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俊利 《天府新论》2012,(6):144-147
祭礼作为唐代礼制的重要内容,是唐王朝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之一。唐代礼文学作品数量之浩繁,文体之完备,是前代所无法匹及的,各种典礼仪式在多种文学体式中得到了艺术的再现。礼文学独特的文化传承价值,不仅在于其记录礼制礼仪而具有的重要史料价值,其博学典美的唐代贵族文化审美特质,更在于其文学形式所蕴涵的中国传统的道德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文化研究的浪潮,叙事学也经历了文化研究或"文化叙事学"的历程."文化叙事学"的构想尽管不无合理性,却并没有产生有效的研究成果,仅在叙事学的"文化分析"与"文化与历史叙事学"中得到了回应.这里提出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并就其研究对象、方法、角度以及学科关系等方面做了探讨.它力图摆脱传统经典叙事学所关注的纯粹形式层面的研究,将形式与语境、历史、文化、审美判断和审美价值意义等多方面的要素关联起来,在叙事学的基点上,强调对对象的审美研究和价值判断,既关注对传统优秀中外叙事作品的研究,也充分关注当代各类叙事作品的研究,从而展现叙事学研究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3.
鲁迅文化人格的“异端”与越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文化人格的"异端"表现在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反传统的思维方式及其独特的审美追求。他的"异端"一方面来自先辈的异端精神的感召,一方面受到现代西方思想家如尼采、叔本华等"新神思宗"哲人以及表现主义艺术家们的重大影响。作为"固有之血脉"的越文化是鲁迅文化人格形成的内源性因素,其为鲁迅吸收西方文化而"不后于世界之潮流"铺平了道路。越文化精神的先进性激励着越人后俊鲁迅,使其敢于引领思想文化潮流。越文化传统中的叛逆性和坚韧性,孕育了鲁迅彻底的反叛主流话语的秉性,最终铸就了以"深刻"著称的鲁迅。  相似文献   

4.
文化误读中的证同审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误读作为世界文化交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对异域文化的解读,而且直接影响到人们接受异域作品时审美效应的走向.证同审美效应就是在文化误读中出现的特殊审美现象.它是接受主体借异域艺术符号来抒本民族之情的一种"先得我心"的审美心理反应,也是主体对于异域文化的硬性同化过程.这种证同审美效应与共鸣效应有着本质不同,它主要表现为某一民族从异域作品中所获得的独特审美认同感,因此,我们不可以把证同效应与共鸣效应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5.
论消费社会的文化消费与文化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红 《学术界》2012,(11):183-190,287
作为审美观照和鉴赏活动的一种商业化精神享受的行为和方式,文化消费在我国当下空前繁荣,它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了审美领域的界限和空间,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使消费主体审美发生了巨大转向,呈现出文化娱乐消费逐渐强势、消费主体向往"虚拟"、文化审美极度泛化、影视媒介引导快感、媒介遮蔽真实、大众渐失感悟能力等特征。本文试从我国文化消费特征视角,研究消费主体的文化消费与文化审美转向,把握文化消费与文化审美转向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6.
羊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保国 《中州学刊》2006,(3):196-199
借鉴新的类分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属于羊文化。从字源学上考察,传统中国人的饮食风尚、审美追求、宗教信仰、道德标准、礼仪法则都与“羊”关系密切,而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体现了羊性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羊性特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礼仪文化的生命流动——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是在一定社会中人们共同认可、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礼仪文化是这种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礼仪文化是流动的,不是静止的。流动也就是礼仪文化的生命运动。为了保证礼仪文化的生命延续,也就是礼仪活动必须依托一定的传播媒介才能完成。当代传播媒介的强大功能及其影响力,为礼仪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根据文化受众的心理及审美机制,本文把当前审美文化分为化感文化,美感文化和快感文化三种形态.化感文化是一种坚持反映论和一元真理论的政府文化,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和道德正当性,在乎的是"民心"即社会效益:美感文化是一种追求艺术纯粹性的和个人独创性的精英文化,是一种高度自律的小众文化,在乎的是"文心"即艺术品格:快感文化是一种复制性、标准化、类型化的诉诸于大众感官与生理欲望的后现代文化样式,遵循的是市场规律和商业逻辑,在乎的是利润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从老舍塑造的"老北京人"一系列人物形象入手,通过对那些生长在皇城根下的"老北京人"生活状态的分析,来透视他们形成的文化特征:重讲究的礼仪文化、官样文化,及其背后所隐含的作家对于国民性的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官文化、士文化和民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内在结构,在中国传统绘画、文学、音乐、建筑中得以外现。在审美文化层面上,绘画有“错采镂金”、“气韵生动”和“艳俗之丽”之分,文学有“道根文枝”、“得意忘言”和“俗而易晓”之分,音乐有“乐通伦理”、“声无哀乐”和“俗声俗韵”之分,建筑也有“皇家气派”、“造境天然”和“民俗风格”之分。在精神境界上,士文化所求的是“意境”的道禅至境,官文化所求的是“载道”的儒家之境,民文化所求的则是“从俗”的墨家体验。  相似文献   

11.
当下社会审美文化呈现出一股尚"轻"的趋势,体现在小说、动漫、影视等多个文化领域,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轻"的特质。"轻文化"生产和消费过程体现出互文式和语境化的特征,反映了后现代的多重症候,映射出当下消费主义的文化状况。从美学角度来看,"轻文化"是审美泛化和大众趣味权力化的产物,我们应该从正反两面对"轻文化"现象进行美学反思,进而为建构和谐健康的社会审美文化生态提供一种必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12.
作为旨在建构超越西方的中国叙事理论努力的结晶,近年来,谭君强教授通过一系列颇具分量的论文与专著,在学界提出并倡导"审美文化叙事学"构想.谭教授建构"审美文化叙事学"的学术努力是以"理论框架构想-具体理论问题探讨-文学批评实践"三位一体的方式展开的,显现出论者严谨的学术求索精神.在总结谭教授批评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概括了"审美的文化叙事学"的独特研究路径,并指出如何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叙事文本做出审美分析与审美价值判断,仍有待我们积极的探索与总结.  相似文献   

13.
高萍 《学术探索》2012,(8):138-140
有"天下文宗"之誉的王维是开元、天宝时期都城文化的核心人物,其应制诗从物质、制度、审美等不同层面,描写出8世纪中期盛唐雍容华贵的泱泱气度,百夷来朝的帝国威仪,普天同庆的盛世风貌,雄浑秀雅的审美风范,是以皇室、天子为主导的盛唐帝都文化的生动写照,具有艺术和文化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文明史上,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礼仪文化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表明,礼仪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和谐文化,它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功能,因此,我们要注重礼仪文化的创新发展,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当前大众审美文化对大学审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形式和载体上也存在着多元化特征。在大众审美文化的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不仅要注重文化的积淀和文化认同感,同时要具有兼容并包、开拓创新的开放意识。构建良好的大学审美文化,要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以制度文化为保证,以行为文化为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  相似文献   

16.
<正>刘运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于他热情而深沉的文化关怀。他离开故乡来到海南岛之后,就一直用敏锐而深刻的审美目光扫视着热带海岛上最具代表力的文化遗存,创作出大量凝聚着热烈文化关怀的作品。《东坡魂》是对海南历史文化以及苏东坡完美人生符号的追溯。海南历史文化固然不只表现在东坡身上,但是戴肇辰那个"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的著名论断,早已成为学术界和海南人民的共识。苏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中生态旅游意识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旅游意识是人们生存和休闲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与理性思考,是我国传统文化系统的精要之一。主要表现为:生命为根本的生态旅游伦理意识、"天地人合一"的生态旅游审美观、自然美为审美最高准则的审美观、"取之有度,用之以时"的生态旅游开发意识以及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旅游观念等。探究传统文化的生态旅游意识,对于充分挖掘生态旅游意识的功能,厘定生态旅游发展原则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谭国武 《理论界》2023,(12):71-80
红山文化积石冢或“坛庙冢”三位一体的组合是牛河梁红山文化的主要特色,其形制、性质、礼仪及文化动因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五千年,因此,可谓中国冢墓制度乃至整个祭祀礼仪制度之源,充分体现出“礼出红山”的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因此,从语源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冢”文字意识的发生与形体创制理据,就具有中华文明探源的意义。冢、种同声相借,红山文化积石冢之“冢”即种子之“种”。初民之所以把已逝的先人埋在地下,以冢封之,正是祈望先人回到大自然母腹,回到种子,然后像谷物一样,生出更多的可以赓续种族、传宗接代的籽实,这是积石冢创制的真正动因,也是中国祭祀文化乃至整个礼制文化形成的原初动机。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中国文化“生生之仁”的核心精神,生养出“天人合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9.
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建 《殷都学刊》2000,(1):45-49
我国传统优良的礼仪文化中的“中和”的精髓是一种“强国安民”之术,值得我们去发掘,它对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悠久的世界文化交流、宽广而多样的文化融合以及积极而务实的文化实践,为泉州赢得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美誉。一年多的"东亚文化之都"品牌建设对泉州文化品牌提升成效明显,但文化资源分散的弊端也十分显著,打好"东亚文化之都"牌,全市文化资源整合提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