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鑫 《科学咨询》2008,(12):80-8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把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创造性,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得到培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在五个方面叙述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2、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4、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灵感;5、提倡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学是指更换陈旧观念和老套做法,创造出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与众不同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新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创新教学方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收获颇丰。一、创设和谐氛围,丰富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创造性思维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把头脑中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发现或新设想的一种思维形式。它含有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各方面结合才能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正是要靠教育来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中学阶段的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从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发散创新思维、激活想象三个方面浅谈一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学校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课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最有效的学科之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紧扣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政治教学应该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方面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政治教学应该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方面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周廷菊 《科学咨询》2004,(14):37-38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学校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课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最有效的学科之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紧扣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富强与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创新人才打基础的教育。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探索其实施途径与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1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创新意识强的人总是能够从超出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把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世纪今天 ,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旋律 ,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基础学科。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紧紧结合教材及教学内容 ,挖掘创新因素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现就在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 ,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浅谈个人的几点体会。一、加强思想教育 ,树立创新意识 ,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培养学生的创…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没有创新就没有生气和活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可见,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是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政治课教学也要改革和创新,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和目的。那么,政治课教学应如何来提高课堂效率,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成为我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并在教学中时刻体现的问题。一、创新能力的内涵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研究如何培养大学生的…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创新,科学才会进步,国家才能强盛,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小抓起。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基地的小学教育,更是要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初步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能力既是民族和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民族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之一。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历史学科教学之中,探索其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国家民族的进步要靠创新,创新的获得有赖于有创新能力的人。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和关键,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广大语文教师认真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国家民族的进步要靠创新,创新的获得有赖于有创新能力的人。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和关键,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广大语文教师认真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后备人才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要生存和发展,也需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这篇论文,从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及在作文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作者的观点。本篇论丈具体详尽地论述了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的特征及在作文创新中的作用,论述了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特别深入地探讨了发散思维在作文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也很有见地谈到了批判思维的培养对于长期习惯于言听计从的中国学生的重要意义。这篇论文还从实际出发,从想象作文的写作训练这一角度阐述了在作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和方法,给广大从事语文工作的教师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