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教育改革和课程革新的实质在于教学文化的变革与建构。探析当代教学文化变革与建构的背景,认识当代文化转向多元融合、"知性傲慢"的教学文化异化严重和教学实践变革的现实吁求,将有利于认识教学文化变革与建构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基础,有利于彰显教学文化变革与建构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也有利于启迪师生有德性、有智慧地过好幸福的教学生活。  相似文献   

2.
建筑是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在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可以从地理环境、文化观念等方面找到一些有趣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三次飞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 ,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飞跃 ,即以 1 978年 1 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为背景 ,以 1 982年 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为标志 ,实现了法律文化的第一次飞跃 ;以 1 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为背景 ,以当年 1 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 ,实现了法律文化的第二次飞跃 ;以 2 0 0 0年 5月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为背景 ,以 2 0 0 2年 1 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为标志 ,实现了法律文化的第三次飞跃。三次飞跃分别体现了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独特的时代意义。贯穿这三次跨越的一根红线就是依法治国理念的确立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实质是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目前所谓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三个基本方面: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文化和传统观念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进而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过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就成为了一次由包含诸多文化形态因子的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转换。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目标是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它是以个体自我文化意识为前提和依据的。因此,可以认为自我文化意识的确立是文化转型以及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当代中国文化转型总体发展趋势,是在此基础上的多元文化因子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与女性的关系是近年来在女性文化批评中引起激烈争论的一个领域,其原因是大众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20世纪后半期对于女性生活方式的塑造。一方面它起到满足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需要,提高女性生活质量,延伸女性心理年龄,增加女性生活丰富性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电视等大众传播手段的发展,随着全球化带来的跨国商业活动的普遍化,民族国家商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强,大众文化常常潜在或显现地起了强化男权社会文化的作用,而它的商业化运作更是为时代变迁中的中国女性的种种偏离行为留出了空间。女性主义批评是从社会结构、社会情景中来分析性别互动的场景的,自然要指向对大众文化的批评。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中西比较的理论视野往往围绕着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孰优孰劣展开,以致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主体性被重重遮蔽.究其原因,除“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之外,现代性扩张中文化进化论的高歌猛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要重树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实现恰当的文化自觉以及适度的文化自信,必须澄清其失落的学理背景.当下,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瞩目,重树中国文化主体性现实条件正在充分孕育,其实现图景空前清晰.  相似文献   

7.
新疆历史上众多民族角逐争衡,多种宗教文化争奇斗艳,宗教文化与民族演变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其中,新疆古代宗教文化与民族演变的地理及自然环境背景、经济及社会交往背景、文化(宗教文化)背景、民族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公共文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公共文化培养人们的群体意识和公共观念,整合文化价值观念,追求文化的和谐发展。目前,我国的公共文化还存在文化认同意识薄弱、发展水平不平衡、内在公共性欠缺等问题。今后需要加强对公共文化的重视和投入,培养和发展公共文化的承担者,并按照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本的原则发展公共文化,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化以个体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政治态度、以及个体在一定的政治体系中的角色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为政治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以社会学作为其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又融汇了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某些成果,是西方政治科学在二战后的一项重大发展。而当代中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在政治文化研究方面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1.
网络流行语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表征着当下的现实生活。文章探讨了网络流行语产生和流行的技术背景、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着重对其流行起因、情境、传播、社会共振机制和民众话语表达方式进行分析,以期较为全面地解读网络流行语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背景对汉语和英语词语的影响包括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价值取向、科技和经济文化、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这种影响是为了处理好文化背景与英汉词语的关系,学习英汉文化,保持良好的文化交流心态,努力将汉语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论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中国乡土文学不是偶然的和孤立的文学现象 ,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漫长的农业文明史、人类文化思想史及东、西方乡土文学传统本身等已经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 ,物化背景下的各类碰撞、冲突 ,特别是对乡村世界的震荡则奠定了现实文化基础 ,这两种基础构成现代中国乡土文学发生、发展的主导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作为政治思想体系的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作为道德价值体系的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是唯一能够引导当代中国走向更加辉煌未来的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形态的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是包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当代中华文化的核心。指出中国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当代中华文化的伟大代表,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发展,随着中国的逐步强大而逐步走向世界,必将逐步在世界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化在中国的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必须在正确处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关系基础上,加强理性精神的塑造,致力于人文精神的建构和契约文化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个民族总是要与其他民族发生联系、与外来文化接触,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自然要在这种文化接触中受到影响,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彼此借用对方的一些词语,这种词语借用现象就是一种广泛的语言—文化现象。语言中的词语借用是制度文化交流、物质文化交流、心理文化交流等的记录,我们可以从词语的借用中看到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生活哲学的当代旨趣及其人文背景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活本质及其当代意义的传统探讨,大多走进了以情感体验为中心的存在主义或生存论误区。刚刚兴起的生活哲学,由于从发生学角度揭示了生活与理性的紧张关系,把哲学研究与社会生活内在地关联起来,从而实现了哲学对生活本质及其人文背景的真正还原。生活哲学的当代旨趣就在于直面现代生活矛盾、实现其生活化转向,引导它跳出理性王国、贴近并重构现实生活,使哲学最终成为能响应生活诉求并召唤人生真义的一种“人文和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俄罗斯文化背景的特点入手,论述了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对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一角度,来分析主人公及作者处于日本那样一个陌生而异质的文化环境所产生的精神压力与神经紧张,而在这孤苦无依的处境中,萌发了对祖国的强烈依恋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