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毛新耕  赵明 《云梦学刊》2012,33(4):112-118
美国华裔作家从到达美国的第一天起就在种族和经济的双重压迫下开始思索自身归属的身份认同问题.一方面他们在美国主流文化面前受到排挤,感受屈辱与自卑,但他们在弱势群体里竭尽所能保留自己的声音与尊严,与主流文化发生文化冲突,抗衡美国种族歧视与文化误解;另一方面他们试图接受美国社会观念,开始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美国文化,追求生活的多元与变化,企盼稳定,向往灵魂的居所和精神的家园.美国华裔作家成长经历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实质是走向文化强国的中国和美国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缩影.研究美国华裔作家的成长经历,对思考中国文化强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华裔美国男性作家笔下的华裔男儿们,对现实中被“阉割”或被“白化”的血缘父亲深感失望和厌恶,他们力图颠覆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强加于华裔男子的刻板印象,在为主流湮灭的华裔历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寻觅理想中的“精神父亲”——高大而阳刚的华裔英雄;在中美文化夹缝中建构华裔父系的英雄主义传统和华裔男性形象,重建华裔美国人的光辉历史。唯有重建一个能够代表中华文化传统和华人男子真正特质的华人英雄形象,才能完全取代美国种族主义者别有用心的荒谬而虚假的华人刻板印象,让华人乃至美国人重新认识华人及其文化,以此增强华裔族群的凝聚力,有效抵御美国的文化霸权及种族主义。而“儿子”们理想的父亲应该刚柔并济,具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雅与正义,也具有英勇与阳刚之气,在中西文化的土壤中,在精神上引领着“儿子”们不断前进和成长。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文学与民族学具有直接关系。民族是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四个基本要素。美国华裔又具有其特殊性,即他们是生活在美国的中国移民或出生在美国的华裔后代。在美利坚民族以欧洲白人为主体的社会中,华裔属于少数族裔。美国华裔文学反映的主要是华夏文化与美利坚文化之间的冲撞与融合。在中美文化的认同方面,美国华裔作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身为华人而感到自豪并竭力弘扬中华传统;第二类,否定中华传统而崇尚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体系;第三类,持认同华夏文化而又不否定美国文化的折中态度;第四类,持多元文化的态度。全球化的发展道路和终极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而美国华裔文学的早、中、晚三代作家,不论他们属于哪一种类型,以其特殊身份在消解中美文化对立和促进中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方面承担了桥梁和纽带的历史重任,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文学层面上为增进中美文化之间的交流所做出的贡献均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陈爱敏 《文史哲》2003,(4):116-120
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反映了中美两国文化相互碰撞、吸收和交融的历史 ,折射出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华人移民及其后代对中美文化所持有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两代人围绕着文化认同、民族身份的得与失所表现出来的矛盾与冲突。透过华裔文学 ,我们还可以看出变化的文化语境对改革开放之后赴美的新移民对“文革”题材创作与作品的接受所产生的影响 ,追寻历代在美华人为维护和弘扬中国文化而进行斗争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文学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华裔作家作为传播主体,以自身和华裔文学为传播媒介,以华裔文学作品为载体,把中国文化从物质层面到社会层面再到精神层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与传播。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他们继承了中华文明的传播思想,客观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希望达到全球和谐一体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拿大华裔文学中涌现出一系列以家族叙事为题材的英文小说.近二十年来,这些华裔家族小说成绩斐然,作家及其作品得到加拿大主流社会的广泛关注,多次获得加拿大重要文学奖项及提名,在加国文坛上日益彰显重要地位,成为当代加拿大华裔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类.华裔作家群体性地书写家族历史叙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华裔写作传统和写作范式.  相似文献   

7.
以异质文化为研究背景,针对非裔和华裔在美国社会相似的经历和处境,以非裔文学和华裔文学中代表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类文学集中展现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总结非裔和华裔在异质文化背景下影响其文化身份建构的因素,探讨白人主流文化与非裔和华裔本民族文化各自对建构文化身份的影响,提出在异质文化背景下双重性文化身份建立的必然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关系到如何界定异国文化中的中国文化问题。在美国的语境中,华裔所指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美国华裔文化,并非我们所认识的中国文化,其间的差异被想当然地忽略了。正因为如此,美国华裔作家所声称的身份认同往往与中国读者所理解的有很大的差异。讨论美国华裔作家的文化身份认同,首先要确定美国华裔作者所指的中国文化的内涵,以及其间的差异所具有的意义。提出“美国华裔文化”的概念适可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异质文化为研究背景,针对非裔和华裔在美国社会相似的经历和处境,以非裔文学和华裔文学中代表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类文学集中展现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总结非裔和华裔在异质文化背景下影响其文化身份建构的因素,探讨白人主流文化与非裔和华裔本民族文化各自对建构文化身份的影响,提出在异质文化背景下双重性文化身份建立的必然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喜福会》、《华五阿女》及《蝴蝶君》或精心塑造美国华裔家庭、唐人街及中国内地的正面形象,或深入刻画主流家庭或主流社会的负面形象,起到了消解东方主义的效果。美国华裔文学中精心设置的东方主义消解路线图,内中蕴含深刻的文学内涵:既揭示了东方主义观念的危害,促使东方主义者自我反思,又以弘扬中华文化的方式培养了美国华裔的文化信仰;既勾勒了东方文化身份的动态特征,以传递期盼中西文化杂交的信息,又隐射了美国华裔作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为了纠正白人主流社会霸权话语对美国华裔的种族定型,汤婷婷、赵健秀和徐忠雄等华裔作家试图在作品中颠覆美国的东方主义叙述,建立华美英雄传统。他们运用米歇尔.福柯的“对抗记忆”理论,解构美国社会霸权话语对中国形象的套话,重构曾被静音、扭曲和误现的美国华裔和华美历史,使得华裔在美国争得发言权,以此填补美国历史的“断层”。这就是美国华裔学应该肩负起来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作为美国的少数族裔,华裔美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无史"或历史被扭曲的窘境,他们在美国艰苦奋斗,勉力生存的族裔经验,往往消弭在美国WASP主流的宏大历史话语之中.以赵健秀、徐忠雄、汤亭亭、谭恩美等为首的华裔美国作家在其文学创作中勾沉、展现华裔美国人在美国长期被消音的历史,通过铭刻先人们在美国奋斗的轨迹,建构出华裔美国人的"另类"历史,以此颠覆、匡正和改写美国历史.他们笔下的历史再现既是其个人、族裔身份确认的必须,更是少数族裔"逆写帝国"、反抗美国"内部殖民"的一种政治策略.  相似文献   

13.
陈昱 《理论界》2009,(1):148-151
本文运用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解读华裔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家汤亭亭和赵健秀对中国经典进行的改写.文章从汤亭亭和赵健秀改写中国经典的主旨、手法和意义影响出发,揭示他们改写的各自特点.汤亭亭虽然表现出颠覆美国主流话语的强烈意识,然而却被主流话语所含纳;赵健秀的改写则表现出对美国主流话语的限制和能动,从文学创作本身而言更为成功且富于意义.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应该能够不拘泥于"汤赵之争",站在华裔美国文学史的高度审视其对于中国经典文化和文学的改写.  相似文献   

14.
论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华裔美国文学在中美两种文化关照下的特殊生成语境和跨文化性,其对作家的文化母国--中国--的表述,凸显出既区别于美国主流文学,又不同于中国本土文学的独特视角.受语言、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往往不是真实的中国图景,而是作家在继承祖居国文化和接受现居国文化的综合作用下,对中国的文学想象.美国华裔眼中的"中国"反映了他们对中华文化和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继而折射出他们对自我文化身份的反思,因此对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的研究对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这一华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重大议题具有非比寻常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6,(4):93-98
华裔美国诗歌反映了中美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亚裔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立阳与宋凯西是当代华裔美国诗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作品在美国非常畅销,获得了众多的奖项,多部作品入选美国著名诗选与文集。李宋二位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有诸多异曲同工的地方,在创作主题的选择上也有相似之处,其诗歌创作主题通过时间的消解,来反映华裔族群的集体记忆和文化传承的变化,这种基于身份转换的落差使得他们的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并得到美国主流文坛的青睐。  相似文献   

16.
华裔作家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或称“他者”形象)一直备受学界关注。新加坡作家尤今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异族形象,透视这些形象可以看出,华裔作家历经时代变迁与环境变换,早已在其所在国的文化土壤上生根﹑成长和发展。她所代表的立场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故国之思”,更多的是受到其居住地的文化影响。但是作品的中华印记却随处可见,如对传统道德﹑人伦亲情的呼唤与赞美,文字间充满温馨爱意与浓郁诗情。  相似文献   

17.
当代美国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共同造就了当代华裔美国文学,使其呈现出多元文化背景下独特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它既丰富了美国文学又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华人作家哈金与汤亭亭的创作均受到美国文学界的高度关注,但在国内接受上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与汤亭亭等人的英文创作不同.亦与聂华苓等作家的中文创作相异,以哈金为代表的新移民作家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书写着边缘人的"美国经验",他们的创作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美国华裔文学.又不同于华文文学,这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界定及研究范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跨越传统研究疆界,拓宽研究视域,走向批评的对话.不仅能够为这一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更能促进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理论向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美国华裔文学文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领悟华裔美国文学创作的文化语境以及文本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本文主要以三部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女勇士>、<喜福会>、<接骨师之女>为例,结合美国语言学家William B.Gudykunst和Young Yun Kim的动态交际模式理论,分析作品中交际双方的信息不等值现象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信息差的弥合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任碧莲是美国华裔文学中备受瞩目的作家。她在堪称姊妹篇的两部小说《典型美国人》和《莫娜在希望之乡》中,书写了第一代中国移民知识分子及其后代在美国生活中对自身文化身份的不断探求。本文试透析任碧莲流变的文化身份观背后所隐含、但常为人所忽略的种族及阶级根源,提出以种族差异为基础的社会阶级的存在是美国华裔文化身份构建中不得不考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