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卡夫卡小说充满着寓言幽默和讽刺,任何忽视其小说内在元素的阅读都可能导致误解.<变形记>中的主角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向被认定为文学史上异化型人物形象的代表.在分析其异化过程中,非主角的其它人物设置作为人文环境在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命运里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格里高尔的变异,他们也逐渐暴露了本质.因此,"非主角"因素的存在,才是卡夫卡试图表达的真正异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时代背景的某些契合点,<我是谁>和<变形记>在主人公的无归属感,异化、孤独的主题,荒诞、变形的手法的运用上有相似之处.但由于文化背景、作家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家庭背景的差异,两篇小说在主题的属性,孤独、异化的程度,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内涵上又有差异,这体现了作家宗璞立足本土,追求创新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艾丽思·梦萝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并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展现其思想内涵.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女性及女性生活的关注.而<树林>是她为数不多的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之一.<树林>中的主人公虽生活在现代,却具有在现代人身上已不多见的高贵品质.这使得他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内心充满困惑与孤独.  相似文献   

4.
新感觉派小说既是现代都市文学的开端,更是一种存在主义视域下的先锋性创作;一方面现代“都市”景观为其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创作语境,另一方面“人”与“城市”的现代性关系诱使他们从“感觉”上体验现代性生存的要求,探索现代人自我存在的证明和生存空间的延展.就其创作本身而言,新感觉派小说通过对都市文明“恶之花”的透视来凸显生命存在的异化,这种有关“异化”的艺术“感觉”接近存在主义的话语内涵,从而展现了荒诞畸形的都市文明和现代人的生存焦虑感,文学于是作为人类存在的象征来得到表现.与日本的新感觉派相比,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由于“感觉”对“都市”的过分沉溺,以致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非中国”和“非现实”的文化身份上的暧昧,它匮乏那种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和对生命存在进行深刻体验的灵性,其存在主义质素不免带有几分浮掠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美国著名的南方文学代表作家卡森&#183;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店之歌》,借鉴“哥特式”风格,运用象征与表现主义的创作手法,叙述了一个“荒诞”的人间悲剧,并刻划出外表怪异、精神扭曲的女主人公,从而彰显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孤独与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无法交流的悲惨现状。  相似文献   

6.
<现代婚姻>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豪威尔斯的第一部重要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豪威尔斯的婚姻观导致了他对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处理与浪漫主义文学的作家不同.浪漫主义小说通常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收场,而豪威尔斯的这部小说却以夫妻分离而告终.  相似文献   

7.
<黑暗的心>是康拉德的代表作.通过主人公马洛从英国到非洲寻找传奇人物库尔兹的历程,作品探索了文明的内核和外表,展示了人性的黑暗、复杂和悖谬.作者试图透过各种表象去感受每个人对尊严的要求,从而潜在地表达了对健康人性的呼唤.  相似文献   

8.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爱米丽是一位与世隔绝、不顾现实变迁而一味坚持自己独有生活方式的人.她倨傲高贵,又充满了对负心爱人的无情报复.结合美国内战之后美国南方重建的历史事实,爱米丽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牺牲品,是一个已经异化的边缘人形象,而且她还是一个生活在过去的囚徒.  相似文献   

9.
身份困惑、流浪意识与心理异化鼎足而三,共同构筑了美国当代犹太裔作家索尔&#183;贝娄的艺术殿堂。然而,如果在研究其作品时仅限于此,则会对其主题思想浅尝辄止,难以抓住实质。实际上,贝娄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包融了十分浓郁的犹太文化气韵:身份困惑是夹缝文化的产物,流浪意识是犹太民族流浪史在其作品中的映射,而心理异化则是贝娄本人对犹太民族特有的悖论现象进行深刻探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谁在说"的视角转换中,田壮壮版<小城之春>对费穆版的当代改写,呈现出大众文化视阈下传统/现代/两难的观望者的三方会谈和格局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导演田壮壮的影像改编可以看作是对没落中的传统文人身份的书写和坚守,但另一方面,面对着大众文化的审美语境,它在客观上又实践着精英/大众的缝合策略和游移立场,而这种无法彻底的缝合策略又事实上导致了精英和大众各自的对抗性阅读,从而使<小城之春>的翻拍成为意义模糊的文化事件,并最终导致了影像意欲实现的身份认同的深刻危机.这一电影事件的启示意义在于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无论其声称"精英"或"大众",其前提是对变动中的时代文化矛盾的诚实面对和积极对话.  相似文献   

11.
电影《阿凡达》通过叙述未来后现代人类与外星原著民的对抗,表达出对人类现代文明异化的忧虑和对文化平等共存的美好希冀。该片中,大量人类学知识得到了完整和完美的呈现。文章运用人类学知识和理念,从文化相对主义、人类群体意识和泛灵信仰三个人类学研究视角,探寻影片《阿凡达》所隐含的深刻意义,从中引发对文化异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现象以及走出异化的出路做了完整的论述,文化异化是工人和资本家的双重文化异化,从而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化异化的出路在于实现共产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异化观的指导下看现在文化异化主要表现在大众传媒、网络文化异化和语言、文字文化异化,走出文化异化的出路: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思想;依法加强对文化事业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在模因论视角下研究《道德经》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分析翻译活动实质是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利用模因论合理地处理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并实现文化意象持续有效的传递。首先揭示模因与文化意象、模因与翻译的关系以及模因在翻译过程中的传播过程,分析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的内在关联,探讨在模因论下文化意象传递的原则,最后研究《道德经》文化意象传递的处理。  相似文献   

14.
魏强  王文东 《南都学坛》2012,32(1):138-140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异化劳动看做是私有财产的原因,并最终在异化劳动的衰亡上产生了理论困惑。在随后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经济学的研究中,马克思得出了与之相反的正确结论:外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原因,而异化劳动只能是私有财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从科技期刊编辑文化自觉异化的现象入手,讨论了编辑文化自觉异化的特征,对科技期刊编辑文化自觉异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马尔库塞始终关注着现代人的境遇 ,并一直致力于探寻解决现代文化危机的办法 ,他把否定现实的批判思维作为废除异化的基本条件。发达工业社会的极权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日益融合 ,造成了“现代人的全面异化”。现代社会对个人的控制程度远远超过以往的时代 ,这种控制的有效性并不依赖于恐怖和暴力 ,而是依赖于意识形态的控制 ,即把“技术理性”和消费至上原则结合起来的“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  相似文献   

17.
文化活动是人类不断追求自我解放的过程,而文化的异化造成了文化对人的束缚,带来了人的异化,文化活动动机和结果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文化发展的二律背反,它决定了文化批判的必要性。教育不可回避文化批判,这是由教育的基本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教育实现文化批判,其首要任务是要回归人的天性,其次要加强教育哲学的价值引导作用,再次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对话式教育。  相似文献   

18.
文化渗透与语言异化需求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语言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问题,指出归化是翻译的必要手段,但过多的归化是对文化的阻隔。文化融合的趋势使异化翻译的需求空前扩大,人们对“新”、“异”东西的渴求不断加强,语言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对外翻译中异化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9.
文化融合视角中的古诗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不同文化间出现融合趋势的背景下,译者应以介绍源语文化为目的,以忠实为原则,有效地传播源语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本文通过对两首中国古诗英译例子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如何在古诗英译中保存和有效地传达源语的文化信息。在古诗翻译中,译者多采用同化或异化策略。本文认为,异化策略能更有效地传达源语的文化信息,传播源语的文化,同化策略则可以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20.
翻译的归化易于译语读者接受、理解 ,而翻译的异化则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习 ,归化与异化之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但异化的优点却是更符合全球文化交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