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韩云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6):155-160
从发生学的逻辑理路来观察“后金庸”武侠小说创新的内在机理,可以看到以温瑞安为代表的“抵抗突变式创新”、以黄易为代表的“另辟蹊径式继承”和大陆新武侠以凤歌为代表的“渐变改良式革命”。上述三种逻辑理路共同构成了在金庸小说之外创立经典的努力。虽然“后金庸”的创新成果不足,但从这一发生学逻辑理路出发,却可以对“后金庸”及整体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发展历程形成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大陆新武侠呼唤"后金庸时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汤哲声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5)
在21世纪崛起的大陆新武侠小说创作群体,将武侠小说推进到了一个不同于"金庸时代"的新的武侠时代,虽然其特色明显,但其成就与金庸时代相比仍然存在着重大差距.大陆新武侠小说创作应该进入"后金庸时代",其所表现的新世纪"当下经验"是前辈们所无法经历的,但文化素养和生活学识则应大力补充,也应有意识地进行武侠自身的媒体革新,才能不仅仅满足于畅销,而更要追求长销,形成经典. 相似文献
3.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8-77
后金庸是中国武侠小说史的重要一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后金庸武侠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完成了对后金庸概念的提出与诠释。从研究特点和文献内容来看,主要聚焦于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武侠小说伦理内涵的改变;其二,武侠小说文体属性的扩大;其三,武侠小说的美学意义研究;其四,媒介变革下的研究。这些研究一方面为我们呈现出后金庸武侠小说对金庸时代武侠文化的传承、发展与革新历程;另一方面梳理了武侠小说史的纵向发展脉络以及武侠小说创作的逻辑延展过程,对今后侠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露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21,40(3):103-116
21世纪以来,相继有“大陆新武侠”“后金庸”武侠等概念的提出,学术界在武侠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网络武侠小说研究也从诞生后的媒介研究发展到全面研究和衍生研究等多个方面。网络具有商业化、自由化的风格,与娱乐化的写作模式共同促进了网络武侠小说的独特性和丰富性。网络武侠小说往往因其模糊的定义导致外延和内涵的不确定性,研究具有一定难度。文章从网络文学平台——起点中文网入手,分析网络武侠小说的发展历经萌芽期、发展期和拓展期等阶段,在女性武侠、玄幻、奇幻、东方幻想武侠等方面不断开拓,衍生出IP运营、价值取向、海外传播与译介等热点议题,促进网络武侠小说核心价值观的转变、武侠作家的自我突围,助力下一阶段网络武侠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韩少功既是文体意识的自觉者,也是文体实验的先行者,其代表作《马桥词典》和《暗示》,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小说文体实验的范本,充分显示了韩少功小说文体观念与其文体实验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6.
韩云波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6)
大陆新武侠继承20世纪武侠小说文体创新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回归古典、靠近玄幻、电玩动漫、灵智写作等不同路向的文体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陆新武侠在文学制度、层次定位以及作家的当下探新等方面,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完善深化之处. 相似文献
7.
王素霞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4(6):114-121
"时间"这一结构形式对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小说文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尤其在"NOVEL"领域,更形成了诸多复杂的结构类型,如命运型、纪年型、戏剧型、空间化、成长型等。究其演变轨迹,可以透视长篇小说时间形式的多维化、多义化与多样化姿态,进而捕捉"NOVEL"文体变革的些微信息。 相似文献
8.
"新剑仙派"武侠小说家金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良骏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6-32
内功是金庸"新剑仙派"作品的最本质特征.这既是其最大卖点,也是最大致命伤.内功在小说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依附内功而生的种种想象、夸张、怪诞都是消极浪漫主义的产物.第二大卖点是爱情描写,又正是其另一致命伤.第三大卖点是历史感,然戏说历史仍是致命伤之一.第四大卖点是中国文化品味,实则变味.第五大卖点是构思精巧,情节离奇曲折,确为长处.第六大卖点是人物塑造成功. 相似文献
9.
孙金燕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9(6):121-126
武侠小说的文体演进,以“江湖”符号表意的“否定”前行为内驱力,呈现出格雷马斯符号方阵式的全否定格局。从“剑仙”江湖、“英雄”江湖、“人”的江湖到亦正亦邪的侠客江湖,20世纪武侠小说“江湖”表意方式依次否定与渐趋圆熟。但在此后,武侠“江湖”作为幻想性表意符号已彻底跌落“现实”,这与武侠小说在20世纪中国的首要任务——以“前现代”的情景幻象否定在现实中无力参与的现代化大潮——明显相悖。武侠必须在“江湖”新的符号表意形式的生成中,完成其“幻想性”的重塑。 相似文献
10.
陈彦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66-74
1941年前后,伴随时代经验的急剧变化,卞之琳自觉诗歌写作的文体危机,并进而向小说文体转变,创作了如今只剩残篇的长篇小说《山山水水》。从诗歌到小说,虽然文体形式发生改变,但是由诗歌写作所呈现的思考方式依然贯穿于小说创作之中。一种认识论式的精神追索,必然要求作者在小说中容纳更为丰富的细节呈现,于是叙事的碎片化与场景化就不仅是一种美学原则,更与"客观性寻求"的思考原则有关。但是,当思考原则转化为行动追求时,卞之琳却遭遇更深层的思想危机,劳动以及行动的丰功伟绩似乎完全取消了沉思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曾丽华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2):18-22
20世纪90年代两岸女性主义小说以独特的性别意识,刻意营造一个女性自由言说的阴性世界,试图构建女性历史谱系,张扬女性欲望和生命体验,大胆描述同性情欲,解构传统女性形象,以达到颠覆男权、构建女性话语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大陆新武侠的当代性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保纯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4)
大陆新武侠在21世纪走出了一条与民国旧武侠和港台新武侠都不相同的、具有超越和发展性质的、大陆自己的武侠小说创作道路,以"后江湖"的姿态对当代性作出了回应,网络性与女性主义也是其重要的特征.小椴、沧月、沈璎璎等作家的创作代表着"大陆新武侠"的最新成就. 相似文献
13.
论21世纪大陆新武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云波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4)
"21世纪大陆新武侠"简称"大陆新武侠",这-概念于2004年正式提出.大陆新武侠具有鲜明的不同于港台新武侠的特点:一是大陆新武侠的"江湖"表现了后现代语境下的现代追求;二是女性武侠小说作为一个突出的现象改变了武侠小说性别政治的固有格局;三是强调学养与智慧的武侠智性写作,丰富和提升了武侠小说的类型界域与文体品位;四是大陆新武侠的广域叙事,从知识立场上拓展了武侠小说的文体类型.上述特点,共同形成了短短几年来大陆新武侠创作的繁荣,表现着大陆新武侠巨大的类型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4.
周国鹃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94-97
在昆曲发展史上,明末清初的李玉和李渔是两个颇具盛名的戏曲家。李玉最初以《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和《占花魁》四剧在剧坛崭露头角;而李渔,则以其颇具体系的戏曲理论和成功的戏曲实践完善了既往的戏曲理论并为此后的昆曲中兴作了理论指引。本文以李渔戏曲理论来发掘李玉"一人永占"的艺术特色,互为印证二者为昆曲艺术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高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
金庸武侠小说的写作和修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相应地也大略有三种版本:刊本、三联版和新修版.三次修改和三版可能是总体情况,实际上,具体于每一部作品,有的可能只有一次修改,也只有一个版本,有的作品可能不只三次修改,也不只三个版本.不论是三版还是三次修改,都有很多疑问,需要学术界做进一步研究.金学要走向成熟,要深入发展,版本研究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盛世武侠:大陆新武侠发展转型的第二阶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韩云波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4)
大陆新武侠小说自2001年兴起以来,经历了衔接、调整的第一阶段之后,到今天开始进入第二阶段,这就是"盛世武侠".盛世武侠是不同于港台新武侠的大陆新武侠自身面目的展现,其文化特征和价值指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盛世的包容性与盛世的宏大气魄;二是盛世的发达性与盛世的灿烂文明;三是盛世的昂扬性与盛世的中国英雄. 相似文献
17.
李为小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
大陆新武侠在崛起之初为了摆脱港台新派武侠的影响,不惜以激进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来彰显自身的存在,在创作中造成了自身价值观的迷茫与对小说可读性的损害,同时导致了其创作缺乏可持续的增长点,很快陷入了瓶颈.经过反思以及市场的选择,当下的武侠创作又开始复归传统,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8.
赵德波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5):144-149
作为东汉后期的重要经师,蔡邕与当时的《易》学传人存在着密切关联,为东汉末年《易》学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蔡邕碑颂中运用了大量的《周易》典故,并且能够根据碑主及表现事象的不同有所甄别。蔡邕碑颂中所用的《周易》典故,继承了《易》经的忧患意识和变通观念;同时又反映出经学昌盛期尊师重教的风尚。蔡邕在碑颂中所用为《费氏易》,与当时的经学走势合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小说观的文化坐标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登阁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
中国小说观存在着功利主义和超功利或反功利主义二元对立的格局。它们不仅是中国小说观念的双重变奏 ,还构成中国小说观念坐标体系的两根轴 ,使各种小说观都能纳进这个坐标系中进行定位。偏于前者的有小说救国论、载道论、启蒙论及其改造国民性等 ,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和政治宣传作用 ;偏于后者的有娱乐消闲说、消遣说、游戏说等 ,重视小说的审美价值和娱乐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