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博士”是怎样指称手艺人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常先生提出在历史上发生过汉、蒙语相互借用“博士”一词的现象 ,并以此来解释近代汉语中“茶博士”、“酒博士”等称谓产生的原因。本文对此提出异议 ,指出“博士”一词至迟在唐代就已用来作为擅长某种手艺的人的称呼 ,与汉、蒙语的相互借用无关 ,并从文献记载、民族史、词语的内部理据和社会背景等角度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2.
“qat an”一词是从古至今都存在于维吾尔语中的一个词。但在维吾尔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这一词的意义和功能上都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回鹘文献语言当中的语言事实来分析、比较“qat an”一词在古、现代维吾尔语中的意义和功能,及其异同,总结了“qat an”这一词在意义和功能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走马楼吴简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一定数量难能可贵的崭新而真实的同时材料.对其进行语言研究,有助于吴简的进一步整理利用,也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古文献的阅读理解,对于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修订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中的字词进行考察,发现:作为官方登录户籍的固定用语,“口食”表示“家口”的用法出现得虽比“食口”早,但最终为后者所取代;秦汉时期,高年女子一般称作“大女”,到晋代,“老女”之类的称呼才在简本、纸本户籍中大量出现,因此,吴简中“大女”、“老女”交互使用的现象十分独特;先秦到三国时期,“户人”充当“一户之主”义在各类典籍和文书中经见,后来为“户主”一词取代,“户人”一词则发生意义转移,泛指“一户之人”、“一户之民”.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西方文献中,“现代性”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现代”、“现代主义”、“现代化”等词都是一些歧义颇多的概念,这些词在词义上有时不仅互不相同甚至还完全相反,常常令人困惑不已,试图厘清人们的分歧所在,为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些文献提供某些帮助。  相似文献   

5.
{渡河}概念域的主导词“涉”“济”“渡”在历史上曾发生过更替,其融合的语义要素古今也不同.根据Talrny 的词化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以{渡河}概念域的历时演变为背景,结合文献考察“涉”“济”“渡”方式信息、背景信息的变化对其词义产生的影响,以及“渡”融合的路径信息何时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敦煌文献中“逗留(逗遛)”一词,众说纷纭.研究佛经文献可知,释为“缘由”更为合理;敦煌解梦书“表门”一词郑炳林先生释为“坟墓园林之门”,从上下文来看,应释为“旌表墓门之物”.“五翳面墙”、“阑恡”、“恩泽绢”、“女秽”诸家未释,“五翳面墙”应为自谦之词,“阑恡”为“阻拦、舍不得”之义,“恩泽绢”指朝廷布施给寺庙的绢帛,“女秽”为女人自称.敦煌愿文“绠缇”一词难解,实则“绠”为绳索,“缇”为赤色布帛,均为驱傩所用之物.  相似文献   

7.
量词的发展和演进,一方面是汉字本身发展的规律所约定,另一方面词的双音节化也是量词发展的促成因素.经笔者统计,量词“颗、粒、点”的最早使用和广泛使用都是从佛经文献和医药古籍文献中来的,这两类文献是口语很强的两类文献.所以笔者据此可以推测,汉语中的量词用法,一方面是词义本身演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从语言学发展规律的本质上来说,交际和表达的需要是促进汉语量词发展的重要原因.个体量词是汉语量词中最活跃的一类,无论是在表达效果还是在使用频率上,都比其他类型的量词要灵活.因此,对个体量词的来源进行梳理,有助于较为全面地认识其词类性质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8.
(一)文化的涵意“文化”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早在先秦时代,《易传》就开始将“文”与“化”联缀起来使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天文”指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范。所谓“文化化成天下”,意即通过人伦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西汉以后,文献中正式出现了“文化”一词。如“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等。主要是在与武力征服相对应的文治教化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的。我们现在通用的“文化”一词,首先是日本学者在译介西方有关词汇时,使用了导源于中国的“文化”一词,然后又由留日学生再从东土把它引渡回国。经过这一番转折,“文化”一词已赋有更为深广的意蕴。  相似文献   

9.
对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的历史考察往往涉及实物与文献词汇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常常会因文献词汇的模糊性造成少数民族文化特征描述上的偏差,对“椎髻”一词的使用就属于上述偏差中较典型的一种。古文献中常见的“椎髻”一词被大量运用在少数民族文化特征描绘的语境中,后人在考察少数民族发式特征的时候,由于其具体样式并不十分明确,往往会根据“椎髻”出现在历史文献中的地域归属作为当下同一区域少数民族发式特征的依据。但“椎髻”一词在汉统文化语境中的语义重心在于指代异族文化,这种指代背后的参照系就是汉统文化礼仪中的“冠礼”。因此,“椎髻”就并非古代某一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征的专属特指。  相似文献   

10.
据文献记载,“嬲”为“娆”字之异体,有“纠缠、戏弄、扰乱”之义.但《何典》中的“嬲”字并非此义,它是个动词,意为“缠绕”.通过对明清及近代方志中方言材料的考察,结合当时方言的语音特点,并佐以现代汉语方言材料,发现:“嬲”是“绕”的方言记音字,“绕”又可写作“裹”、“掇”等形式,这反映了清代吴方言中存在日母字读为泥母字的语音现象.  相似文献   

11.
词的演变和消失,新词的产生,是语言词汇变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一些词或短语,如“克/能”“及……战/与……战”“士卒/士人”“疾/病”“于/於/在”以及“不得不”“会战”等,它们的使用呈现出历时的阶段性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所分别对应的时代以及这些词(短语)在《孙子兵法》和先秦其他文献中的出现情况推断,《孙子兵法》主体部分成书应不早于战国中期、不晚于战国末年,最迟不晚于西汉初期。  相似文献   

12.
“东西”一词表示万物,是口语中常用词。明清以来,关于“东西”一词的演化过程,出现了众多观点,至今也没有统一。通过对文献考索,可知“东西”表示万物起源于金代。在女真语与汉语接触过程中,“东西”一词由“底”、“等”字音转来。“东西”二字本身无意义,应该从语音上来溯源。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词学”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学术意义上的“词学”一词,是在明初弘治年间出现的,然后经过明清的发展演进,渐由初期的图谱之学向词乐、词评、词律、词韵、作法等方面拓展,形成了以填词为指向的具有传统意味的“词学”.清末民初,这一传统发生新变,开始出现了“填词”与“研究”并重的倾向.五四运动以后,“填词”的成分在淡化,而“研究”的成分在逐步强化,进而形成了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词学”.现代学者不但对“词学”之义界有了明确规定,而且还在研究内容、体系、方法上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从而使得中国词学走向了现代.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探讨了词汇的板块性(即词块)与词汇搭配的关系,说明了词汇搭配是“词块”依赖生存的先决条件.词汇搭配的生成具有任意性,使用特点具有弥漫性,其解释具有理论颠覆性.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词块”在语言构建中的作用,探讨语法与词汇的关系和语言的本质,以及“词块”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历代文献中“元和体”一词使用情形的爬梳 ,勾勒这一概念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 ,辨析在不同使用状况下其内涵、外延与指称对象的异同 ,总结其使用范围所包含的八个层次 ,以求全面的把握“元和体”这一诗体概念的准确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者”是古典文献中出现频率很高,意义也较多的词.“者”到底是属于什么词性呢?语法界人士众说纷纭,我们认为还是作代词来讲为好.查许慎的《说文解字》“白”部,“者,别事词也.”许慎明确地指出这个字的指示分别性质.刘淇在《助字辨略》中引《正字通》云:“凡文有者字,所以分别隔异也.”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认为“者”字是接读代词.  相似文献   

17.
清人根据各自对词体特性的认识展开对词体发生问题的探究与解说。从“学”而言,清人大体上将词体发生时间定在盛唐至五代,并认为词体由诗与乐府衍变而来。关于词体生成方式,清人主要有“文体代嬗”与“音律递变”两种观点,其中以“音律递变论”为主流观点。从“术”而言,清人探究词体发生问题的着眼点主要在文体和音乐两个向度。在具体问题的论述上,清人注重文献实证,同时又能对不同视角的观点博观约取、汲异补正,显示出崇尚实证的学术路径与包容通变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8.
“蔼沬”一词,道教文献中注解有两处,让人莫衷一是。原因在于文献中“沬”与“沫”写法上的混同,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认为“蔼沬”释为“昏暗貌”更为恰当。“乙密”一词,许多学者做过讨论。结合道教文献用例,可以确定“乙密”是“乙”与“密”构成的同义复合词,表“精微,隐密”之义。  相似文献   

19.
量刑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和特征,学界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量刑问题进行特征定位的研究仍为空白.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从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数据库社会科学I辑中选取相关数据,运用数据统计、共词聚类分析法和战略坐标分析法,分析近二十年间我国量刑问题的学者、机构以及期间的合作关系,研究量刑问题研究的现状、热点以及方向,从而进一步探讨量刑问题研究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结果发现:“量刑基准”“量刑事实与证据规则”等9个研究主题是比较新颖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词义来源、文献书证两方面进行考究,说明重庆方言中“私”、“行”、“决”、“争”、“展”、“将息”、“将就”、“好生”、“家公”、“豁子”等数个口语词是古语的存留,从中可以看出方言与古语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