活跃的地位上。学术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 ,在复杂曲折的历史认识过程中 ,“现实”不仅不是一种有害的因素 ,相反 ,具有现实情怀和某种社会责任感还能成为推动史家探知历史真相的一种巨大动力。然而在 90年代以来的史学界 ,“现实”却成为不少人躲避惟恐不及的“瘟疫” ,遁入象牙塔可能已形成为某种共识 ,学院的围墙甚至早已构成不少人精神生活的边界。与社会的这种隔离和疏远已经对学术造成了伤害。这种现象的发生当然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 ,其中 ,认识上的原因尤不容忽视。我们所组织的这组笔谈 ,就以检讨 90年代以来“历史”疏远“现实”这一现象得以发生的主观因素为主。相信这里的检讨和澄清对矫正当前史学的走向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历史是由人们自己而不是由“理性、”“规律”和“必然性”自行创造的。但由于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因此还在这一历史观的创始人在世之日,不少人就把这一历史观责难为“无为主义”,在他们看来,既然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是一个自然过程,那就是一个人在其中不起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与人的主观努力程度无关的过程。因此,他们把唯物史观看作是“为了经济因素而牺牲其他一切因素,并根本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一种学说。”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在唯物史观的创始人看来,“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②全部历史都是人自己——其中当然包括那些伟大的个人创造的。但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重心不是展示个人的这种作用本身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 ,本质上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 ,而对现实的无知也必定会使对历史的理解失却可能。而在这种平衡之中 ,“现实”或“现在”事实上还处在某种更积极更主动更活跃的地位上。学术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 ,在复杂曲折的历史认识过程中 ,“现实”不仅不是一种有害的因素 ,相反 ,具有现实情怀和某种社会责任感还能成为推动史家探知历史真相的一种巨大动力。然而在 90年代以来的史学界 ,“现实”却成为不少人躲避惟恐不及的“瘟疫” ,遁入象牙塔可能已形成为某种共识 ,学院的围墙甚至早已构成不少人精神生活的边界。与社会的这种隔离和疏远已经对学术造成了伤害。这种现象的发生当然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 ,其中 ,认识上的原因尤不容忽视。我们所组织的这组笔谈 ,就以检讨 90年代以来“历史”疏远“现实”这一现象得以发生的主观因素为主。相信这里的检讨和澄清对矫正当前史学的走向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放逐"现实"回避"问题":90年代学风的致命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 ,本质上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 ,而对现实的无知也必定会使对历史的理解失却可能。而在这种平衡之中 ,“现实”或“现在”事实上还处在某种更积极更主动更活跃的地位上。学术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 ,在复杂曲折的历史认识过程中 ,“现实”不仅不是一种有害的因素 ,相反 ,具有现实情怀和某种社会责任感还能成为推动史家探知历史真相的一种巨大动力。然而在 90年代以来的史学界 ,“现实”却成为不少人躲避惟恐不及的“瘟疫” ,遁入象牙塔可能已形成为某种共识 ,学院的围墙甚至早已构成不少人精神生活的边界。与社会的这种隔离和疏远已经对学术造成了伤害。这种现象的发生当然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 ,其中 ,认识上的原因尤不容忽视。我们所组织的这组笔谈 ,就以检讨 90年代以来“历史”疏远“现实”这一现象得以发生的主观因素为主。相信这里的检讨和澄清对矫正当前史学的走向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