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作为成长于新朝的清第一代文人代表,“江左十五子”在康熙后期到雍正年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诗从前期向中期转化过渡阶段的众多现象。而“十五子”作为一个文学群体的构建,源于宋荦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选刻的《江左十五子诗选》。作为选刻者,宋荦无论在人事关系还是诗学倾向上都对该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时间为序,从宋荦与“十五子”的交游考证出发,意图回溯“十五子”群体形成过程,探索清初江南诗坛与政治、社会相互缠绕下的深层机理。 相似文献
4.
5.
王屋虽是晚明嘉兴一位布衣词人,然存词量位居明代词人第二位,而且其交游十分广泛,贵及名门望族.其丰富的交游活动,如雅集唱和,如围绕其词集之评价,不仅对王屋的生活、 性情及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柳州词派的形成,对晚明嘉兴词坛的活跃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其交游词的创作亦集中体现出王屋的创作个性与品位. 相似文献
6.
朱熹与辛弃疾相知甚深,交往甚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他们的交游事迹、思想碰撞、情感体现进行系统的述考,有利于朱、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7.
8.
王夫之的交游情况,《南窗漫记》、《王夫之年谱》、《船山师友记》等著述中多有所载。王夫之的师友以湖南学人为主,其次则是湖北学人。通过梳理王夫之与湖北十多位学人的交游情况,诸如与熊渭公、王源曾、奚鼎铉、张同敞、李占解等学人的交往,可以洞悉其以考试为交游契机,与志向、性情相类者交往及以学问相交游的交友特点。 相似文献
9.
曹学俭是晚明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藏书家.他一生三仕两隐,无论在朝堂之上还是山林之中,他都结交了不少朋友,是晚明极具影响力的人物.考察曹学俭与闽中才子邓原岳、徐熥、谢肇荆和徐蚴的交游活动,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曹学俭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情况,还可以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晚明闽派诗风新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勃是初唐文坛上杰出的诗人,考察他与其他文人的交往情况,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王勃的诗文作品,而且可以了解当时文人心态以及社会风气。通过挖掘相关文献,发现他的交游范围不仅局限于“初唐四杰”,而是和其他著名诗人如宋之问、员半千等也有较为密切的交往。 相似文献
11.
清代著名学者王昶,早年入紫阳书院,与钱大昕、王鸣盛、赵升之、曹仁虎、吴企晋、黄文莲并称"吴中七子",彼此之间文酒诗会,相互唱和,相互砥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王昶与"吴中七子"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游活动,展现了乾嘉时期文人士子的文采交流史,对王昶的全面研究具有极高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勃是初唐文坛上杰出的诗人,考察他与其他文人的交往情况.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王勃的诗文作品,而且可以了解当时文人心态以及社会风气.通过挖掘相关文献,发现他的交游范围不仅局限于"初唐四杰",而是和其他著名诗人如宋之间、员半千等也有较为密切的交往. 相似文献
13.
孔尚任与颜光敏同籍曲阜,早年相交甚笃,身为圣裔儒士,他们既有栖身林泉的归隐愿望,又有"兼济天下"的治世理想。他们毕生交往中相扶相助,惺惺相惜。颜光敏逝世后,孔尚任为他作墓表记述他一生行谊;而孔尚任逝世后,颜光敏长女颜恤纬为孔尚任作挽诗表达深切哀悼之情。孔尚任与颜光敏的后世子孙,有的结为好友,有的结为秦晋,孔颜两家情谊世代不绝。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在山水画家宗炳和净土宗师慧远的交往中,宗炳只一次上庐山拜见慧远,宗炳也不在“十八贤”之中。近考《江西通志》发现,宗炳可能两次上庐山礼佛,而且位列十八贤之中,并认为宗炳第二次上庐山的目的,是和慧远法师探讨用“儒佛调和”的方法维护佛教之“文义”。 相似文献
15.
刘统勋、刘墉、刘之是清朝康雍乾嘉时期的名臣 ,赵翼是当时的著名学者。赵翼与刘家三代人之间的亲密交游 ,除表现在刘统勋慧眼识珠、擢拔俊才 ,赵翼不忘旧情、知恩图报的亲情和友谊之外 ,还主要反映在赵翼与刘墉之间于诗赋、书法等方面的切磋、交流上。稽考刘、赵交游 ,对深化清代前中期的文化史研究 ,颇多裨益 相似文献
16.
赵抃与曾巩的交谊,前人很少言及。本文就赵与曾巩的现存诗文,对他们之间的交游作了大略考察,从而大致勾勒出了赵、曾交游的基本轮廓:赵初知杭州、赵抃知青州、赵致仕之际这三个阶段是赵、曾交往较多的时期;他们交往的基础,是在于政治与文学上的同气相求;而他们交游的主导方面,乃是赵抃在品行与政术上对曾巩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著名诗人、评论家、出版家邓汉仪为清初诗坛旗手之一,他与当时许多诗人交游唱和,谈诗论学。其晚年与王士禛、孔尚任的交游酬唱具有典型意义。这种交游酬唱是新贵与遗民之间的接触,透视了清初文网的宽松和自由。同时这种交游酬唱又使邓汉仪与王、孔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清初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读《收藏·拍卖》2007年第5期所刊梁基永先生“黄士陵粤中交游考”一文后,笔者对梁基永先生提出的两个观点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与梁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