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传统中,群体性事件属于集体行为研究的范畴。中国社会几十年的社会转型,在取得了巨大经济社会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与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相关联的社会心态现象。从群体性事件中反映出来的社会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群体性事件反映出了由社会不公平和不公正引发的严重的社会心态失衡状况;群体性事件中反映出了阶层分化基础上的社会冲突意识和泄愤情绪等消极社会心态;群体性事件反映出了社会信任特别是民众与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任严重缺失的状态。简要的动力学分析表明,心态失衡为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储备了基本的社会心理能量;社会冲突意识强化了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边界激活作用;社会信任的缺失削弱了群体性事件的控制和处置效力。  相似文献   

2.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和经济结构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由于结构性断裂所引起的社会矛盾加剧,各类型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其中因无法通过合法的政策议程进行利益表达而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呈高发态势,因此在政策议程的视角下研究利益表达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对于从政策制定源头上预防利益表达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深刻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当前呈现出多发、易发和突发的趋势。这在凸显社会建设重要性的同时,也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向领导干部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思想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对于科学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以及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需要重新思考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现代化以增加政府合法性和增强社会活力。通过构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当前中国四类群体性事件进行阐释。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强政府与弱社会的关系格局只是宏观的概况,微观上则呈现为具有自主性、自利性和独立性的强势基层政府与弱势的社会,正是因为基层政府的强势,而引发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因此,政社关系视角下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现代化应从治理行为、治理主体、治理机制、调解层次以及考核评估等五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由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和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政治渗透、挑唆等原因引发的涉及宗教问题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一个突出问题,所以文章试用宗教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的剖析来证明此类事件的发生对社会造成的重大危害,从而进一步说明宗教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具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和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政治渗透、挑唆等原因引发的涉及宗教问题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一个突出问题,所以文章试用宗教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的剖析来证明此类事件的发生对社会造成的重大危害,从而进一步说明宗教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具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特殊的利益诉求行为越来越受关注.“付出-回报失衡(ERI)”模型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从付出和回报的不对称视角探讨社会压力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理.基于此模型可以推导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出现与参与者追求社会公平有关.参与者在现实世界中付出与回报的失衡状态引发的不公平感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重要驱力.本研究从政府管理和网络传播两个方面完善了“付出-回报失衡”模型,并提出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为公共管理部门处理此类事件提供了整合思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新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的预防预警机制,实现由治标到治本的转变。结合Q市社会调查样本,通过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预警指标的阈值分析,发现征地拆迁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资矛盾问题、收入差距问题和腐败问题成为当前可能引起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因素,建立健全预防预警机制成为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与预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与社会急剧转型的深刻背景紧密联系,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表现.只有立足当前群体性事件多发的现实,深入分析其发展现状和产生根源,通过深化改革、扩大民主、推进法治,广泛采用多种方法措施,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才能有效化解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降低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而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0.
民事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导致的相关犯罪正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清民事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因素.根据这类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我们应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等角度入手探究其成因.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快速转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急剧变革和社会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农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我国农村社会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采取有效的应对、防治措施是当务之急。笔者试图运用社会冲突理论,在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探寻构建防治农村群体性事件突发的长效机制,以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问题研究为取向,综合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从“风险社会”的视角考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成因和应对策略.研究表明: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下社会风险经由网络行为主体的交互行动发生的、具有较多网民参与、推动或转化的有一定影响的非制度化事件.社会结构转型风险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现实根源;网络技术风险是诱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潜在根源;群众利益诉求的制度风险是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动因.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要建立以舆情监控为先导、制度规制为主体、技术规制为手段的风险规避机制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3.
以利益型和爱国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为考察蓝本,对北京市、重庆市、广州市大学生和学生管理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类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制及其整合模型的作用路径略有不同.利益型群体性事件中,国家认同、学校认同、信息传播通过群体效能路径对行为意向产生影响;爱国型群体性事件中,国家认同、触发事件认知和信息传播通过群体愤怒路径对行为意向产生影响;触发事件认知和信息传播在两类事件中均对群体愤怒产生显著影响.通过对中国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研究,扩展了社会认同理论和双路径模型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是有深层原因与一般规律的,文章对看似"利益无关"的个体介入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一般性解释,以及对相关的群体动力学理论展开述评,并提出了依据动力来源、出口和动力强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分类的标准,提供了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有益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5.
阐述海损事故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及其社会影响,通过对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海损事故进行规律分析,明确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事故类型、事故船舶属性以及海损事故人员伤亡规律,探寻海损事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员、诉求目的等特点,并从健全海损事故处理制度和赔偿制度、加强事故处理信息公开机制建设、严格落实行政问责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间的协作联系、优化群体性事件的处理流程等方面入手,提出海事部门处理海损事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作为历史上常见的文化现象,群体性事件除了表现维护自身基本权利和基本利益的现象外,更多地表现了中国社会思想的贫困。当代中国社会中虽然存在诸多的社会思潮,但都未能对中国社会如何和谐发展问题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研究,更没有站在整个民族和国家的角度思考现实存在的严重问题。社会思想的贫困造成了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直接引发了群体性事件。这值得中国思想学术界反省。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转型期民族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与中国其他群体性事件都发生在社会转型的场景之下,却又往往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因果机制。有必要对社会转型期民族群体性事件提出一个初步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民族群体性事件的界定、特征、发生机制和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村群体性事件具有多发性、对抗性和处置难度大等特点,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此,要深刻分析农村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并积极探索应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改革的持续深入和伴随而来的利益关系深刻调整,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到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但长期以来,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却始终不尽如人意,文章尝试从善治视阈深刻剖析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现实和深层次原因,并试图从善治视阈探讨并提出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消弭了时间和空间的隔阂,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以往的工作、学习、生活、交往与思维方式,并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和未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科技变革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也成为影响当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现状的分析,总结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