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化进程促使国家间联系密切,各国都难以独立于国际环境之外,世界格局的变化对国家政治发展的作用更是日趋显著,特别是均势格局对国家政治的影响难以忽略.巴基斯坦是一个在南亚次大陆拥有上亿人口并掌握核武器的大国,而印巴长期保持的均势抗衡关系使得巴基斯坦在对外事务上总受到印度的影响,时常处于被动状态,连国内政治变化亦受均势关系牵制.以均势格局为视角,可以分析近些年印巴均势格局对巴方国内政治的影响,以体现均势状态对一国内部政治变化的作用,即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国家必须提升自身实力,增加战斗力,才能避免外部力量对本国的打击,这其中军备扩充和国防投入成为重要选择.相对弱势的国家在自然资源、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等方面无法完全匹敌强国,易受制于地区强国,因而在特殊形势下国家只能调整内部政策,突出关键实力以实现抗衡.  相似文献   

2.
基辛格以“限度”和“超越”为基本内容的中庸思想是其均势战略思想的哲学基础 ,他对 19世纪初欧洲外交的精心研究所形成的均势理论 ,则奠定了其均势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础。基辛格的均势战略思想经历了“两极”均势战略思想 ,“军事两极性 ,政治多极性”均势战略思想 ,后冷战时期的“多极”均势战略思想的一个较长的形成、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均势理论是国际政治理论中影响深远的传统理论之一,特别是在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经典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在其《国家间政治》一书中首次对均势理论进行了系统性阐述,使均势理论深深地扎根于现实主义范式的土壤之中,成为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在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转型期间,世界各国或地区力量理智地运用传统均势理论的“合理内核”以权力制衡抵抗霸权,并促进多极均势格局的形成,从而使均势理论在新的条件下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均势概念的由来历史悠久,在17世纪中叶的欧洲得到广泛的讨论和应用,随着一战后国际关系学科的建立,均势这一概念逐渐被赋予了更广泛、更深层次和更系统的理论解读,均势的内涵也因此趋于精细化、复杂化、模糊化,导致对均势内涵的理解至今尚未存在一个认定的解释标准。本文从梳理均势的渊源和均势的内涵着手,首先厘清均势概念的由来,随之阐述均势在国际关系(政治)中所被赋予的丰富内涵,并从国际体系的、国家的和二者中间的三个层次角度塑造一个理解均势内涵的基本模式,试图以此规范对均势含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均势理论是国际关系中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传统理论 ,在国际关系中对西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也最为显著。然而 ,这一概念不论在语义上还是在实践意义上都存在着许多争议 ,因为均势不是一种精确的、能够计算和量定的概念。为此 ,本文就争论中的均势论进行一定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政治秩序新格局的形成中,媒体作用重大影响深广。这在当今亚洲均势博弈中尤为突出。媒体在这种均势博弈中,既起着“晴雨表”的作用,又是各方博弈的手段,同时还是博弈的内容之一。因此,我国媒体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发出自己的声音,为维持亚洲均势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论国际关系中的均势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文balance of power一词,中文通常译作“均势”,或者译作“力量平衡”、“势力均衡”、“实力均衡”、“权力平衡”等。均势是国际关系理论即国际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中世纪晚期以来,西方许多哲学家、历史学家、国际法学家和国际政治学家,都曾对均势有所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欧美学者和政治家研究均势的论著,更是多得不可胜计。我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研究国际关系中的均势问题,目前基本上还局限在历  相似文献   

8.
均势战略是大国按实力均衡原则构筑的国际关系体系。自1721年首次以法律条文形式将“保持欧洲均势”写进国际条约《乌得勒支和约》以来,这种均势战略逐渐被广泛应用,延续至今。对1815~1914年间欧洲大国均势关系体系作了历史的考察,展示其均势结构形态(即五大国均势、不稳定的三极均势和二极集团均势)的演变轨迹,分析影响均势结构变化的原因和多种均势结构的差别,探索此间欧洲国际政治关系体系的运作规律与特点,于今仍可为鉴。  相似文献   

9.
均势理论是国际关系中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传统理论,在国际关系中对西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也最为显著。然而,这一概念不论在语义上还是在实践意义上都存在着许多争议,因为均势不是一种精确的、能够计算和量定的概念。为此,本文就争论中的均势论进行一定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0.
均势是个理论内涵丰富,实践操作复杂的国际战略,从近代以来它一直为西方政治家、战略家和外交家所推崇,因为他们相信均势能够给“自然状态”下的国际社会带来和平愿景。本文对国际国内学术界关于和平与均势的定义、特征、分类以及均势的功用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关于均势与和平互动解读的得失作一个客观性评价。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美国外交实践分析了均势战略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以关、中、苏三角关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为例,对均势战略在美国外交上的应用进行阐述,力求探索在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理论不断推陈出新的形势下,美国均势战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均势”是近代欧洲外交思想的灵魂,贯穿于整个近代欧洲发展史,倍受近现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的推崇。维也纳体系是均势外交运用的典范,是欧洲均势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均势结构是复杂和脆弱的,维持均势是很困难的。而近代欧洲国家却能将均势演绎的如此完美,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本文仅就近代欧洲均势的发展等方面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均势”或称“权力均衡”是西方古老的外交准则,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欧洲的历史中,特别是17至19世纪得到了实践,而且一直影响至今。均势及均势理论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立世界秩序奠定了基础,稳定了国际格局。  相似文献   

14.
均势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现实主义流派的两大支柱之一。均势是国际政治中始终起作用的因素 ,许多国家都有意无意地运用均势原理为本国的国家利益服务。本文从五个方面系统梳理西方均势理论的合理内核 ,以加深我们对当代国际政治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关于北宋灭亡原因的探讨与争论,自从其亡国后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传统意义上的研究将北宋亡国的根源归结于国内政治层面上的相关因素,比如重文抑武国策以及政权的腐败等。不过,从国际政治的视角来看,北宋的亡国与国际体系层次的运作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具体地说,面对体系中具有强烈修正主义倾向的潜在霸权国———金国,北宋没有采取均势政策联合体系的现状性国家———辽国以制衡金国的崛起,反而逆均势机制而动,实行一种反均势策略即联金灭辽政策。这种追随强者外交行动的结果是作为强者的金国更加强大,直到将作为追随者的北宋灭国。通过国际关系均势理论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北宋的丧国以及把握当时东亚国际体系的变动与权力转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均势、制衡的外交理论源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特定的“国际”环境为这一理论的践行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拟以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权为例,分析、探讨这一外交战略存在的必要性、现实条件及其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徐紫薇 《国际公关》2023,(22):145-147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的不断发展,周王朝日渐式微,群雄并起。诸侯国间的安全竞争日趋激烈。为维持或改变已有的权力分配格局,各国需要适宜的外交谋略作为政策指导,均势外交思想应时而生,具体表现为内部制衡与外部制衡两种策略的运用。前者重在通过自身的政策调整,如政治、经济、军事改革等手段强化国力,从而达到与他国的力量均势;后者则强调在国际层面与其他国家互动,通过直接施加影响或外交合作来消弭力量差异。然而,均势外交策略并非总是有效,在威胁感知程度、制衡成本及风险、地缘政治考量等因素的影响下,该策略存在失效的可能性。本文在借鉴国际关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均势外交思想及其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在存在意义上把技术理解为能将存在物摆置为“持存物”的“座架”,揭示出现代技术的“最高危险”在于把人的目标和价值纳入到“操纵性权力”的政治推动。海德格尔试图通过技术本体论范式转换,为未来预设一种新的“本体论技术”概念:它并不简单地放弃现代“本体技术”,只是强调人不再作为“座架”工具,而是以存在的意义建构一种与技术的自由政治关系。这一关系作为存在展现为“去权”的存在物关联就是“让存在”和“让自由”:让存在参与到存在物那里,或参与到开放领域及其开放之无蔽状态。海德格尔借此将现代技术包容在“栖居”的空间中加以规定,确保在本真存在的自由意义上“让存在”:突破单纯地以“让显现”的技艺、生产和制造范畴思考技术的现代本体论,把现代“本体技术”包容在以“让栖居”为本质的服膺于自然的“筑造”或工程实践中加以发展,从而把现代技术带向世界和平和生态保护的政治建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维持全球霸权是美国的最高国家利益,而国家实力对比是影响美国全球霸权目标的最大变量。当前,美国曾经的军事霸权、先发制人、单边主义不仅与国际环境格格不入,而且与美国变化了的国家实力不相对称。在新的国际环境中,霸权增添了“制度”、“以退为进”、“均势外交”的内涵,即霸权均势。新时期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提出、实施和调整都离不开霸权均势原则的指导,霸权均势原则的应用对亚太格局和世界格局产生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湯因比断定,当国际社会形成为若干彼此独立的地方政府时,均势便作为政治动力的一个原则在起作用。在大部分历史过程中,均势不可避免地要从政治体系中心移转到外国。最初他把国际关系的领域狭窄地说成是限于独立主权国家间的关系。后来,他改变了想法,放弃内政与外交的严格区分,认为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相互渗透是常规而不是例外。迄今一直为湯因比采用的第三种概念,在性质上是两面都说到的:一种类型的国际关系是一种文明内的国际社会间关系;另一种是文明本身间的关系,这两种概念彼此相互影响,相互感受。在西方社会中,存在着两种国际关系哲学思潮;一种在性质上是“理想主义”的,而在想象上是干改革运动的;另一种把政治说成是权力之无止境的争夺,湯因比把这两种思潮在自己的理论中结合起来。当他的思想反映出东西方危机在增加时,他对国际政治的研究便从理想主义转到现实主义,他建议把世界用两国缔结协定方式暂时分成俄国与美国两个势力范围。他评述联合国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使美苏可能达成合作的一种政治机构。运用均势的第一个法则一般是根据政治权力的所有衡量标准把国家发挥权势的才能平均地压低。另一个法则是,均势政策在边缘或外国要比在政治体系中心容易有效地适用和实现。第三个法则是,实践上,均势的目的在于维持一个政治体系内的秩序和保障它成员国的独立。总之,均势是任何国家寻求保持其独立的一种外交政策的普遍工具。湯因比认为,均势没有其它显明方法可以替代,明白地说,均势在集体安全制度内外是国际政治中首要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