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词义演变对句式演变的影响--以"请"字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请”的句式结构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直到明代才开始稳定在“请 P V”格式上,而“请”的句式结构之所以发生演变,是因为“请”的词汇意义在不断变化。所以说,汉语的词汇意义和句式结构关系密切,词汇意义的演变决定着句式结构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NP+不+X+谁+X"是指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紧缩式反问句式,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这一句式实际是一个由"NP+不X"(陈述性否定句形式)和"谁+X"(反问句形式)整合而成的双重假设性否定句式,常用来强调表示"NP肯定具有X所指明的情况或属性"这样的意思,含有"X所指明的情况或属性非NP莫属"的强调意味。对"NP+不+X+谁+X"句式的考察分析,并不是对这一句式研究的终极目标,还可以进一步研究该句式的上位句式——"NP+否定成分+X+疑问成分+X"句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在我国媒体及影视文学作品中 ,频繁出现“……有没有V ?”、“……有V”等句式。这些句式都是汉语传统语法中不存在的。本文以大量详实的例句及资料探讨了这几种句式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过程。指出这几种句式的出现是英语语法中完成体助动词“have”与闽粤方言语法中“有”的独特语法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 ,同时也体现了各种语言语法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表达肯定命题的否定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有两种否定形式--否定性词语和反问语气.汉语表达肯定命题的否定句武的实质是连用两次否定形式并表达一个肯定意义.论文界定了这种否定句式的范围,描述了其形式构造特征,阐述了其主要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5.
汉语否定句中,否定词置于被否定因素之前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结构。所以汉语句子中否定的因素一目了然。这种语言形式和思维逻辑上的一致性在英语否定句式中却不尽然。丹麦语法学家叶斯帕生(OHeJesperson)把否定因素分为两类,即“特定否定”和“动谓否定。”如:Notmanypeopleattendedthemeeting.和Manypeopledidnotattendthemeeting.这两句中,前者是特定否定,否定的内容是句中某一特定成份(即many)。后者是动谓否定,否定词结合在动谓结构中。两句话题义不同。前者意思是:参加这次会议的人不多(与会者寥寥无几)。后者意思是:好…  相似文献   

6.
转折句式与转折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有几个代表性转折连词所标志的转折句式,包括常规转折、非常规转折以及二者融合性句式,可分为‘狭义转折’和“广义转折”两个概急。狭义转折主要包括带有“虽然……但是……”“可是”“却”“不过”等转折词的转折复句,这是教学语法所涉及到的常规转折。广义转折主要是结合语洁和逻辑两方面采看,前后分句具有转折关系的复句。它包括常规转折(即狭义转折)和非常现转折。非常规转折句是不含“但、却’类转折词的复句,本文重点计论了非常规转折中的让步转折句和假言转折句等典型句式,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归属转折句式的原因。常规与非常规转折融合的句子也属转折句,但还未形成固定的规范句式。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V满”结构的情状(situation)类型对其句式选择有一定限制作用。“V满”结构既可以表达完结类事件(accomplishment)又可以表达状态(state),这一语义特点使其成为一类特殊的动结式结构,具体表现为既能进入一般动结式所构成的句式,还可以进入存在句句式,并且部分“V满”句出现主宾互易现象。此外,“V满”结构在句式选择上表现出的特点,除了有语义方面的限制作用外,与语用、认知等因素也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近代汉语“把/将O+S+V”句式有如下特点:(1)“把/将”后面的受事宾语均为定指,句中谓语动词部分成分复杂。(2)句子主语多由人称代词“我”、“你”、“他”充当,在句中位置紧靠动词。“把/将O+S+V”句式与“O+S+V”句式、“S+把/将O+V”句式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对《元曲选》中60篇杂剧的考察,将差比句式分为肯定式、否定式和疑问式进行静态分析,兼作纵向比较。同时试着探讨了“(x)W/如y”式的歧义倾向,以及“x不比y”和“x怎比(得)y”式的双义性特征,结合W、x、y成分在“(x)W似/如y”和“(x)比yW”两式中的互补性分布,试析了差比句式发展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否定问很少。就句法而言,它们在句于中的位置总是紧靠着被它们否定的词,故用法比较简单。例如在句于“不到长城非好汉”中,否定同“不”和“‘非”分别置于被它们否定的词“到”和“好汉”前,并紧靠着它们。又如在句子“我没有(未)认真听”中,否定调“没有(未)”置于被它否定的同“认真”前,并紧靠着它。英语中否定词较多。用作否定词的不仅有副问,而且还有形容词、名词、复合代词和复会副同等。它们在句中的位置较灵活,故用法比较复杂。在一般情况下,它们同汉语中的否定词一样,也紧靠着被它们否定的同。①Hewhodoesno…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和否定的表达有多种方式。关于表示肯定,张志公先生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现代汉语》认为:“表示肯定,一般用肯定句式,有时也可以用双重否定的句式,还可以用否定的反问句式。”除此之外,究竟还有没有别的表达方式呢?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语法提纲》中提出了“否定作用的模糊化”,认为:“有些词语的否定形式跟肯定形式是一个意思。”(例如:好不容易=好容易;差点儿没/不=差点儿;难免不=难免等等)笔者认为,还有一种可以表示肯定的方式,那就是故作否定的句式。  相似文献   

12.
汉语“差一点 (没)DJ”句式的再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差一点+DJ(动词结构)”句式是由朱德熙先生提出并在汉语界讨论得较多的一个语法现象。笔者采用扩展方式和语音对比方式分析句式中“差一点”的语法功能,得出该句式中的不平行性与“差一点”的不同语法功能有关。进而结合英汉“怀疑”词义与用法的对比,以及汉语“怀疑”词义的多义性与搭配的两重性认识,类推汉语“差一点”也具有类似性质,并认为这与句式的不平行性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
“S+V+R+O”句式中R的语义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S +V +R +O”句式中 ,充当补语R的词根据语义指向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六小类 ;同时 ,该句式中的歧义现象 ,大多因R不同的语义指向而引发。尽管该句式中R的语义指向非常复杂 ,但是制约语义指向的因素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4.
汉语权势关系与“建议”句式选择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动态关系。即权势关系决定了“建议”句式选择,而“建议”句式选择反过来又折射出交际双方的权势变化,选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顺应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有所”句式往往包含着一种模糊的数量意义, 表示一种不定性的动量, 有“一点儿”、“一些”之类的附加意义。能进入这种句式的动词在意义上具有抽象性与可变性。“有所”句与“无所”句存在着意义上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6.
结合现代汉语语法的欧化现象以及汉语语法的历时演变,对现代汉语(M1 +M2) +V句式的来源进行探讨.从历时的角度来看,(M1 +M2)+V句式在上古、中古以及近古汉语中就存在;从口语对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影响来看,口语中也存在现代汉语(M1 +M2) +V式的映像;从语法发展的趋势来看,(M1 +M2)+V句式的产生也是语法精密化发展的结果.现代汉语(M1+M2)+V句式不是受印欧语影响产生的新句式,是汉语中原本存在的句式结构.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有这样几种特殊的句式,它们由“所”字加动词或“有”字加动词等构成,其共同特点是,此句式中虽然有动词,但所组成的短语在句子中的语法意义却相当于一个名词性质的词,即都有名物化的特点。本文拟就这类句式加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除非”的功能及其句式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除非”具有介词和连词两种功能,前者相当于“除了……(以)外”,后者引出假设复句中假设实现的充要条件。“除非……不”和“除非……才”两种句式是来源于同一底层结构的否定和肯定式,是“除非”众多句式中的一部分。从句式的历时演变来看,两种句式中的“除非”所具有的连词功能是一致的,并不像有的学者所说前者中的“除非”相当于“除了”,后者相当于“只有”,也不如有人所说两者都相当于“除了”或者都相当于“只有”。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的“之类”句式 ,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形成 ,是人们用来强调同类事物或同属性事物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之类”是由指示代词“之” +名词而构成的一种固定形式。唐以后 ,随着“者”字改用“这”字 ,“这”就有了指示代词的用法。于是 ,在现代汉语中 ,“之类”就分化出“这类”、“这一类”和“一类”等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常用祈使句“A+V+(一)点儿!”(V代表单音节动词,A代表单音节形容词)表示说话者的态度和意愿,句式中的A常为表示数量范畴的形容词“多”和“少”;而其他语义范畴的形容词只能构成“V+A+(一)点儿!”的句式,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的语言现象。而且后一种格式都可以转换为前一种格式,前一种格式一般不能转换为后一种格式。从认知语言学和汉语语法化的角度去探究其动因和机制,可以发现祈使句对语境的依赖性使得表达了数量范畴的“多”“少”使用的频率高,范围广,在人们的头脑中有深刻的认知基础,祈使句与数量范畴建立关联后是无标记项,同时“A+V+(一)点儿!”的语序结构也是保留了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动词前直接作状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