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认为影响回族精神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如伊斯兰宗教文化的主导作用;先辈原始血统的“天赋素质”,频繁的空间迁移及社区特征;汉族文化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文章简要论述了回族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位于河湟民族走廊的临夏八坊回族聚居区为视角,通过对其成因的多种叙述,以及其所处的多元生态文化和多民族共居融生的历史、各民族多种生计间的互补、聚居区所处的宏观与微观资源环境中的生计选择等因素的分析,阐释八坊回族聚居区一体多元伊斯兰文化形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回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回族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学创作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入民族生活的内核,才能把握民族的精神实质,创作出成功的民族文学作品,当代回族文学创作充分显示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4.
社会和谐植根于社区和谐之中。深刻认识文化的功能、认识民族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对民族社区的和谐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在阐述文化的分类、功能、民族文化与社区建设关系的基础上,对既往回族社区的研究做简要的回顾和评述,提出应重视回族文化因素,加强回族社区研究,积极探索回族文化因素在社区建设中的价值和功能的发挥有其十分必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西部回族历史文化资源源远流长,从蒙元以来,回族就活跃在呼和浩特地区,清以来逐渐显性于历史舞台,形成明显的历史文化资源特点,以伊斯兰教文化、商业文化、家族文化、经堂教育文化、街巷历史文化、习俗历史文化为主。但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萎缩和近代文化资源定位不准确也影响了回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和重视,有待于进一步揭示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民族主义高涨的时代,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同时带来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互动.回族作为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信仰、风俗习惯等,与其他民族有清晰的边界,民族认同意识非常明确.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回族有对中国的坚定认同.本研究以宁夏回族为对象,通过对回族的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变量分析,来探讨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政府的政策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受伊斯兰教法影响,回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治机关在行使民族立法自治权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保障回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婚姻习惯、清真食品、丧葬习惯和节庆习惯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回族习惯立法对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连云港市的回族包括两部分:一是户口在市的定居回族,二是户口不在市的流动经商的回族。文章既探讨了当地回族的历史与文化现状,又分析了外来的西部回族的社会构成、文化适应以及与当地回族的社会交往和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从西北穆斯林文化变迁的角度,以西北回族音乐文化中的宗教特征作为研究主体,从历史的纵向和现实的横向对西北回族音乐文化及其宗教在音乐文化中的作用进行考量.本文认为,西北回族音乐文化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而产生、发展的.由于伊斯兰文化与多种文化的碰撞融合,积淀下深层的文化,在其音乐文化中得以忠实地保留.  相似文献   

10.
文化生态环境的提出借用了自然科学概念,目的在于强调民族文化的生存状态及如何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生存,改善并优化民族文化的生存质量,促进并发挥民族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民族文化的社会生态环境与其生存发展空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当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影响时,其生存发展空间必然受到制约.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失衡可能性的特点.目前,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中折射出的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需深度挖掘,这些生存智慧对于我们今天面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种种困境,探寻天、地、人的和谐之音仍将具有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影响兰州市回族居住格局变迁的因素,并对其居住格局现状进行了类型划分。分析论证了这种居住格局现状对民族交往及民族关系之影响,从而给我们展现了一种现阶段城市新型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东干"是跨国境遇下多元族群文化对话语境下的命名,而基于"既定资源"之原生根据的民族认同仍然受到文化主体的自觉看守与发展,因此,"东干"是回族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初步探讨了甘肃省民族杂居地区——临潭县的回、汉、藏文化越界与交融现象及其原因,并结合有关族群理论得出结论:文化的交融与共享(它也是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的一种表现形式)使得民族间产生一定程度的相互认同,并为其进一步深入交往提供了前提,但文化的交融并不能确保良性民族关系的存续。  相似文献   

14.
论城市民族通婚与城市民族关系——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兰州市为例,通过人口普查数据与田野调查资料分析城市民族通婚的现状,认为兰州市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民族通婚,且回族散杂居区民族通婚的发生相比回族相对聚居区要容易.总结出城市民族通婚的影响因素即宗教因素、居住格局、群体态度及群体规模、教育水平、工作单位以及城市民族通婚的发生条件即文化交融与结构交融的程度.笔者认定,较低的民族通婚率不能说明城市民族关系不融洽,需要其他变量来互证;由结婚反映出的民族关系多为夫妻、家庭、亲戚等关系掩盖,民族离婚现象则会对局部民族关系带来一定损害.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文化自唐宋元三朝传入中国,使中国文化或主动或被动地出现涵化,呈现多样性。一千多年来,回族在接受中华文化的同时,通过濡化、"哲麻体"、"以儒诠经"、经堂教育、"尔麦里"、新式教育、大众媒介等方式和途径传承了伊斯兰文化,使中国的伊斯兰文化呈现出不同于阿拉伯的伊斯兰文化,显现出二元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哲玛提"是回族穆斯林形成并赖以生存的基层社会组织,是人们理解回族社会的窗口。"哲玛提"文化模式并非否认回族社群的文化多样性,而意在提供一种准确把握回族社群宗教本质的理论框架,是从公民社会视角理解当代少数民族宗教社群的尝试。笔者以云南巍山回族"哲玛提"为个案,基于穆斯林社群的世界同一性与地方异质性,发展与调适等理论前提,从认同边界、核心领域、行为模式、经济制度、体制保障五方面,对回族"哲玛提"社群文化模式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进行建构与阐释。  相似文献   

17.
关注城镇空间形态的文化分析方式-叙事结构,即城镇空间形态的形成过程中的规则体系及逻辑框架结构。在近代民族城镇空间形态的研究中,我们既要关注关于民族—国家命运的宏大叙事,也不能忽视城镇空间内部隐藏着另一种文化机制:民众文化在空间中的表达。民族地区的民众观念、文化通过日常生活在聚落生活空间中表现出来。在甘孜县老城区的传统街区空间形态中,这两种空间叙事结构都具有一定典型性,以此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国家-民族命运以及民众观念这两种文化机制在聚落空间的日常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人类学角度对回族语言代码进行分析,在汉文化的宏观语境下,回族因为历史和文化原因而使用汉语。但在其语言中保留了部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成分,同时部分词汇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回族语言代码在文化内部认同与整合下,在异质的汉文化语境下不同族群之间互动、边界刻画作用下反映出独特的民族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中银川郊区的一些回族群众,在经济上出现了谋生方式的多元化与经济生活欠活跃并存状况;在公共事业的管理上出现了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则出现了一定的断裂。当然,文化变迁之际,文化适应与之相伴随。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新识别的少数民族都经历过重新凝聚自己的民族文化、重新建构自己的民族文化边界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长阳土家人经历身份转换与再造的过程,当地土家人从这个身份再造中,获得了更加积极的国民身份与中华意识.而推动这个过程发展的则是两方面的力量,-是长阳土家人的族别认同与国家认同奠定了民族文化边界的基础,二是国家力量的引导,推动长阳土家族文化边界明朗化与定型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