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大学持续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实现人-教育-环境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从生态主体、生态信息和生态环境三大生态因子层面,研究博客能解决传统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中的失衡问题,从而建立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大学英语写作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
梁剑宏 《云梦学刊》2012,33(5):121-124
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生态的核心,从根本上规定了大学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大学文化生态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这种危机的产生主要在于人文精神在文化生态中的缺失。所以,今天谈论人文精神的回归。回归的主要途径是解构对人文学科的人文性限制,使人文回归实践本性;解构对科学教育的技术化规限,使科学重显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回归将使大学教育重新高扬人的价值,追求自由的精神,实现文化生态的和谐目标。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与大学和谐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波 《东岳论丛》2008,29(1):202-204
高校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担负着引领社会文化前进的重要使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作为高等院校要创新和谐教育,建设大学和谐文化,培养合格人才,引领和谐社会建设。在分析和谐社会与大学和谐文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环境和物质文化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探讨建设大学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引领和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课堂就是一种教育微观生态环境。教师和学生既是课堂生态的主体,又是影响和谐生态课堂的主要因素。师生之间充分的合作互动是英语课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的核心内容。文章主要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在师生互动合作的基础上,协调生态课堂的相关因素,构建和谐的英语课堂生态环境,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对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生态系统、外诺教再的文化生态失衡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的文化生态发展进行了探讨,由此提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外语教育及文化生态环境建设,以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文化生态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深层生态学是近代西方学者将生态学发展到哲学和伦理学的学科,将其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与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相结合,才能构建完整的深层生态文化体系.绿色消费是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的消费行为,其体现着人们较高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依靠文化的支撑.探究绿色消费行为的深层生态文化根源,以文化保障社会绿色行为的可持续性,对于普及和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农村文化生存抵抗与高等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静  黄正泉 《船山学刊》2006,(1):145-148
本文首先从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对当今中国城乡文化生态发展失衡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指出:高等教育可通过发挥其固有的文化保存功能、文化创造功能与文化批判功能来增强农村文化的生存潜能、繁殖潜能以及保护和抵抗潜能,促进农村文化生存抵抗,以求最终城乡文化的互惠共生,甚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9.
刘志成 《船山学刊》2016,(2):109-112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湖南农业大学黄正泉教授书写的《文化生态学》著作探讨了文化生态多个方面的内容,构建了文化生态学新体系,揭示了文化生态运行规律,推动了文化生态学思想的发展,开展了对反文化生态的批判,描绘了文化生态的理想图景,指明了文化生态的回归之路。该著作观点新颖,引经据典,思想深邃,方法独特,语言优美,体系宏大,是一本难以读懂但又吸引人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0.
借鉴和采用文化生态学的学科范式与理论方法,对孕育生成沂蒙红色文化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进行生态学意义上的考察,从"文化与环境"的关系角度,探讨沂蒙红色文化的特殊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与其它区域红色文化不同,沂蒙红色文化是以普通沂蒙大众为主体的红色文化,这与作为革命根据地的沂蒙山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大学软实力的标志,和谐是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当前大学文化中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形成许多矛盾和问题,阻碍大学的发展,如何面对这些困难和不利因素,解决大学文化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变不和谐为和谐,努力推进大学的和谐文化建设,打造和谐的大学文化,关系着大学的长远发展,也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对大学和谐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论述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当前大学和谐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探讨当前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2.
创新型和谐大学文化就是建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三要素协调有序、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立体化校园文化。构建创新型和谐大学文化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大学精神培育,坚持把大学文化体现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上;加强大学物化文化建设体系的设计,坚持把大学文明传承到校园建设的各种形态当中。  相似文献   

13.
城市人文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已经不能单单是一个分力或几个分力的单独作用,而必须依靠分力之间的协同。文化力与劳动力是城市竞争力的两个重要分力。文章基于可持续发展和谐理念,交融城市文化力与劳动力,选取“人”与“文”二者的中间因素——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城市人文环境,揭示出城市文化与城市劳动力的和谐发展对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并在居民受教育程度中详细研究了居民文化素质与城市经济、生态、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和谐的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导向,加强和谐大学文化建设对于大学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推动大学内涵式发展必须明确和谐大学文化的内涵和重要功能。构建和谐大学文化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从大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四个层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5.
杨明 《北方论丛》2011,(2):131-134
技术转移与文化生态和谐的研究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课题,技术转移产生文化异化;文化异化造成文化生态失衡;建构文化生态平衡机制;构建系统论、控制论和复杂性科学支持下的文化生态和谐的可持续机理,同时为技术转移营造良好的软着陆环境,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基于技术转移的文化生态和谐是技术转移下文化生态的演进过程,也是消除文化摩擦的认识与实践文化和谐对策的过程。技术转移下的文化生态和谐是复杂性、多元性、特色性的和谐,它兼容技术转移新的文化生态机理,文化生态和谐也必然营造更高层次技术转移的软着陆环境,通过竞争、选择、融合解决文化生态特殊性矛盾之间的思维路向。  相似文献   

16.
大学英语教师教育生态意识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生态学观点强调环境对教育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师应增强教育生态意识,优化教学生态环境,创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大学审美文化是大学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能够提升大学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力与创造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文化。大学审美教育是实现大学审美文化价值功能的手段与途径,通过将具有审美意蕴与价值的文化施与受教者,使受教者的人文素质与文化品格得以提升。大学审美文化建构依托于课堂教育中的审美文化传承与彰显,依托于人文精神的培植,以及社会文化健康因素的浸润,使学生形成高度自觉的文化审美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教育生态学理论,即课堂生态学主体(师生)和非生物因素(课堂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分析了我国的大学英语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一个开放、互动、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环境的必要性,以及其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善大学英语教学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咯介绍了环境与生态的基本知识,从环境生态学视角讨论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根据生态学规律的客观性阐述了人类与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唇齿关系的环境伦理观,科学认识与对待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生态价值观;认为人类应当重建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关系,人类不仅要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还应当为自然生态的自身进化和达到新的平衡创造条件.强调以"尊重自然与善待自然"为基本思想的生态文明观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也已成为生态文化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大庆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生态城市建设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大庆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是造福大庆子孙后代的第二次创业。一、大庆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一)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城市生态系统理论,是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用生态学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生态学理论的核心就是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性和共生性。生态学理论应用于城市建设中,就是将城市看成一个以人为核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在这个复合生态系统中,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协调发展,城市才能健康有序发展。在城市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