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不但包括常规性环境污染,也包括在化学品、危险品的生产、运输、使用和消亡过程中引发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在事故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和蔓延,尽量减少事故对人员、环境的造成的伤害。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中,及时采取应急监测,利用环境监测的技术和方法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等),是采取应急措施和进行科学决策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工作原则、组织机构、工作程序、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阐述了预防和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做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预防和监测工作,切实有效地防止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区监测站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区级监测站应从建立辖区污染源档案,提高人员素质、机器设备建设,制定应急监测方案加强区级监测站的应急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具有来势凶猛、破坏性强、处置困难、隐患较大等特点。如何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理、事后恢复等工作,有关管理部门应做出制度安排。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理中,要按照以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明确环保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两类主体的责任。该文论述了永安市可尔乐食品厂氨泄漏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处置的全过程,提出了有效防范突发环境事件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刘霞 《经营管理者》2012,(4X):382-382
<正>环境应急监测在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求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事故处理的核心工作。在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中,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石油化工原料、产成品及有毒有害危险品的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均隐含着不同程度的突发事故因子。这就要求我们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监测、应急处理及其后置工作上力争做到最佳状态,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提  相似文献   

6.
企业突发性事件是指企业中发生的没有预料的、不平常的大事件。其特点,一是这类事件往往是人们没有预料到或难以预料到,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或较广地域内是罕见的;二是后果严重,这类事件对企业全局产生较大影响,对公司员工心理产生较大震动,还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断或停顿,企业的正常生产、工作秩序被打乱,产生的后果和副作用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企业发生的突发性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件、事故性事件、社会环境及企业内部环境突发性事件等等。  相似文献   

7.
所谓突发事件一般是指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严重危害社会安全事件。这些事件具有破坏性、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和公众性等特点。突发事件处置不当极有可能演化为大规模的社会公共事件,给社会造成危害,给党和政府形象带来不良影响。基层秘书作为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就身处现场第一线、焦点最前沿,为此,在平时的工作中必须注重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环境污染事故中,水污染事故占有很大比例,目前水污染事故应急终止后开展水环境恢复的有关研究尚少。该文通过对水环境污染事故响应终止后对水环境进行全方面监测,探讨环境污染事故水环境动态变化趋势,分析事故污染扩展影响途径,评估水环境恢复状况。结果表明:①水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终止后,其水环境影响主要扩展至河流沉积物、水生生物;②受污染沉积物将缓慢释放污染物,造成局部污染物浓度高于周边水环境质量指标;③水生态环境中初级生产力较易得到恢复,大型底栖生物恢复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处于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一些地方环境污染事故频发,严重污染了环境,危害了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尤其是一些污染事故受害者得不到及时赔偿,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面对当前巨大的环境压力,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事故问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应对污染事故的机制建设,建立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就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特定生物的行为变化快速感知水质毒性监测预警技术已多有研究,但实际应用案例较少。该文介绍了三明市级饮用水源采用生物水质监测指示系统的应用情况,补充和辅助了理化监测不能快速反映水质突发性污染事件的不足。实验室测试和现场验证测试表明,特定生物对水体水质的毒性监测是快速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正>从国际国内对危机事件处理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来看,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通过新闻发言人来直接面对媒体,使社会公众迅速知晓危机的性质、状态、影响以及党委、政府的举措,既可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要求,安抚公众的恐慌心理,还有利于危机事件的有效处理与解决。在危机事件的整个处置过程中,新闻发言人要切实把握好"十要"与"十忌"。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事件产生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事件不断发生.究其原因固然是复杂的、多元的.但从其产生的政治根源上看党和政府机关中少数干部的官僚主义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事件产生的直接原因.官僚主义之所以会造成人民内部矛盾激化其主要原因为: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社会生活中各种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各种危机已由非常态化的偶发转变为常态化的频发,兰州市自来水苯污染事件的发生在提醒人们时刻保证水源安全的同时显现了政府在突发性环境事件中应急措施的不到位现象,政府必须在处理应急事件中处于主导地位,那么加强政府的应急责任能力是突发性环境事件得到有效解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汪洁 《决策咨询通讯》2010,(4):52-54,63
现阶段海南省存在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有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四种。近年来,海南省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管理取得了一系列成效。突发公共事件固然具有突发性,但也是可以预防的,因此政府应积极扮演主导型角色,进一步提升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可通过事件前的日常管理、事件中的应急处理和事件后的恢复治理,最终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5.
所谓突发事件一般是指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严重危害社会安全事件.这些事件具有破坏性、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和公众性等特点.突发事件处置不当极有可能演化为大规模的社会公共事件,给社会造成危害,给党和政府形象带来不良影响.基层秘书作为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就身处现场第一线、焦点最前沿,为此,在平时的工作中必须注重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培养.结合个人工作实践,我认为科学应对突发事件需着力提升洞察力、驾驭力、反应力、疏导力、处置力"五种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危"为机,从而为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 任何企业在其产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内部由物力、人力、财力和技术组成的系统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可能会使企业遭受损失,于是就形成了风险。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征,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的风险可分为两大类,即不可控风险和可控风险。不可控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突发性变化而给企业带来的投资收益上的不确定性和投资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突发性自然灾害、事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供需状况变化;科学技术进步;行业前景和竞争风险等。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和内政外交事件频发的多事之秋。由于国力的衰弱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国时期曾先后发生了多起外交危机和外交突发事件,国民党政府从当时的条件、环境和自身的需要出发,对这些涉外突发事件主动或被迫地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最后导致了事件处理的不同结局。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有其特殊的历史与国际背景,国民政府当局的应对方法也极具历史特征。殷鉴不远,这些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领导决策信息》2011,(24):14-15
案例背景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方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准的保险。2007年12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在浙江、湖南等地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进行研究,以探寻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并解决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引发的问题。首先,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环境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博弈过程及相关的利益冲突,并考虑当群体间存在信息交互时,监管部门采用舆情引导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的演化特征。其次,运用优化理论探讨了监管部门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整体利益时应如何解决环境污染事件。研究表明监管部门加强舆情引导、避免发布错误信号、提高其公信力均有助于环境污染事件冲突的规避和解决;对于污染的治理问题则可以合理采用实物保护和警告处罚等方式。本文在综合考虑长远影响和整体利益的情况下,考虑信息交互并引入舆情引导,运用演化博弈和优化理论探讨监管部门应如何有效地处置环境污染群体事件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领导决策信息》2011,(5):22-23
2010年度.本监测中心共收集整理了117个网络舆情事件。虽然从分布上看.各地都有一些突发性舆情事件.但最为典型的案例基本都集中在中部地区,如宜黄强拆、跨省追捕等。从数量上看.中部六省共出现42个舆情事件.占总舆情事件的36.4%,湖北、河南占据舆情事件地域排行前两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