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正确评价县域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际,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生态与可持续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竞争力整体较弱且县域之间差异较大;城市化水平以及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对县域经济竞争力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现状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江西省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背景下,文章对鄱阳湖九江区域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就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十二五”时期是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的机遇期.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布局中提到,要全面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打造环鄱阳湖生态区精品线路,以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为依托,突出赣鄱文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必须顺应潮流,结合鄱阳湖自然资源特色和文化内在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特色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文化.以鄱阳湖生态区独特的自然、人文优势为基础,分析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文化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生态文明教育观念和生态经济产业观念与时俱进的结果,是新形势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形式.高校应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教育功能,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贯穿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5.
生态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离不开农村信息化建设,因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发展生态经济,要以消耗最小的资源,将生态资源变成有效经济价值,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农村信息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平台,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农村信息化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中必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各类红色、绿色和古色旅游资源禀赋突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稳步推进实施,江西省旅游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然而,当前江西旅游业发展还存在着资源整合利用效率低下、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和区域合作水平亟待提升等瓶颈因素,因此,基于对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进行整合与提升,依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载体,紧扣"红色摇篮、生态家园、人文胜境"的旅游主题形象,科学做好旅游规划设计,精心打造江西特色旅游品牌,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将是江西省加速推进旅游发展战略创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是对江西省、中国乃至世界有着重要生态意义的区域,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是落实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际行动,而且是"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必须加强宣传,增强公众发展生态农业意识;加大投入,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运作体系;保护生态,改善发展生态经济外部环境;培养人才,构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润辰 《老友》2010,(4):49-4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最重要的农产品产区,分析区域农业产业优势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利用区位法(LQ)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及内部各行业(种植业、牧业、林业和渔业)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种植业、牧业、渔业在全省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除南昌、九江、鹰潭3个市区外,大部分县(市、区)的农业在全省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背景区域,通过区位商比较阐明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个县(市、区)农业优势所在。根据农业区位商的结果,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农业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优势产业布局,即:种植业优势布局(包括优质粮食、油料、棉花素菜等生产基地)、林业优势产业布局(包括果业和茶叶种植基地)、牧业优势产业布局(包括生猪养殖、肉牛和水禽养殖基地)和渔业优势产业,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进而环保税制问题日显突出。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节能减排的状况,指出税收政策是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力工具,而现行的税收政策存在对发展鄱阳湖低碳经济的调节作用不够强大、范围不够全面等缺陷,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完善现行税收政策,使之更好地服务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1.
江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农产品市场开放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下,以产业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依据,通过利用RCA和RRCA两大指数定量测算了江西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得出江西在传统优势农产品畜产品、茶叶、水产品、烤鳗、大米等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但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水产品、水果、蔬菜等产品不具比较优势,但近年来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基本结论。最后提出了发挥江西农业资源与环境比较优势,提升江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选取相关指标,采用熵权灰色关联模型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六市的三大产业。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大产业地区间发展失衡现象较为严重。单独而言,第一产业基础较好,但生产水平较低;第二产业效率尚可,但整体规模较小;第三产业发展一般,旅游业的核心作用日益凸显。比较分析鄱阳湖六市可见,南昌、九江的三大产业发展比较均衡,整体水平处第一层次;景德镇、鹰潭、抚州、新余四市除抚州在第一产业得分最高之外,其他得分都比较接近,与南昌、九江存在较大的差距。故应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养殖业和苗木业;协调工业有序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大力推进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提升南昌、九江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其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快速发展;景德镇、鹰潭、抚州、新余四市应依托现有的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13.
井冈山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她不仅是革命精神的历史定格,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精神的当代展示,始终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推动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弘扬坚定信念、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的井冈山精神,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精神支柱、思想基础、创新动力以及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体育旅游资源类型及其整合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鄱阳湖区域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但是其资源开发不合理、产品缺乏特色、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的整合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发展应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多元化开发体育旅游产品,打造特色体育旅游品牌,并成立专门的体育旅游组织机构,以体育旅游为纽带,促进鄱阳湖区域各领域的一体化合作。  相似文献   

15.
从生产力、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5个方面选取24个评价因子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并对其评价指数的时空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2007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数为南部高于北部,西南部高于东北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近7年来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数的总体趋势是逐年上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程度整体上良好,但不同市(县)及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数存在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湖泊—流域"系统理念是当今世界上分析湖泊生态系统的新思路,它立足于湖泊生态环境指标,但放眼于整个流域,突出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把流域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作为因果关系。在介绍"湖泊—流域"系统理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湖泊—流域"系统理念的实践应用,提出"湖泊—流域"系统理念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应用前景:开展鄱阳湖"湖泊—流域"生态系统过程动态研究,构建湖泊生态系统主要参数与流域变化之间的动态模型;开展基于"湖泊—流域"系统理念的流域生态系统评价,探索适应性管理模式;探索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地区公平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已进入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根据对跨越湖南湖北两省的环湖四市岳阳、常德、益阳、荆州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分析,其城市群合作发展模式,可以从合作思想、组织形式、区域互动、资源共享、产业集群、四化同步这六方面进行探索,以实现四市跨区域合作发展、跨越式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0月7日,国务院颁布了2011年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对于加快河南省经济建设来说无疑是一次绝好的机遇。面对这一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河南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主动响应、主动对接。关键点就是高素质人才输送。本文从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入手,探讨了高校如何开展实践教学,探索河南高校如何更加有效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