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伦理的核心论题及其相关论争已持续几十年了。应该说理论内部各派别观点之争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必经途径,但理论建构的一些基本问题在论争中也应逐渐得到澄清,生态伦理学似乎应该在此方面倍加努力,因为一些基本问题达成共识尚需时日,而中国语境下的生态伦理学建构尚在酝酿。生态伦理的核心论题是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还是以人与自然为中介的代内以及代际伦理关系;自然仅作为人类达成某一目的的原料产地和废物排放场所具有工具价值还是存在与人类利益无涉的不以其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内在价值;自然主义谬误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反驳自然主义价值观最强有力、最具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而我们的家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环境问题呼唤环境伦理道德 ,要求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体系 ,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深层生态学的原则表明,“环境进入伦理”展现为伦理世界观之转变。我们从黑格尔“伦理世界观”的扩展释读中看到:“伦理觉悟”是对道德主观性的扬弃;而伦理世界的“设定的和谐”展现为人类史与自然史在文明演进中的伦理觉悟;伦理世界观落实到伦理行为,就是“为承认而斗争”的现实生态。“环境进入伦理”展开了以自然为基础的承认关系,它要求一种生态觉悟,并以生态自然与伦理的“设定的和谐”为中介来构建各种形式的主体间承认关系,是在当代人类处境中,通过重新检讨各种类型的伦理承认关系,重建文明与自然之融合的伦理世界观。“遵循环境伦理”,是“环境进入伦理”的文明进程或文明觉悟通过伦理行为所要完成的伦理世界观之转变的关键,是其伦理客观意志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环境伦理--环境保护的灵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人的思维、决策和行为的失误.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法律.环境伦理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有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管理是有意识、有组织、有目标的规范和约束行为,儒家伦理与管理的内在统一由其对管理的效率意义所决定。儒家伦理通过其价值理性(德性)和工具理性对管理效率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为了突破人类中心论对人的固恋 ,扩展道德义务的范围 ,认为人以外的一切存在物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和“权利”。本文认为 ,“价值”和“权利”是一个历史范畴和社会范畴 ,任意地扩展“价值”和“权利”的范围 ,只能使这两个概念暧昧化和庸俗化 ,既偏离了问题的所在 ,也没什么实际意义。撇开这一点 ,两种对立的环境伦理观则可以并行不悖 ,在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和保护环境的事业中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技力量征服自然带来的一系列生态负面效应,迫使人们开始从生态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深层探寻根源,人类中心论者与非人类中心论者紧紧围绕自然“内在价值”问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理论辩驳,并提出了彼此迥异的道德理由和伦理论证,然而,二者在关爱生命、爱护自然的精神价值境界上是一致的,本文尝试梳理审视学术界对自然“内在价值”论争的两种视野,并进一步提升和超越此种论争,尝试从生态实践视角提供一些可行的价值借鉴,以此作为普通民众生态践行的理论依托,这即是理论论证之后所达成的实践共识。  相似文献   

8.
中和是儒家的最高哲学范畴 ,其精义在于执中、求和 ,体现儒家的最高哲学智慧与理想目标。经剔除糟粕、弘扬精华 ,儒家的中和观在环境伦理哲学方面也给我们以启示 ,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道家生态伦理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为一。与此相应,“自然无为”就成为道家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有二:一是顺应自然,二是勿强行妄为。以此为根据,道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生态伦理规范,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慈爱利物、俭啬有度,知和不争。道家生态伦理对于现代社会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田文富 《理论界》2006,(9):158-159
当代环境伦理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价值上存在着一致性。立足科学发展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环境伦理的各个流派,实现环境伦理的观念和理论创新,突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构建中国环境伦理体系,为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环境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论环境伦理的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环境伦理学对环境伦理基础问题的解决方式,主张根据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来解决环境伦理的基础问题。环境伦理是人在实践中确立的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是通过环境显现和确证的人的伦理,是以环境为中介的人际伦理的观点。环境伦理学的实质是要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并为人确立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即将迈入新的世纪──21世纪门槛之时,绿色浪潮席卷全球,中国的各界人士更加关注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在为民族和人类摆脱严重的生态危机,谋求人民持续、健康、和谐的生存与发展的紧急关头,来自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14个省、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近百名环境伦理和环境教育工作者,于1999年8月13日至15日,欢聚在珠江之畔的广州师范学院学术交流中心,共同探讨繁荣我国的环境道德科学和深入普及环境教育,以及两者相结合的长远大计。这是我国第一次举行“环境伦理与环境教育研讨会”。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3.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晶  高文金 《理论界》2006,(9):48-49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全人类共同性、公平性井然有序的竞争性等前提条件下,合理地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本、社会资本等,使得代内人和子孙后代间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均等,需求的福利代际均等以保证人类发展得以持续进行。环境与道德是不可割裂的,只有树立环境道德,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王建新  刘行星 《理论界》2011,(11):62-63
纵观古今环境伦理与环境立法,可以得出自然中心主义是环境立法的伦理基础的结论。法律是调整人与人之间行为关系的准则,它无权干涉自然,也无权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能做的只是约束人类,尊重自然。  相似文献   

15.
当人们将自然环境引入人类社会的伦理建构时,伦理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究竟有没有一种能够超越于传统的伦理理念的环境伦理,环境伦理会不会只是在自然环境的层面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这是当代环境伦理遭遇的一个理论难题。要解答这一难题,首先要回到伦理的原点,即道德形而上学去寻找环境伦理的基本内核;其次,则要借助于后现代中的他者与责任的理念实现对传统道德形而上学的超越;最终,环境伦理将在一种伦理转向的维度上实现其现实的合理性,乃至成为生态文明的核心伦理观念。沿袭这样一种思考向路,才能看到环境伦理的真正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我国环境法学界关于环境法基本问题的观点来看,我国环境法学界环境伦理价值取向经历了狭隘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正处在温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阶段,呈现出向可持续发展观价值取向转型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环境伦理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然——人——社会”是一个具有内在机制的统一整体,把握和谐社会的内涵必须从这一整体出发。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之一,也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深层基础。环境伦理是和谐社会的伦理依据和价值诉求。环境伦理的培育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主体之人格自觉和道德提升。  相似文献   

18.
所谓"环境经济人",是指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关注环境保护的人或组织。所谓绿色金融,是指金融产业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环境保护作为指导金融业行动的原则,从金融和环境的关系入手,重新审视金融体系发展要求,将环境、生态指标纳入金融可持续发展体系。绿色金融从本质上具备了"环境经济人"的特殊使命。以我国环境污染的风险状况以及金融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为切入视角,从伦理的层面关注金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利用金融调控保护生态环境,可把保护环境的实践追溯到源头。而通过对金融业成为"环境经济人"的伦理分析和实践论证,揭示出其所蕴含的伦理必然,能为金融业成为"环境经济人"提供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9.
环境伦理实践是环境道德哲学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本文在梳理农业文明时期“依附自然”、工业文明时期“控制自然”和生态文明时期“尊重自然”的环境伦理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代生态文明视域中伦理关怀扩展的合理性、文化价值理念的生态性与生态道德律令的普适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环境伦理教育是针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严重恶化,人与自然发生关系时伦理道德极其匮乏的现状,从教育的角度来重建人与自然伦理文化,以期从根本上提高人们保护环境自觉性的过程。它是在工业社会环境伦理一片空白,而生态社会的环境伦理又没有被人们广泛了解、接受、认同的背景下提出的。环境伦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环境伦理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即在一定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