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信息网络时代的视觉文化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阳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7(4):93-95
人类社会至少已经历了四次意义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每次革命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视觉文化领域中,未来社会纯技术型倾向的发展将直接导致其本身承载的人文价值观涣散;视觉文化创作者的人文精神在纯技术型导向洪流中将面临崩溃。面对信息网络化时代,未来视觉文化变革的人文化取向、大众化取向最终将会完成"文化"本意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金霞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1):113-116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图像转向”,视觉文化动摇了语言的霸权地位,世界被把握为图像,进入读图时代。传媒也出现视觉化倾向,这种视觉化倾向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电视是最为视觉化的媒体,收看电视时读图的愉悦感使电视成为最有亲和力的媒体。在所有媒体中,电视最有效地表现出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产生了视觉霸权。 相似文献
3.
聂黎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15-16
读图时代的来临,图像、影像、网络等视觉信息铺天盖地地冲击着现代人的眼球,使得受众无法摆脱视觉化因素的影响。面对这样一个认知信息方式的变化,视觉素养自然成为当代文化和教育新兴的研究领域。视觉素养的问题古已有之,只不过在当代凸显严重。从视觉素养的内涵可以看出,开展视觉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2):122
新世纪文学与视觉文化语境有着深刻的联结,这导致文学发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图像转向。这种转向不再是传统文学形式的一种简单延续或推进,或文学写作素材与主题的某种扩展,而意味着整个文学存在形态的一次“典范的转移”。这种“转移”表现在这样几个层面:文学经验的媒介化,文学感知方式的图像化与文学叙述空间的虚拟化。由于这种“图像转向”仍处于一种现在进行时中,因此对其的描述带有试探性质,而对其进行价值判断也为时过早。 相似文献
5.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7(1):158-166
20世纪下半叶西方的文艺与文化研究领域经历了视觉转向,该转向标志着图像时代的来临。人们一般认为这一转向是科技革命带来的以图像的创造、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要形式的电讯时代的必然趋势,但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即这一转向其实是人类文化对第一感官的悠久兴趣在电讯时代的一种强力复兴,更是西方主流哲学对始于柏拉图、成于笛卡尔的视觉主体性的反思、批判和重新构建。纵观西方思想史对视觉主体的思考,自柏拉图以降的哲学凝视及其客体几经变化。柏拉图—笛卡尔理性主义传统中,视觉主体对客体的精神观照本质观照隐含着一种理性之眼和暴力之光的合谋。20世纪的哲学凝视逐渐转向视觉主体本身,讨论了被人观看相互观看被意识形态观看被权力观看伦理观看等主客体间的视觉模式,涉及视觉权力、视觉伦理、视觉心理等层面的问题,揭示了视觉主体构建的种种模式:如视觉黑洞、镜像陷阱、镜面大厅、全景监狱、他者之面等。这些视觉主体性理论为文艺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视觉转向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下半叶西方的文艺与文化研究领域经历了视觉转向,该转向标志着图像时代的来临。人们一般认为这一转向是科技革命带来的以图像的创造、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要形式的电讯时代的必然趋势,但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即这一转向其实是人类文化对第一感官的悠久兴趣在电讯时代的一种强力复兴,更是西方主流哲学对始于柏拉图、成于笛卡尔的视觉主体性的反思、批判和重新构建。纵观西方思想史对视觉主体的思考,自柏拉图以降的哲学凝视及其客体几经变化。柏拉图—笛卡尔理性主义传统中,视觉主体对客体的精神观照本质观照隐含着一种理性之眼和暴力之光的合谋。20世纪的哲学凝视逐渐转向视觉主体本身,讨论了被人观看相互观看被意识形态观看被权力观看伦理观看等主客体间的视觉模式,涉及视觉权力、视觉伦理、视觉心理等层面的问题,揭示了视觉主体构建的种种模式:如视觉黑洞、镜像陷阱、镜面大厅、全景监狱、他者之面等。这些视觉主体性理论为文艺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视觉转向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后图像时代和视觉文化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字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3)
为了揭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对图像时代视觉文化的影响,采用媒介技术美学和文化社会学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后图像时代的概念.如果说,图像时代是影像向拟像的演进,那么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后图像时代则是拟像向拟物的转化.这是一个以全身心投入的联觉体验为主导的交互式的"第二媒介"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逼真直观转化为虚拟交往,游目骋怀的视觉审美消费转化为上手操作的实践审美生产.简言之,视觉文化走向终结,虚拟体验的联觉文化方兴未艾.这种新的文化,强烈地呼唤一种全新的伦理型美学,并亟待学理上的澄清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视觉文化及其娱乐性观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英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12):466-468
视觉是一种有着复杂内容的社会行为 ,视觉文化是消费社会背景下人们通过图像以把握世界的方式。它本身就涵纳了接收上的快乐原则 ,所以视觉文化天然具备娱乐性 ,其娱乐性的实现应该有许多途径 ,但笔者以为世俗化与陌生化相结合 ,以及视觉美与趣味性相结合是主要的。因为娱乐的内在本质乃是审美快感之产物。 相似文献
9.
章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5):126
菲斯克把权力斗争理论运用于大众媒介如电视、监控摄像机、MTV等的分析,揭示这些视觉媒介中的权威意识形态的宰制性,发掘后现代状况下大众阅读的抵抗性权力。菲斯克分析了资本主义民主体制下的社会矛盾的新形态,为西方社会的变革寻找革命主体,其视觉文化理论具有重要的政治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徐小清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8):18-19
视觉文化的兴起对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直观视觉教学逐渐走进了大中小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引入直观视觉教学手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认知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东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43-45
我国民间年画艺术这一绘画体裁,有它自身的美学原理。从民俗学、人类学来看,它留有人类早期巫文化的部分痕迹,是部分巫文化的绘画表现,有助于我们阐释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丁梅芊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2):28-32
电视图像艺术,归属于设计美学范畴。"Design"已成为国际上广泛流行的重要术语,它在文艺作品中指构思、底稿、结构、情节等意义。在设计美学中,它需要将艺术审美因素与技术制作的功能因素密切结合起来,电视美术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科学在于掌握电视设备的功能,艺术在于把握电视图像艺术的形式。笔者就此论述视觉与设计的交叉关系。 相似文献
13.
卿希泰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0,(2)
在 2 1世纪 ,道教文化将和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一起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其许多合理思想 ,值得西方文化借鉴和吸取。道教文化将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民族灿烂绚丽的文化艺术中,各种艺术总是相互交织联系与影响着,它们从未单独孤立的存在过,戏曲与年画艺术更是如此。[1]本文以凤翔木版年画与西府秦腔为背景,运用历史文献学、比较分析法、学科交叉法等方法对两者深入研究,两者在地域文化背景、创作题材、视觉图像三方面体现出共生性特点,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共生发展。从而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贡献绵薄之力,更好地促进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15.
周玉花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6):108-111
面对视觉文化环境下长大的一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作用巨大。多媒体技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联想思维能力以及营造仿真氛围;网络提供教师与学生日常教学中欠缺的资源;网络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自主性的形成。媒介素养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在此背景下之必须。 相似文献
16.
视觉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永明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26(5):108-110
视觉文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逐步发展成当今文化的主流。它提供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角和研究领域。教育技术的多媒化特征注定与其有着天然联系。视觉文化全面渗透教育领域的事实对教育技术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