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史的一般规律是什么?许多同志认为,哲学史中的“两军对战”,就是哲学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观点来源于日丹诺夫。日丹诺夫把哲学史定义为“两军对战”的历史,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因此,就有人据此推论:哲学史,既然是“两军对战”的历史,那么,哲学史中的“两军对战”,自然也就是哲学史中的客观规律了。我认为,这个观点虽包含有部分的真理。但它是一个十分偏狭的、具有很大片面性的观点。另外,有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哲学史的定义,现在的教科书和写哲学史的人,大都是用的日丹诺夫的定义。日丹诺夫《在关于亚历山大洛夫著<西欧哲学史>一书讨论会上的发言》中,给“哲学史”下了这样一个简短的定义:“哲学史也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应该说,这是一个极端偏狭的定义。所谓定义,主要是解决两个认识上的任务。第一,确定被下定义的对象的本质的属性或本质的特征;第二,把被下定义的对象跟与之邻近的、相似的各对象区别开来。就是说,科学的定义,必须能够全面地揭示出被下定义对象的概念的内涵。所谓概念的内涵,也就是指  相似文献   

3.
哲学产生以来,就有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个“对子”,它们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一部哲学史,最终可归结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斗争的历史,因此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关系,弄清唯心主义怎样影响和为什么能影响唯物主义,是非常必要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存在及其相互影响,是人类认识的必然,是哲学史所证实了的,只要人类的认识活动还在进行,它们就不会消失。当然它们之间有着本质区别,但那种简单地、粗暴地把唯心主义斥之为一派胡言,而全盘否定的作法,则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应具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的西方哲学史研究陷入了一种主导模式,即认为哲学史是唯物主义世界观胚胎、发生、发展的历史,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只有唯物主义才有某种合理性和进步性,而唯心主义则必然是反科学的、反动的。这其实是前苏联教条主义哲学史观影响的表现。本...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观认为,哲学史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哲学史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但历史是第一性的,它决定逻辑与意识的发展.列宁指出:"要继承黑格尔与马克思的事业,就应该辩证地研究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列宁全集》第38卷,第154页)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辩证的观点去研究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才能推动人们不断和深入地认识世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以往的哲学史观时,高度地肯定了黑格尔在哲学史研究中  相似文献   

6.
关于哲学史的研究对象问题,近几年来说法不一,争论很多。争论的焦点就是:哲学史是否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史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根源于如何正确评价唯心主义哲学和如何对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斗争的问题。我认为哲学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但其基本内容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发展史。  相似文献   

7.
实用主义是唯心主义经验论的一个流派。哲学家对人的认识的起源有两派对立的不同的主张,一派认为人的认识是起源于理性的思维作用,绝不依赖感官知觉,这就是哲学史上的唯理论派;另一派认为感性经验是认识的唯一泉源,绝不是什么理性的活动,这就是哲学史上经验论派。经验论又分两派,一派是唯物主义的经验论,一派是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唯物主义的经验论承认感性经验是认识的泉源,并认为这种感性经验是从物质自然界的事物中产生的。唯心主义经验论一方面承认感性经验是认识的泉源,一方  相似文献   

8.
哲学史上是否有“二元论”哲学和“二元论者”?应当如何评价它们?这是目前学术界有所争议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了解哲学史的发展,了解哲学基本问题,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军对战”和“两军同一”的复杂情形,不无裨益。这里,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古今中外,哲学史上任何一派哲学都没有也不可能超越这一基本问题.依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象一根红线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但是,哲学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之外,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还存在着哲学出发点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说:“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使它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列宁的这段话时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作了精辟的概括。但是对这段话的理解,当前却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分歧的焦点集中在马克思把什么样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即自然观,“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这个问题上面。有的同志以为列宁所指的“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那也就是说,马克思在建立历史唯物主义之前并没有建立起唯物主义的辩证的自然观。如吴国光同志在《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之关系》一文中认为,“这里,列宁并没有说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推广,而是说,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在人类社会领域里的推广;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与基础并非辩证唯物主义,而是唯物主义——即哲学史上的‘一般唯物主义’,确切地说,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的‘旧’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1.
人类自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每日每刻都要同现实世界打交道。人类在不断地改造着世界,同时也在不断地认识着世界。人类从对世界的直观的浑沌的认识发展到对世界的本质、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等的认识,并逐步使这些认识系统化、理论化,于是就产生了哲学。哲学产生以后,经过一代一代哲学家的努力,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地深化,这一过程也就构成了一部哲学史,而哲学史也就是人类全部的认识史。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哲学史……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①卫.哲学和哲学史的一致,恩格斯曾作过深刻…  相似文献   

12.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同一性、哲学史就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史”问题,是长期来理论界重视不够、而又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正确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关系到哲学史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关系到辩证唯物论哲学的发展和前途;也关系到区分现实生活中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对唯心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斗争,贯彻执行党在三中全会后的方针政策。因此,研究它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中有两个相当流行的哲学命题,一是“哲学史就是认识史”,二是“哲学就是认识论”。达两个命题常常是相互联系、相互论证的。它们直接牵涉到哲学科学和哲学史科学的研究对象问题,都是学科建设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关系到达两门学科的科学概念的全局性问题。因而,是非得失,不可不分辨清楚。本文就第一个命题谈一点粗浅的见解,对哲学史和认识史的关系做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引起争论。“哲学史就是认识史”这个提法,始见于1978年芜湖召开的全国西方哲学讨论会。为了批判日丹诺夫的哲学史定义,有的同志提出了这个新的提法。他们还根据它出自于列宁《哲学笔记》中的一句话,“哲学史,因此: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列宁《哲学笔记》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哲学史的范畴中,“天”就是指宇宙。对天的看法,也就是对宇宙的看法。关于天是如何产生的?天的构造如何?天有没有意志?这些问题直接涉及到对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本质的认识。对这些问题,从殷周以来在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思想家与唯心主义思想家就进行着探讨和争论。到了两汉时期,由于儒家神学和谶纬迷信成了官方哲学,争论更为激烈了,双方都形成了自己比较系统的宇宙理论。以董仲舒为首的儒家神学和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都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者。董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足,对人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一个阿基米德点,"实践"主要呈现了三个层面的内涵,即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而存在、作为人类社会的前提性基础而存在,以及实践自身内在的生成性,这也体现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里"新"的内涵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近年来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在中西哲学的同与异两方面往往走向极端。近读尚志英先生《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下简称尚文)一文,颇受启发,但对该文所持“中国古代哲学家探讨世界本体时从未将物质和精神、客体和主体分离开来,从未在本体上提出何者第一的问题,因此,在中国哲学史上也就根本不存在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甚至“西方近代以前的古希腊和中世纪”也“并不存在严格意义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大多把韩愈说成是天命论者。“四人邦”横行时,有人按照“儒法斗爭”的框子,更对韩的天命论大加(?)染,大讲韩愈与柳宗元的天命论与反天命论的斗爭。事实真的如此吗?从韩愈有关文章看,我们觉得,不但“韩柳之爭”纯属歪曲,就是对韩愈的某些唯心主义观点也须作更中肯的分析和评价,何况在韩的哲学思想中还有不少唯物主义成分,这也是不容忽视和抹煞的。  相似文献   

18.
“四人帮”完全背叛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思想的各个领域内散布了许多反动谬论。在哲学史方面,他们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否定哲学的党性原则。本文拟以清朝初年的唯物主义者王夫之对老子《道德经》的批判和改造作为一个实例,说明哲学的党性原则不容篡改,被“四人帮”歪曲的哲学史必须恢复本来的面目,即:哲学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军对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赵俪生先生哲学方法论进行了初步探讨。赵先生主张,哲学思想的研究必须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加以综合考察和准确定位。他从文化入手,在先秦诸子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独到的见解。赵先生是最早摒弃日丹诺夫的教条主义,而主张对哲学家的阵营归属和思想观点进行辨证认识的学者之一。他反对简单地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哲学家进行定性,提出在中国哲学史上存在着一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居的哲学。赵先生是中国当代明确地把“内”与“外”从中国古代哲学中抽象出来并进行现代阐释的第一人,并由此出发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再评价  相似文献   

20.
<正> 《实践论》系统地阐述了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它不仅同我国历史上唯心主义的知行观根本对立,也同我国历史上唯物主义的知行观有着原则的区别;但是,“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48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是人类在以往社会中创造出来的全部认识论合乎规律的发展,因而,《实践论》和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论》的副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就直接将两者联系起来了。研究清楚这一联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更重要的,还在于由此可以看到进一步发展包括辩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