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高等学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已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对大学生自杀的成因进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大学生自杀的有效对策,建立和启动大学生自杀干预机制,目的在于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让大学生学会呵护心灵,爱护生命。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珍惜宝贵的生命。但近年来大学生无视生命、伤害生命的事件逐渐增多,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我们以南宁市三所高校大学生关于生命教育的调查问卷为基础,认为中国高校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和紧迫的,以便使其认识生命、珍惜生命,进而创造和提升生命价值。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生命意识教育、责任与奉献意识教育、死亡和逆境意识教育、和谐意识教育等,为此,高校应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开展各项有关生命教育的活动,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和辅导员的作用,家庭、高校与社会形成合力,积极进行生命教育研究,不再让大学生自杀、伤人的悲剧重演。  相似文献   

3.
医助自杀是生命伦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助自杀的合道德性主要表现在其基本原则、价值目标、道德可能三个方面。医助自杀遵循“自主”的基本原则,即医助自杀是病人自主自愿的要求,符合病人的自主性;医助自杀的价值目标是“人的尊严”,即医助自杀使病人获得了生命的尊严,保证了生活质量;医助自杀的道德可能性是“死亡权”这一自然权利,即医助自杀使得病人通过自主选择获得了“有尊严的死亡”。当然,医助自杀必须考虑双方自主、医患关系持续良好、无其他替代方案、监督体系完善等条件,如此方成为可能,且合乎道德。  相似文献   

4.
生命的和谐是人们所有活动的根本和最后归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校中漠视生命、伤害生命、自杀、杀人的事件频频上演,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日益严重。基于和谐的视角下,分析了大学生生命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实施的紧迫性,教育大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从而达到教育的三个"和谐"的目的,即让学生与自身生命和谐、与周围生命和谐、与自然万物和谐。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自杀已成为一个需要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的自杀其深层的动因是不合理的生命观。高校德育理应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正确对待生命中的痛苦及对死亡的合理认识并在责任担当的自我实现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由此起到从根本上对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自杀已成为一个需要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的自杀其深层的动因是不合理的生命观。高校德育理应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正确对待生命中的痛苦及对死亡的合理认识并在责任担当的自我实现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由此起到从根本上对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的青年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不仅关系到其成长与发展,也关系到祖国的建设与长久兴旺。青年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给身心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教育工作者应从多个角度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引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念”,做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8.
艺术家 ,比一般人更强烈地渴求完美。一旦社会现实与他们的渴求相悖 ,他们便以自杀作为和现实世界抗衡的惟一和最有力的方式。艺术家对死亡境界的探求 ,其最终的意义是对自我的探索和思考。自杀 ,不是藐视生命 ,而是艺术家的尊严发挥到极致的产物 ,是对生命最大意义的尊重。文章试图通过对艺术家的自杀进行剖析 ,寻找艺术家死亡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大学生生命智慧现状及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采用“生命智慧问卷”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对97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生命智慧的整体水平较高,其中技能智慧及家庭智慧水平最高,学习智慧水平最低;2.大学生生命智慧与自杀意念之间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生命智慧的多个因素与自杀意念各因素之间的负相关显著;3.大学生生命认知智慧与生命非认知智慧是自杀意念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在这个时期新旧思想交替,社会秩序混乱,传统与现代相互较量,社会问题亦层出不穷,自杀现象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青年学生是当时社会的希望,被视为社会活力的象征,天然地承担了拯救国家命运,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他们的自杀更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激烈的自杀方式、悲愤的遗书如同表演一样将青年个人自杀事件带入公共领域,是青年对自我形象的一种建构;而作为观众的社会各界通过媒体报道、追悼会纪念、公共讨论更是对青年有着不同的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一词原本是在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作为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通过生命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生命的威胁。随着生命教育在全球被逐渐推广和认同,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生命教育,例如死亡教育、寒冷教育、孤独教育等。1979年澳洲成立“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LEC),主要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和艾滋病防治等。美国还利用网络开展生命教育,开设有生命教育和资源网(Life Educationand Resource Network)等。20世纪末期,我国台湾地区将“死亡教育”引入,称为生命教育,并在学校教育中逐步推广实施,现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并将2001 年称为“生命教育年”。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13,(12):28-31
是不是只有当生命走到尽头,你才会对自己的过去醒悟、改过、然后绝望地将希望寄予来生?现在有个办法,可以让你告别失败的过去,拥有获得新生的力量。你想知道吗? 2012年11月20日 ,《沈阳晚报》报道了一条新闻:“沈阳某心理咨询中心出现了死亡体验室!”这条新闻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关注。让活人躺在棺材里,念悼词、放哀乐,  相似文献   

13.
日本地震大海啸,缅甸地震,上万人死亡,让人触目惊心。面对海啸和地震,除了震撼,除了哀叹,那更多的是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理当珍惜它。然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珍爱自己的生命呢?尤其是近段时间,有关中小学生自杀和杀人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这一切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忽视了对生命意识的渗透?  相似文献   

14.
<正>新冠疫情给五年制高职学生演绎了一场“生命大课”,它打乱了人们正常、自由的生活,同时引起人们关于生命新的思考。目前五年制高职在校学生一般在15—19岁之间,处于青春发育期,部分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甚至发生自杀、他杀、校园暴力事件等问题,他们对社会问题似懂非懂,但是自我意识逐渐确立,  相似文献   

15.
《成才与就业》2014,(13):78-83
不少用人单位的面试官反映,现在很多青年学生在面试中的回答惊人一致并且有“套路”,让人觉得“很不诚恳”。比如让求职的学生回答“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这个问题时,很多同学的回答为:优点是“认真细心”,缺点是“对事情太认真,以至于有时候有点纠结”。  相似文献   

16.
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写作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新的表达。这一表述让我们明白,习作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心灵的告白中展现生命的风采,使习作过程成为学生最具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的一种活动方式。有言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诚然,习作教学只有留给“高、阔”的空间,学生才能“任飞、凭跃”。  相似文献   

17.
使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自杀态度问卷对356名研究生进行调查,并抽取476名本科生实施对比测试。结果发现:研究生总体上能较为客观、理性地看待自杀现象,但也有部分研究生存在生命认知偏差;家族病史、学生干部经历对于研究生自杀态度产生一定影响;性别、家族精神病史、自杀态度、生命意义感和幸福感等因素对研究生自杀意念有重要影响。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改进实践手段、拓展教育空间,让积极心理学在生命教育实践中发挥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前一句在写作的定义中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精神世界的构建。后一句对写作的要求强调作文教学要真实地展现学生生命的本色。赵谦祥老师提倡的“绿色作文”,就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作文充满生机。其实作文教学需要“绿色”,有绿色也更体现出“阳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与日本人自杀行为的历史文化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与日本同属高自杀率国家。中国人与日本人的自杀行为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传统价值观对自杀行为的宽容甚至鼓励;史籍与语言———自杀的历史文化载体;日本源远流长的死亡之道“武士道”及切腹的思想;审美意识中的自杀与自古的崇尚和渲染;对自杀的法律评价;集团意识、依赖心理与自杀的“传染性”、集体性;情感模式中的拘谨自制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刘洁 《社区》2011,(28):62-64
韩群凤决意杀死两个脑瘫儿子,然后自杀。 在遗嘱中,她对丈夫说“对不起”,她认为儿子的脑瘫是自己带来的,带来了“十多年的灾难”,所以,她决定让死亡来解决问题,让她自己“独自带走两个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