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 《红楼梦》是一座千门万户的艺术宫殿,见仁见智,争论颇多。近出版的白盾的《红楼梦新评》(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看法。集中收论文廿五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有《研究红楼梦也应实事求是》、《耽美·泛爱·悼红……》、《论红楼梦的悲剧美》等篇,着重探讨作品的创作思想与艺术风格;第二部分有《略探雪芹的“自传性”》和关于宝玉、黛玉、妙玉、宝钗、凤姐、袭人等几篇人物论,着重探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历史、美学意蕴;第三部分有《论曹雪芹的思想、艺术大突破》、《红楼梦的现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的物役描写,主要表现在习俗桎梏、礼教枷锁、权力魔杖、金钱牢笼四个方面。这些描写触及了人性的深层,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正> 叙事文学作品都是写人的,人写的,写给人看的:这可说不言自明。那么,《红楼梦》和中国历代长篇叙事文学作品相比较,究竟有些什么区别呢?它的特点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红楼梦》已明显地具有人的主体意识。在这一点上,《红楼梦》虽然有所继承,但已经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具有了相当成熟的形态,为以前的长篇叙事作品所不能比拟,却是可以断言的。这里,试从下列各个层次和方面,对上述问题来作点粗略的  相似文献   

4.
<正> 几年前,在一篇讨论《红楼梦》的美学风格的文章中,笔者曾经说过:“倒是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抒情诗的屈原赋,可以和《红楼梦》后先辉映,而且也是《红楼梦》生活理想和美学理想的传统之一。没有屈原赋意蕴上和构思上的启示,曹雪芹恐怕是难以为他的主人公写成《芙蓉女儿诔》那样一首《红楼梦》的主题歌的。”但尔后对这一提法,一直尚未展开阐述,而国内至今也很少有人讨论这个问题,因此,这  相似文献   

5.
<正>老舍的《月牙儿》是一部揭示人性困境的经典小说,通过描写一对母女的故事,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深刻的社会观察。《月牙儿》以其诗意抒情、真实描写和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成为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作品。本文将深入探讨《月牙儿》的艺术特征,重点分析该作品中的叙事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杨泽文 《社区》2008,(32):57-57
有人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部《红楼梦》。的确,不同的人会在《红楼梦》不同的方面为之折服。有人找出了当时的民风习俗;有人看到了人情冷暖,宦海沉浮;还有人独独沉迷于《红楼梦》的精美饮食。《红楼梦》中描写的饮食文化可谓是《红楼梦》的经典之处,其独特魅力并不是因为描写了多少珍馐美味、琼宴豪席,而是从小处着眼,在贾府人的日常饮食描写上做起文章,  相似文献   

7.
文艺的描写对象是什么,美学家文艺家们都不能不作出自己的回答。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思想当然也涉及到了这个重要问题。但是我们在探讨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描写对象观时,也应如胡乔木所说,“决不能限于研究一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而“要包括研究毛泽东同志所创作的优美诗词和大量的优美散文,研究这些作品的美学观点和美学价值,以及他对历史上和现代一些作家和作品的评论、评价、鉴赏”(《当前思想战线的若干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描写对象观的全貌。  相似文献   

8.
在毒品日益成为现代社会毒瘤的社会背景之下,描写吸毒戒毒的小说《红处方》显示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学价值;在准绝症“毒瘾”、拯救与启蒙的历史尴尬和人性的黑暗面前,戒毒医生全力以赴的戒毒工作凸现出西西弗的悲壮色彩,从而使小说蕴含了深刻的存在主义哲学意蕴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80年代以来,金庸的15部小说风靡大陆和港台,成为雅俗共赏的作品。金庸的小说,把我们带入了快意恩仇的江湖世界,描写的虽是刀光剑影,但揭示的是人性的矛盾,勘探的是人的存在,充满血腥的江湖实际上是各腥的江湖实际上是各  相似文献   

10.
《原野》是曹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作家对生命本质的一次全新探索,是对人性、苦难、悲剧等主题的又一次超越性创作。《原野》的内在意蕴体现了曹禺对于善恶观、苦难观及悲剧观的内在思索。剧中人物与作家自身融为一体,曹禺以剧中人物的意识行为来体现自己的理性化思考,充满积极的内在情感。作品中的悲剧意味跨越了时代局限,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  相似文献   

11.
从汪曾祺小说的语言风格、写作题材和写作对象三个角度对汪曾祺的小说进行了研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汪曾祺作品中的“最后一个”模式;《戴车匠》《鸡鸭名家》等通过对劳动者高超娴熟的传统手工艺的描写,抒发了汪曾祺对传统手工艺消失的惋惜;《羊舍一夕》等折射出人性的美,反映了汪曾祺对过去的追忆和怀念;《陈小手》等则揭示了人性的丑恶,批判了封建旧势力与当时丑陋的社会现实。“最后一个”模式概括性地反映了汪曾祺文化小说中的独特艺术魅力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正> 小说演进的历史表明:从古代的几乎不顾及心理描写,到后代的逐渐重视心理描写,逐渐丰富和发展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是一种进步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把心理描写的成熟程度,视为衡量古典小说艺术趋于成熟的标志;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发现,成书于清代雍乾时期,与《儒林外史》《红楼梦》同时问世的李绿圆的《歧路灯》,不仅有着致力于心理描写的自觉意识,而且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认真总结《歧路灯》在这方面的艺术经验,对于弄清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进化轨迹,乃至对于现实的创作活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在语言的空白艺术方面已经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它通过语义的多元、模糊、悖谬及反常组合,巧借修辞,动作描写的虚实相生,形象刻画的丰富意蕴,环境烘托的潜在信息,标点符号的标识等艺术手法,以实化虚,创置再创造的想象空间,在“空白”中寓寄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底蕴,进而增强了作品的召唤性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无性别的神》是当代西藏文坛的一部优秀之作,作者以独特的儿童视角和成长主题展开叙述,细腻的心灵描写与博大的社会历史生活再现交相辉映,温情与残酷在作品中相互交织,作者用心灵去抒写,充满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一部集叙述与描写于一身的作品,和存现句的话语特点十分切合,因而《红楼梦》中的存现句俯拾皆是,但存现句的使用并不是单一、平板的,而是穷尽变化之能事:结构之变、语义之变、语用之变,以求在平实中求变化,变化中出新意,彰显了《红楼梦》作为经久不衰之经典名著的语言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是真的人,活灵活现,具有"原生态"意义。破解《红楼梦》中诗词的意义既贵心细尤贵眼明,需要耐心更需悟性。《红楼梦》宴饮活动中的这种文化意蕴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气象。正是饮宴活动才凸显了小说人物性格中的"另一面",让人感到更可爱可亲。《红楼梦》的文化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它在小说中的巨大作用。没有丰富的文化内蕴,就没有《红楼梦》的永恒魅力,《红楼梦》就不会经久不衰,屹立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17.
在整个先锋文学寻求突围的大背景下,《活着》明显让人们感受到了余华风格的转变和写作主题的嬗变。他从前期揭示人性恶转到诠释人性善的主题,体现了他对人的关注点的转移。小说中重复描写死亡,却没有展示令人不堪入目的死亡和暴力场面,而是充满对人类生存的悲悯与关怀,在死亡背后涌动着浓浓的暖意,渗透着人间温情。不仅如此,小说趣味性和故事性的增强,加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对现实和历史的反思,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该文基于陌生化理论,从语言、修辞、情境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分析了莫言的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陌生化元素。陌生化理论元素突出新颖、奇异的语言和形式加强审美主体的体验,彰显了文学作品的创造性魅力。莫言通过在故事中运用陌生化手法将作品深层的意蕴和美学价值巧妙彰显于众。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披露出来的腐朽“八旗遗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是一部反映清代满族贵族之家生活的小说。清代旗人社会腐朽的“八旗遗风”,在贾府俯拾即是。这些描写使小说充满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20.
苏联作家卡里姆在《漫长的童年》和《普罗米修斯,别扔掉火种》中,艺术地描写了人类的“童年”与“成人”,思索现代社会人性、人的道德情感与理性意识等问题,强调人的心灵的自我觉醒与自我铸造,他的作品是一部心灵发展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