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晓 《江淮论坛》2003,3(5):121-127
关于段祺瑞与张勋复辟的关系,时人有褒有贬。本文运用大量原始资料,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阐释了段祺瑞在张勋复辟整个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如段祺瑞与清室复辟派,段祺瑞与徐州会议,段祺瑞与“调人”张勋,段祺瑞马厂起兵,段祺瑞收复京城,段祺瑞的善后处理,等。总体上认为段祺瑞功远大于过,其粉碎复辟、捍卫民国的历史意义值得肯定和褒扬。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之后,既没有发生农村的大变动以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经济基础,更没有比较彻底地触动旧的上层建筑,致使当时的社会不仅有使旧势力复辟的思想资料可资“利用”,而现实状况也为复辟思想与行动提供了滋长、发展的“温床”。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才不断发生复辟的历史现象,特别是“洪宪帝制”与“张勋复辟”的发生又如此密迩,更是值得引起重视并加以研究的。本文试图对复辟思潮的发展及各种势力在“张勋复辟”过程中的作用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借以获取教益。  相似文献   

3.
汤化龙和孙洪伊同为进步党中坚,自1909年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相识以后,相交、相知近十年。随着袁世凯集权活动的升级,二人在反袁态度上产生重大分歧。护国战争爆发后,在联合反袁的契机下,孙洪伊与国民党日相接近,政见亦渐趋一致,与汤化龙等人开始貌合神离。战后,孙、汤发表不党宣言,进步党势力一分为三。彼时孙取联合孙中山与直系以制段的策略,汤则取联合梁启超和段祺瑞的路径,政治变革路线的不同选择导致二人在国会重开后变为政敌。嗣后,汤、孙及其追随者因府院之争矛盾和误解加深,间或有意气用事,以至双方在国会中势同水火,既恶化了二人的私交,也影响了国会功能的正常运作,成为研究系日后支持段祺瑞解散国会,成立临时参议院的原因之一。汤、孙分歧、分裂与交恶之历程,反映二人在政治立场上存在稳健与激进之别,而这一分歧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使民初政局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以个人与派系之争为重要变数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毋庸置疑,冯国璋曾经充当过清王朝和袁世凯政权的“功臣”,参加过屠杀义和团和镇压辛女革命及“二次革命”的罪恶活动,然而在清末民初新旧思想斗争激流的波及下,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浪潮的推动下,他的思想也在逐渐地由维护帝制转变为拥护共和,其表现则为促使清帝退位、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平靖张勋复辟叛乱,其言行对我国近代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往史学界对段祺瑞“三造共和”评议论争不已,而对在反对帝制维护共和斗争中较段棋瑞更为有影响的冯国璋却无人问津。为了还其历史的原貌,撰此拙文,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5.
非常状态下的决断——民初府院之争的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初府院之争,表面上看是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的权力角斗,实则是因<临时约法>在政体层面规划的重大缺陷所致.在宪政民主实践的操作过程中,畸形的二元体制结构造成总统、总理权责不清;总统既不能解散国会,亦无紧急命令决断权,国家元首黎元洪在危机时刻没有任何的合法资源可资利用.借鉴德国公法学家施米特非常状态下的决断理论审视整个事件,可以看出灵活的决断策略、决断时机的把握,无不考验着执政者的魄力、经验和智识,而这些要素正是当时中国民主转型过程中所匮缺的.  相似文献   

6.
江轶 《船山学刊》2010,(1):180-184
早年杨度研习传统的帝王之学,后力主君主立宪,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实行帝制,失败后又一度热心张勋复辟,随后又毅然追随孙中山,为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而奔走,而晚年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杨度一生中的政治思想变化是较大的.但这也是那个时代众多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断追求真理的真实写照。不能简单地以投机论之。本文拟对扬度政治思想做一简单评析,并试图揭示其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庸>中的"尊德性而道问学"是中国哲学"为学之方"的经典表述,以后的朱陆之辩在语言学上实际上是出于对"而"字解读的不同.从义理上看,则是自孟子、荀子以来在认识论上"先验论"和"经验论"的分野,也和自张载以来知识论上的"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相关,这种为学工夫论之争也是以朱熹和陆九渊为代表的哲学本体论分歧在方法论上的反映.但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本质上讲是一致的,不是本末之争而是孰先孰后孰重孰轻之争.关键在于二者所理解的知识仍是"道德知识",最终都仍是落在修身成圣这一目标上,这也和中国哲学德性至上的大传统相符.  相似文献   

8.
杨度,字皙子,湖南省湘潭县人。生于一八七五年,卒于一九三二年,年五十八岁。因生于虎年,故自称虎公,晚年亦自称虎头陀、虎禅师。杨度的前半生是在军阀、官僚、政客生涯中度过的,确实做过不少坏事。特别是一九一五年,与一批反动政客一起组织“筹安会”并任会长,为袁世凯复辟称帝鸣锣开道。由于帝制活动的失败以及稍后张勋复辟的垮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6,(8):132-137
秦晖先生认为"五四"喊错口号、应该批"法"而不应该批"儒"以及个人自由应该是"五四"主题、个人主义来自日本、启蒙发生偏离等思想史宏论,表面上看符合大历史的解读,但却忽略和背离了特定历史语境和基本史实。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袁世凯、张勋等复辟以及尊孔和立孔教为国教的文化复古逆流之后而产生的,针对思想文化和政治上的倒行逆施,新文化人才以"民主"(主权在民)口号应对改变国体的"君主"(主权在君)、以"科学"口号应对孔教运动,进而以个人自由和个人主义等现代共有价值为文化的深度追求。  相似文献   

10.
与末代皇帝溥仪过从甚密的遗老温肃,其生平事迹甚少见之书刊。周君适先生《伪满宫廷杂忆》(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记载了温氏晚年一件轶事,是迄今可见字数较多的已刊资料,为研究这个历史人物开了先声。不过,作者对个别史实似有误记。周先生原文是——温肃字毅夫,广东人,翰林。辛亥前官至监察御史。张勋复辟,曾任左副都御史。一九三二年,从广州来长春看溥仪。他看到伪满那种混浊局面,刚到两三天就要回广州。万绳拭请他吃  相似文献   

11.
张卫波  王瑞 《船山学刊》2006,(1):127-129
孔教运动萌芽于戊戌变法时期,兴起、发展于民国初期,袁世凯当政期间一度高涨,张勋复辟后趋于衰落。孔教运动由兴而衰的启示是:振兴孔学的关键在于孔子学说本身能否适应时代发展,而非其他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2.
陈宦未能像张作霖那样割据称王的原因和两人的政治抱负与政治策略有关.首先,陈宦入川之后,忠于袁世凯.拼命打压四川地方势力,为北京统一四川卖力,导致四川各股政治势力均对陈宦恨之入骨,这就为陈宦被驱出四川埋下伏笔;其次,陈宦对冯国璋、黎元洪效忠,得罪了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段祺瑞,这是当他被驱逐时得不到北京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张作霖早就有称王东北的野心与准备:他拼命扩充实力,笼络奉天各种政治精英,排挤张锡銮,驱逐段芝贵,在袁世凯倒台前后傍上段祺瑞,使他在和冯德麟争夺奉天的过程中得到段祺瑞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陈宧未能像张作霖那样割据称王的原因和两人的政治抱负与政治策略有关。首先,陈宧入川之后,忠于袁世凯,拼命打压四川地方势力,为北京统一四川卖力,导致四川各股政治势力均对陈宧恨之入骨,这就为陈宧被驱出四川埋下伏笔;其次,陈宧对冯国璋、黎元洪效忠,得罪了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段祺瑞,这是当他被驱逐时得不到北京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张作霖早就有称王东北的野心与准备:他拼命扩充实力,笼络奉天各种政治精英,排挤张锡銮,驱逐段芝贵,在袁世凯倒台前后傍上段祺瑞,使他在和冯德麟争夺奉天的过程中得到段祺瑞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濠梁之辩显示了庄子对理解问题的哲学思考,在理解问题上庄子关注的是理解何以可能。庄子认为境域差异和成心引发的是非之辩,是阻碍相互间理解的两大因素。境域偏狭者拘于一方,难以理解大道;自师成心者相互攻讦,理解却被是非之争所取代。针对这两大理解之蔽,庄子以"道通为一"的理论,肯定了差异与相通的并存不悖,警醒人们不能自我封闭,应用"以道观之"的视角俯视差异,应对是非,以不断生成和更新的状态容纳他者、理解他者,这构成了庄子对理解何以可能的一种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 《甲寅日刊》是一九一七年一月底章士钊在北京创办的。李大钊是该刊的主要撰稿人,他在四个月的时间里为该刊撰稿七十篇,从而影响了该刊的政治倾向和思想水平。这些文章是在俄国二月革命前后,即在他接受马克思主义前夕发表的,这对于我们研究李大钊的思想发展,特别是研究他逐步抛弃民主主义思想(包括进化论),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过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由于李大钊在对待军阀政府的态度上与章士钊发生分歧,在五月份回昌黎老家后不再为该刊撰稿;加之军阀张勋复辟,辫子军开进北京,社会秩序混乱,因而《甲寅日刊》不得不在同年六月停刊。  相似文献   

16.
由南开大学历史系郭剑林教授及辽宁古籍出版社社长徐彻主编的《清末民初十大将帅真传丛书》——《袁世凯真传》、《冯国璋真传》、《段祺瑞真传》、《张作霖真传》、《吴佩孚真传》、《张勋真传》、《徐树铮真传》、《孙传芳真传》、《张宗昌真传》、《吴俊升真传》10部近300万字,历时3载,三易其稿,日前由辽宁古籍出版社严肃推出。 这套10卷本大型系列丛书,以它独具的酣畅淋漓的笔触,对清末民初相继问鼎中央和地方政权者的上述十大风云人物之是非功过作了客观、翔实、公允的评说。与过去这些人物的传说作品  相似文献   

17.
五四前后陈独秀的宗教观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四时代是中国文化的价值重建的时代。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发动者,陈独秀在宗教观上经历了一个由力主废弃宗教到倡导基督教的嬗变,这主要由于陈独秀文化观中“科学”与“信仰”的紧张冲突所致,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冲突,为后来陈独秀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五四前期,陈独秀力主废弃宗教,“以科学代宗教”。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首先是袁世凯称帝,提倡尊孔读经,而后又出现张勋复辟的丑剧,旧思想、旧礼教死灰复燃。鉴于“尊孔复辟”逆流,陈独秀等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力…  相似文献   

18.
1917年6月发生的复辟事件历来为诸多的史学者所关注.虽然中国的共和、帝制的来回更迭没有法国那样频繁,情节也没有如此跌宕曲折,但是对于一个专制了两千多年的帝国来说,这种更迭无疑会掀起更大的波澜,引发更多的思考.这就意味着决不能够将其作为简单的历史闹剧去思考,其背后所隐藏的原因对彼时及现在的启示都是巨大的.而在诸多的复辟源流中,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民主政治的操之过急、外国势力的干涉、张勋的军政影响力,无疑是值得考虑的.  相似文献   

19.
唐宋文章向来被视为一体,故有所谓"唐宋八大家"之说。但唐宋时代文化迥然不同,唐宋文章也因而有别。唐文乃中古之文,宋文有近世之风;唐文是复古的,宋文是维新的,唐宋文之争的实质是唐宋文化的转型与差异。唐宋文章之别在韩欧之争、韩苏之争、韩朱之争中有非常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一辜鸿铭老先生在民国初年恐怕也算是“顶古怪”的人物了(周作人语)。他留小辫自诩为“傲霜枝”,他主张纳妾视之如茶杯与茶壶那样理所当然,他为清朝大唱挽歌,攻击刚刚诞生的民国,以至于激进的陈独秀、宽厚的蔡元培先生均不约而同地将其归入了倡复辟者的行列。他有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