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出发点或前提;二是路径;三是目的及实现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中,应明确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概念.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提法至今尚未见之于党的文献,但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完全并直接的同一性,同时由于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巩固和发展已经包含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事实上,我国现存并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等,今天都可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加以把握,其科学内涵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二者之间互为条件、互相贯通,在互动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丁三青  王希鹏 《社科纵横》2008,23(3):134-136
大众文化的兴起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大众文化的兴起对中国意识形态建设既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社会心理是大众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契合源,因此.把握两者的共同点,实现意识形态的"外适应、内和谐",促进大众文化的"外引导、内兼容",并最终实现大众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和谐互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是在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下,不断试验、反复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条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模式"具有五个特征: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参与全球化与保持自主性相结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以渐进改革为主要的发展策略;进行突破性改革."中国模式"的内容体现在思想、组织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余源培 《浙江学刊》2001,20(2):40-4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内在联系.在新的世纪特别需要"返本开新"."返本"主要是坚持和深化对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的研究,"创新"在中国主要是服务好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主题.苏联模式的不成功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从两个不同方面说明了这个道理.要创造性地用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并解决好中国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严跃英 《探求》2006,(Z1):30-31
一、民生和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和谐社会建设,是促进经济、政治、科教、文化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解决民生和谐问题.如: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政治生活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在社会生活中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民生和谐了,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叶蔚云 《探求》2001,(6):37-39
全球化是人类生产社会化的新阶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态,是资本主义现实强势的显著体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全球化的互动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社会主义中国在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第二步目标的基础上,必须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才能强化和发挥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的现实强势,社会主义才能经受全球化的考验,并在与资本主义的互动中积极推动全球化向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中央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是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根本问题,也是贯彻落实全党工作大局的核心问题.只有认真学习和领会邓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牢牢把握大局,取得全局的主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一)发展是首要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以下凡此书只注页码).在南巡谈话中,他又强调:“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8,(1):10-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这是党总结改革开放得出的重大历史性结论。中国经济社会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且对世界格局和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切都得益于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依据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沿着邓小平改革的足迹,深入思考进入"深水区"的中国改革,提出"改革是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关键"、"改革的目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的方法是把握改革的内在规律"、"改革的方向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的成果必须惠及全体中国人民"、"改革需有世界眼光"等,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全面阐释,继承、发展、创新了邓小平改革理论和思想,成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保持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人民群众为本,实施科学发展,建立和谐世界,保持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等观点。这些思想观点,形成了江泽民和谐社会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为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条件和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全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中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以全面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实践相结合所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在21世纪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切实贯彻这一战略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根本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科学地系统地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认真学习这本著作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邓小平同志从生产力的标准出发,辩证地研究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他在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辩证法,对改革的方向、目标、性质、核心、政策,改革与各方面的重大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下面就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去指导改革开放,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行、专家.  相似文献   

12.
李洁 《社科纵横》2006,21(3):27-2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向21世纪提出的关于中国发展的新理念。和谐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谐稳定的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层含义,从而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密切相连,现代化理想寄托看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并在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做自己的历史使命.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与改革开放相结合、与世界的外部环境相连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造.中国现代化进程预示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改革,经过14年风风雨雨的探索与实践,终于在党的十四大上旗帜鲜明地树立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这一改革目标的确立是中国改革的历史必然,其间凝聚着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的胆识和运筹帷幄的智慧。邓小平同志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路,在其改革思想中居于核心的位置。他认为,搞改革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在他看来,改革开放搞活,活与不活,就在于市场运用的好与不好,所以,搞活也就是市场取向的改革。这样,改革最终的也是实质上的内容就落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上。邓小平1985年在回答外宾关于搞市场经济的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党执政的经济基础,担负着发展民族工业、创造财富、扩大就业、维护稳定、保护环境、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国企改革中职工会遇到一些暂时性的困难,用和谐企业理念去引导职工,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工会的作用,推进改革进程,使其承担实现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李萍 《探求》2012,(Z1)
2011年1月,汪洋同志在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首次提出建设幸福广东命题,并指出幸福广东的建设不仅要有物质基础的保证,更需要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共同的价值追求.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表明我们党不仅关注物质文明建设,更加关注文化建设,关注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对中外政治价值的发展,其意义极其重大和深远.  相似文献   

18.
王雪婴 《唐都学刊》2009,25(4):76-79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急剧的社会变迁,整个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社会出现了分层,人们的信仰也呈现出一定分层次性.社会各阶层在信仰上的表现和异同,信仰与阶层的辩证关系,信仰在促进阶层和谐乃至于社会和谐中的地位和作用,促使人们关注社会冲突与和谐中的和谐现象,阶层间信仰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我国以解放思想推动的改革开放已有30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践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不是回归资本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展改革开放30周年的纪念活动,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秋烟 《社科纵横》2006,21(1):17-18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与组合,各种利益之间的分化和矛盾,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为此,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应积极构建系统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和保持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和谐共进,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