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词类是词的语法特征方面的分类,划分词类与词的归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现代汉语中划分词类的标准应该是词的语法功能中的组合能力,意义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意义类别”没有相应的语法形式,属于逻辑范畴,不是语法意义,不能成为划分词类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一、“汉语语法图解公式”的贡献“三分法”的内容及其合理性笔者在《汉语句法分析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3)一文“词在句结构中的地位”一题中说:“句中词群的全部成员,可分为三种:一、句法结构成分词、二、句法结构关系词、三、非句法结构词。”这是就词在句中的地位而讲的;现在再进一步说明,这也是对汉语词类进行再概括分类的类别。这就是说,汉语词类不管分多少种(按现在所谓通用“暂拟系统”,词类分名、动、形容、数、量、代、副、介、连、助、叹十一种),不同语法书上的  相似文献   

3.
笔者分析《马氏文通》的词类观,说明《马氏文通》中各词类的内涵,重点分析了其词类划分的标准。我们认为,汉语语法学史上认为《马氏文通》词类划分标准是意义,"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必然结果是词无定类的观点是错误的;在汉语语法学史上从来没有单凭意义来划分词类的,《马氏文通》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是词的语法功能;"字无定义"中的"义"是由上下文凸现的义位;一个多义词可因义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词性,分属不同的词类。这种科学性是《马氏文通》的词类体系经百年批判而不倒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4.
汉语的同形组合结构说明形式相同、意义有联系但功能不同的几个单位不具有同一性,不宜看作一个词,它们是同一个词族里的不同成员。汉语词族里边的不同成员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因而,词族是同形词族。“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汉语词类不与句法成分相对应”这些结论是用单纯的意义标准鉴定词的同一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X上”是个形式类。能进入“X上”替换X的项目有:甲、纸、石头,乙、政治、方法,丙、学习、接待。“X上”是个开放类。现行汉语语法把“上”定为方位词,“X上”是方位结构,这只适合甲项词进入“X上”。乙、丙两项词进入“X上”不是方位结构,应该从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新的词类。它属体词范畴,表示事情的某个方面,可以叫做事项词。借鉴方光焘划分词类的思想,可以把划分词类的多重标准(形态、句法、功能、词义、结构)统一起来。把“X上”分离出来作为一个新词类,符合方光焘划分词类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传统语法以词汇的语法功能的分布特征作为词类划分的标准,本文以"一定"作为切入点,提倡建立一套较为柔性的体系来考察此类词的词类划分问题,由此探讨汉语词性分析的方法和汉语的词类系统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词汇词、语法词为切入点,重新审视汉语词类划分这一老大难问题.词汇词、语法词的划分可以澄清人们在词的同一性、词的兼类、词的活用、名词化等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从而化解争端,从根本上解决汉语词类划分问题.  相似文献   

8.
传统汉语语法对词的分类方法是从印欧语系语法体系直接引进而来,然而汉语自身所具有的音系、语词、句法结构特征都明显地区别于印欧语系,致使汉语语法对词的分类不能"恰当"地切合汉语语料分析,并造成汉语的词性分类与词的句法功能"两张皮"。这也长期困扰着中国菜名的语词研究。从功能对等理论来分析,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词与句法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菜名的翻译中出现了大量的"过译"现象。"过译"并不一定是真正的"过度"翻译,而是因英语与汉语语词与句法结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9.
方位词的语法功能及其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位词的语法功能及其语义分析金昌吉一、方位词的语法功能及范围“词类是反映词的语法功能(即语法分布)的类”,因此词只能根据语法功能分类”。 ̄①这在语法学界似乎已成了共识,但就目前汉语词类划分的情况看,“词汇·语法范畴”的影响仍旧存在。我们只要查阅一些有...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讨论了现代汉语教材词类的两个问题。一是词的基本类别问题。现行教材在词类划分的第一个层次上处理为实词与虚词,这忽略了组合能力和句法能力的主次关系。组合能力是词类划分的首要标准,词类以此分为组合词与非组合词两大基本类别,实词与虚词是组合词的下位分类。二是词类描写问题。目前教材存在术语使用随意化、语法性质描写片面化的现象,宜用“柔性”描写代替“硬性”描窍。  相似文献   

11.
句法和语义对应的原则是形式语义学中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组合范畴语法CCG更是彻底地延续了这个思想,为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提供了句法和语义的透明接口。汉语的CCG处理在贯彻该原则时产生的问题是:句法方面获得长足进展,而语义方面却相对滞后。以汉语多重介词短语句为例,动词论元的灵活语序现象是句法和语义对应的难点之一。Hoffman提出的多重论元集CCG方法是解决灵活语序的有效手段,但在这种处理方法中,需要找出一些方法来简化形式语义的表述方式,这样才能获得与句法范畴推演相对应的语义类型推演。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形容词是个颇有争议的类别,各家讨论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本文从词义和句法两个基本维度出发对现代汉语中一组意义和功能接近的形容词“仔细、细心、细致、精细、详细”进行了一个横向的比较研究,是研究近义形容词不同功用的一个尝试,同时也清楚地揭示出同一组形容词之间存在的差别是对外汉语形容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从词类范畴化理论看“副词+名词”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学者对汉语中所谓的“副词+名词”结构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无一质疑该结构中心词的词类判断。对刘正光等人提出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汉语词类的判断不能依赖于直觉或语义,而应在使用大型汉语语料库的基础上,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确定;词类范畴化是动态的过程,包括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再范畴化是去范畴化的最终结果;对于“副词+名词”结构中发生的词类去范畴化,语法转喻是其内在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4.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现象 ,不同于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的范围需限定 ;在实际应用中 ,词类活用不能以今律古 ,要从语义、句法、语用几方面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5.
复合词构词方式的辨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词构词方式的辨认是语法分析中的一个难题。由于汉语里词和短语结构类型的基本一致,因而把词法结构化为相应的句法结构之后,就可以根据后者的结构方式类推出前者的结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语素义的确定,必须联系词义和词性。有两种不能化成句法结构的类型,其结构关系是比较清晰的。  相似文献   

16.
准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客观存在。语法方面准词句法功能不具有周遍性;色彩意义方面准词不具有多样性;语境方面准词对出现语境具有规约性和依附性。"准词说"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解决了该现象在语言中的定性问题,揭示了与标准词概念内涵的差异,拓展了词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了句法学领域少有探讨的古英语(Old English,OE)的句法。在简要分析了古英语的屈折性和句法特征之后,从跨语言的角度发现古英语句法和现代斯拉夫语族的俄语具有某些句法上的相似性,并找到存在差异的原因。用生成句法学的方法探讨了古英语词序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动词和宾语的变异,即表层结构OV和VO词序的交替,提出了统一潜在的无标记VO词序。由于古英语的名词屈折特征强,必须在拼读之前进行核查,提到Spec-AgrOP以满足进入逻辑式的“完全解释原则”。这就形成了拼读后语音表达式的OV词序。另一个是主语和动词的词序。不同类型的主语发生在不同的结构位置。解释古英语句子词序的关键是VP中心语V的句法位置。当嫁接语在动词前置结构中,主语和动词产生了“非邻接”。通过分析以及语料统计表明古英语动词无论移到C还是C之下的较低中心语X,都产生了“XP-主语”结构。从古英语OV到早期英语VO的演变受三种基本机制的制约和推进。  相似文献   

18.
中文信息处理与词汇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文信息处理的难点很多 ,首先集中在词汇层面上。假如没有词的界限标记 ,怎样解决词的自动切分问题 ;没有形态变化标记 ,计算机难于分析词与词之间句法与语义关系 ;词类划分和兼类情况复杂 ,词性自动判别和标注困难 ;词义的义项、义素分析中面临的问题比较多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词类活用是指在不改变该词词形的基础上,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某一类词的语法功能临时用作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现象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扩大了词语在意义层面和表达层面之间的弹性空间,增添了语言在词汇和语法层面的构建功能,是非常活跃的语法修辞手段。它可以使得言语表达生动形象、含蓄幽默,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20.
从句法能力的突破、组合能力的限制和语序的突破与限制三个方面论述了形容词重叠式语法功能 ,认为其句法能力的突破主要表现为能够自由作多种句法成分并可以独立作分句 ;其组合能力的限制具体表现在形容词重叠式不能带后缀“着、了、过” ,不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 ;语序上的突破与限制表现为形容词重叠式可以位于数量短语之前 ,也可以位于数量短语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