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艺术家张照生平事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云 《广西社会科学》2003,(11):109-112
在近年兴起的目连戏研究热中 ,宫廷大戏《劝善金科》自然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但长期以来 ,由于某种原因 ,对《劝善金科》的改编者张照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故而对他本人及其剧作的评价也存在偏颇。本文从浩瀚的清代史料中 ,钩沉出张照的生平事迹 ,对其家世、仕宦及其在文学领域中的成就进行详尽考证和深入研究 ,以求对这个在中国戏剧史上做出贡献的艺术家作出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朱恒夫 《学术研究》2007,(3):147-150
美国柏克利大学东亚图书馆收藏的全本南音《目连救母》,为清朝广东省省城丹桂堂刻本,说唱结合,以唱为主,句式皆为七字句,格律严谨。全本分四卷,共有64段,据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本改编而成,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南音《目连救母》形象地图解了封建社会的伦理体系,突出地塑造了一个至圣者目连的形象,不但是一部研究目连故事的有价值资料,也是研究南音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战线》2023,(12):284-285
<正>《劝善金科》是清宫于每年岁末或其他节令演出的节令戏,源于民间广为流传的《目连记》,在编写戏本时加入了忠、孝、仁、义等积极的价值理念,具有“寓教于乐”的意义。吉林省图书馆藏《劝善金科》,卷端书名和行间的曲牌用黄字,书内各出戏名用绿字,演员表演的曲词和道白用黑字,角色及表示动作的说明用红字,此外曲词间韵、叠、句等表述用蓝字。各色文字还有大、小字的不同,五彩斑斓,印制精良,清晰悦目,既有提示、助读的作用,又美化了版面,兼具艺术欣赏性。  相似文献   

4.
目连戏是明代祁门清溪人郑之珍,借戏曲宣扬佛理,劝人行善,根据民间流传的“目连僧冥间救母”故事而编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该《劝善戏文》分上、中、下3卷100出,它描写了傅相一家人的命运。傅相行善而升入天堂,其妻刘氏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罗卜孝母情真,地狱寻母,历尽艰险,终于感动神明,救母脱离地狱。发源于祁门县环砂村的目连戏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目前为广大专家、学者研究徽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堪称我国戏曲史上的活化石,并入选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5.
目连戏与徽州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连救母”的故事在我国可说妇孺皆知。其源于西晋佛教释典《孟兰盆经》,隋唐时发展为《目连变》(即以说唱为主,诗文间用的“变文’,),至北宋,据《东京梦华录·中无节》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演《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但这作为一出连台本戏,且具有完整故事内容和精湛表演艺术的大剧种,并在全国各地对诸多剧种产生深远影响,则始自徽州祁门人郑之珍所编演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一、徽州目连戏的产生及其背景徽州目连戏产生于明万历年间,即始于郑之珍于万历壬午(158年)所作《新编目连救母劝…  相似文献   

6.
目连戏是中国戏剧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宗教剧,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戏祖”和“活化石”。青海目连戏作为一个剧种已经消亡,仅存的剧本《目连宝卷》手抄本成为这个剧种的一份遗产。一般认为,《目连宝卷》是在目连说唱本《目连救母幽冥宝传》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青海民和,同时发现了目连戏剧和目连说唱两个手抄本,因此显得弥足珍贵。本文介绍了这两个手抄本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目连戏出自佛教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又称目犍连,或作大目乾连、大目犍连、摩诃目犍连等,在释迦牟尼最杰出的十大弟子中排名第二。佛经《目连因缘功德经》、《目连上净居天经》、《鬼问目连经》、《盂兰盆经》、《报恩奉盆经》等经卷中都能见到。到了唐代,目连的故事已在我国广为流传,这从《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的流传讲唱可以得证明。其它如  相似文献   

8.
收藏于青海省民和县麻地沟的《目连宝卷》是我国目前惟一一部首尾保存齐全的目连戏剧本,被专家誉为“中国古老戏剧活化石”。文化部专家组曾对其作出如此评价:青海民和现有的《目连宝卷》戏剧剧本在我国戏剧史上属前所未有,目连戏在黄河以北是青海独有。这一评价说明了青海目连戏在我国戏剧史上的特殊价值和重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流失,《目连宝卷》散佚,独具特色的青海目连戏消亡的危险日益加大。抢救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张金梅 《兰州学刊》2010,(11):148-151
《春秋》五例——"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既为史笔,又是诗笔。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自司马迁首次以《春秋》笔法评论屈原《离骚》始,"微而显"、"婉而成章"、"为尊者讳"、"《春秋》笔法"等都成了诗歌批评的显话语,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人诗史相融兼通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0.
公元三世纪中叶,随着印度《佛说盂兰盆经》传入中国,目连救母故事开始在中国民间流传,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目连文化。中国化的目连故事和目连文化至迟于公元七世纪中叶东传日本,从此便在日本广泛流传。中日两国目连故事和目连文化,虽然在诸多方面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但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民族习俗等不同,因此两国的目连文化存在着内容涵盖、艺术品类、历史走向等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一、《目连变文》的生成    目连(Mahamaudgalyayana),全称“摩诃目犍连”,即大目犍连,目犍连(目乾连)。他是中国古代戏剧中家喻户晓的人物,因入地狱救母名闻于世。他的孝行故事,自晋迄今久传不绝。溯其故事来源,西晋竺法护译于太安二年(303)的《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首先称目连为孝子。该经《摩诃图犍连品第三》有云:“是故当悦心,至孝事父母。”而有关他入地狱救母的故事则见于《佛说盂兰盆经》及《佛说报恩奉盆经》。兹引前者如下: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大目犍…  相似文献   

12.
梁骥 《理论界》2014,(6):96-98
张照与徐用锡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同年进士,又以诗文书法名于当时。张照与徐用锡为官期间受朝廷之命共同编纂书籍,而各自曲折的为官际遇又在他们诗文唱和中多有体现。作为书家,张照与徐用锡在书法上亦有交往,这种交往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官员公务之外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史与诗──论中国传统史学的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在诗学及美学中得以充分体现的一些特点,在史学批评中也有反映。对于这一点,我们似乎一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①,我们先看叙事:传统史学叙事的典范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即《左传》中说的:“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②。晋杜预《左传·正义序》,对此作了解释:为例之情有五。一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二曰志而晦,约言示制,推以知例……三曰婉而成章,曲从义例,以示大顺……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五曰惩恶而劝善…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127-133
传统中国社会历来重视社会教化,清初统治者尤其如此。清代初年的社会教化政策以宣讲圣谕为中心,但是善书(劝善书)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地方官员于世觉以浅白话语注释《太上感应篇》而作《感应篇赘言》,并"现身说法"地加强善书的社会教化功能,贾棠刊刻《感应篇图说》以佐清"大一统之盛业",他们的实践具体显示了善书在华南地区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戏曲史学界几位同仁正广为征集有关民间宗教祭祀活动资料,以求证实中国戏曲和欧洲戏剧一样,也是源于宗教祭祀活动。我以为照搬国外理论,未必能解释中国戏曲的发生。原因在于中国戏曲是民间性艺术,这是不同于欧洲的。因此,它的发生只能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寻找答案。一、信仰民俗是中国戏曲形成的基础目前,已知中国戏曲出现的最早记载,是北来未《东京梦华录》所述开封中元节演出的《目连救母》杂剧,时间在1103──1126年间。中元节即孟兰盆会,此会源于《佛说盂兰盆经》。盂兰意为解倒悬,怫经内容是借目连的故事,要求人们在七月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目连救母故事的渊源和流变进行了考辨。文章分别从佛经中的目连、中国化的目连、早期戏剧中的目连、宝卷中的目连进行梳理和分析,对目连戏的研究起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变文作为一种佛教通俗讲唱形式,旨在通过普通百姓通俗易懂的方式宣扬佛教思想。而在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中,佛教的业报轮回思想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从《目连变文》出发,简要探讨了业报轮回这种古印度思想在进入到中国后的变化历程及其与中国古代固有思想的激荡互融过程。  相似文献   

18.
康熙初年,"复社余孽"吕留良先后写成《天盖楼四书语录》和《四书讲义》。雍正十年(1731),朱轼等奉皇帝之命对吕留良《四书讲义》"逐条摘驳,纂辑成帙",写成《驳吕留良四书讲义》。两者讨论的话题集中在华夷之辨和五伦之别上。就后者而言吕留良在《四书讲义》中,以"孔孟之徒"自居,通过否定善书的命运观、批判善书的义利观,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善书"劝善"的性质;而同为"理学名儒"的朱轼等人则出于社会教化而非个体修身的需要,表达出与吕留良不同的善书观念,从而对吕留良的善书批判进行批驳。解读双方的立场和观点,可以更好地发覆清代"文字狱"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第一部劝善书,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至为深远,而它的最初流行与统治者的支持密不可分。宋理宗是第一位推广《太上感应篇》的帝王,他曾赐禁钱百万刊印是书。除了出于维护政权稳定的政治诉求,宋理宗刊印《太上感应篇》的行为是由一系列具体事件所引发的,理宗"龙潜"之岁的受教、丙戌夜火以及皇太后去世,这三件事促成宋理宗刊印《太上感应篇》,而郑清之、胡莹微、陈洵益三人在其中皆起到了不同的推动作用。随着李注《太上感应篇》的锓梓工迄,众人纷纷出资再版是书,而《太上感应篇》也升至可与儒家经典相印照的新的高度。自此以后,《太上感应篇》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为流行的道教经典之一。  相似文献   

20.
2010年6月12日中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当天,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单,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在被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同时,又有《劝善经》等4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加上前两批入选的6部古籍,我馆现已共有10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