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7 毫秒
1.
《人生与伴侣》2010,(8):8-11
电视剧版《手机》热播,"王道"组合的严守一和费墨却并没有带给观众意外惊喜,原本极该挑起观众欲望的"小三"伍月,也只让我们看到一个虽颇有心机但秉性善良、性格倔强的新派女子,这种女子,现代都市,比比皆是。包括戏份不少的沈雪,也没有带给我们什么新鲜感觉。倒不如严守一的农村哥哥"黑砖头"那些经典台词,还可以让观众捧腹不已……换句话说,《手机》里的大腕们并没有让观众印象深刻,相反,除了这些主打级角色,一个偶尔穿插在画面中的小配角牛彩云,却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2.
《华人时刊》2009,(1):74-75
他出生于名门望族,"文革"中却因一首《大风歌》招来22年的牢狱之灾;上个世纪80年代,他以《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小说独步文坛;花甲之年,他跃入了商海,靠"出卖荒凉",成了中国作家中的首富,他称自己成功的秘诀就是"以玩的心态做大事";70多岁的他喜欢飙车,养着50多条世界名犬,平时喜欢练练书法,遛遛狗;他就是被当地百姓称为"宁夏名片"的张贤亮,一位历经沧桑而又安之若素的可敬老人。  相似文献   

3.
王晓渔 《今日南国》2010,(13):59-61
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1988年,电视剧《西游记》;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1996年,电视剧《水浒传》。四大名著第一次“触电”,经过10年的漫长时间。第二次“触电”,却在一年前后。2010年刚刚过半,新版《西游记》、《三国》、《红楼梦》已经先后登场,新版《水浒》也拍摄完毕,只待良辰吉日,走向观众。  相似文献   

4.
胡运生 《老友》2011,(5):1-1
《郁离子》中有一则故事: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账了,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  相似文献   

5.
李建珍 《社区》2009,(26):51-51
12年前,人们记住了那部令全世界观众为之流泪的巨片——《泰坦尼克号》,也记住了好莱坞帅哥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虽然,那以后。他也在不少影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片子有的得了大奖,有的票房收入很高.但是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泰坦尼克号》中的那个穷画家、坏小子。  相似文献   

6.
曾朴主要以小说闻名,其《孽海花》是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诗人,年未二十,即成诗集《未理集》。本文将其诗歌《赴试学院放歌》与小说《孽海花》进行"互文"研究,试图寻绎两者之间的联系,分析他的思想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借苏格拉底之口集中探讨了"正义"问题。从"正义是永恒的善"这一逻辑前提出发,在运用苏格拉底"助产术"归谬流俗观念和"异己立场"基础上,得出了"城邦共同体主义的和谐正义观"。然而,这一看似无懈可击的经典探究却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其逻辑论证存在偏狭不合理之处;他过分强调城邦本位,忽视了对个体的人文关怀;等级森严的僵化正义秩序,不利于人的自由发展;他的正义理念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中难以奏效。然而,柏拉图的这一正义探究在培养个人健全人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国际关系等方面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说《色,戒》到电影《色·戒》男主人公老易形象由心狠手辣、冷酷无情的汉奸变成儒雅多情、孤独脆弱、身份模糊的男人。李安之所以没有完全按照张爱玲的原意来塑造老易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身为男人的他与身为女人的张爱玲之间的社会性别差异。在传播者张爱玲笔下,老易是基于自身女性交往体验和社会观察而进行的异性形象描摹,而接受者李安是按照他的男性体验对其进行加工和改造。老易形象的变化反映出文化传播中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关于"恶"与"非恶"的性别判断、强与弱的性别认知、情与欲的性别成见等社会性别因素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佛本行集经》是本缘部佛经中规模较大的佛经之一,语言通俗易懂,保留了当时大量的口语词汇,但这类词语释义多为《汉语大词典》所误释或失收。对《佛本行集经》中"狎习"等六个词语进行考辨,可知"狎习"具有"亲近"义,"愚迷"有"愚蠢、愚笨、愚昧"义,"白净"为"洁白"义,"皎洁"犹言"洁白",《汉语大词典》释义不当;而"空闲"的"寂静,安静"义,则为《汉语大词典》失收;"别"为一特殊构词词尾,可解释为"每一",《汉语大词典》解释不确,应作修正。  相似文献   

10.
相声《改行》有超过100年的历史,今晚的表演者何云伟却不足30,他一袭长袍站在台上有板有眼地唱着梨花落卖切糕,唱着河北梆子卖小金鱼,柳活儿耍得像模像样,台下8岁到80岁的观众都笑了。这是一个视觉时代,对于单靠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和一张嘴来赚取掌声的相声演员来说,黄金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2011年和搭档李菁登上春晚以后,何云伟似乎也赶起了"跨界"的时髦,又忙着拍起了电影,可对于何云伟来说,最重要的仍然是相声。  相似文献   

11.
金庸小说之"华山论剑"并不始于《射雕英雄传》,之前的《碧血剑》虽无"华山论剑"之名,却有"华山论剑"之实,认为剑为利器,是百兵之祖;聪明和勤奋是学好剑术的两个条件;传剑应倾囊相授;使剑要行善去恶,行侠仗义,心存宽恕,不可妄杀。这在《射雕英雄传》中得到进一步的阐发。通过比武以争夺天下第一的情节在《碧血剑》中也有一定的表现。《碧血剑》之"华山论剑"是《射雕英雄传》之"华山论剑"的基础和准备。  相似文献   

12.
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他在自传体小说《在路上》中,以尼尔·卡萨迪为原型,成功地塑造了迪安·莫里亚蒂这个"垮掉派"热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他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方式。本文从内容简介、作品主题、人物分析三个方面加以探讨,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在路上》一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包含《楚辞》在内的"楚歌"和《诗经》、《汉乐府》都是可以入乐的作品。从音乐的角度而言,《楚辞》里的"兮""些""只"等语助词是不可改动的,"七言诗脱胎于楚歌‘兮’字句"的说法还值得商榷。七言诗应是包括"楚歌"在内的汉代歌谣自身演进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在文本上对"兮""些""只"等语助词的简单改动。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字润之(一作润芝),早年他撰写文章时,"泽东"、"润之"常缀作笔名,如《湘江评论》上的多篇文章就以"泽东"为笔名。"二十八画生"(因繁体"毛泽东"三字共二十八画)是毛泽东最有特色的笔名。1915年他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写《征友启事》首先署用,与纵宇一郎(即罗章龙)互酬诗作及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皆署此名。  相似文献   

15.
尹洙的《五代春秋》是宋代史学模仿《春秋》书法的代表。一方面,《五代春秋》在书法形式上效仿《春秋》义例,主要包括以王纪年、一字寓褒贬、常事不书、讳书和书义理之实五种;另一方面,《五代春秋》在思想上继承了《春秋》大义,主要包括"正名"、"正统"、"尊王"和"攘夷"四点。  相似文献   

16.
李锐 《延边大学学报》2010,43(3):31-35,79
人们对《共产党宣言》的"真正创作者"历来众说纷纭:一是"马恩合作"说;二是"马克思独创"论;三是"恩格斯主导"说。其实《共产党宣言》同其"前身"《共产主义原理》最根本的差别是前者娴熟应用和阐述了唯物史观,据此唯物史观的创立者便是《共产党宣言》的真正作者,即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可以通过解析首次公开论述唯物史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来回答《共产党宣言》创作史中的"创作者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亮剑》中的“魏和尚”到《闯关东》中篇中的宋天虎,张桐算是彻底火了。这个出生于1981年的大男生。从此不再是个默默无名的小演员。其实在《亮剑》之前。他也出演过几部片子。可是却一直很少被人关注。无疑,《亮剑》是张桐演艺之路的转折点。但同时。他也是那部连续剧中的亮点。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新面孔—年轻。朴实,有点年轻男人的倔强和狡黠,将“魏和尚”这样一个角色塑造得近乎完美,难以想象,如果换了另外一个人。“魏和尚”的形象是否还会那样深入人心。而当他以宋天虎的身份再次出现在观众视线中时。谁都知道。张桐,正在走向自己艺术人生中的巅峰……  相似文献   

18.
《拉摩的侄儿》揭示了两种伦理观念的对立:"我"坚持传统的伦理观念,尊崇美德";拉摩的侄儿"代表的则是利己的功利主义。狄德罗在情感上支持前者,可他也清楚那样的美德在现实中已几近破产,很多人已经转而信奉"拉摩的侄儿"所代表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伦理观。对此,他虽焦虑却又无力对抗。  相似文献   

19.
创刊于1926年的《良友》杂志以其图像为主的报道空间成为了形形色色的不同身体出演的一处舞台。学者李欧梵曾在他著名的《上海摩登》一书中对《良友》杂志有过极富创见性的分析,但李氏的论述集中于都市现代性及消费文化的考察,即只关注到"舞台"上的"摩登"身体而遗忘或曰遮蔽了另一维度的异质性身体:苦难与暴行中的身体/尸体。因此应当重点考察《良友》中这一"另类"身体,以期为那些不被言说的身体发声。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研究往往关注于《宠儿》与希腊悲剧《美狄亚》及《圣经》的互文,而该作与荷马史诗《奥德赛》的互文,却鲜有人论及。本文认为《宠儿》借用了《奥德赛》的"回家"模式,在主题、情节上都与《奥德赛》存在着互文关系,为对该作品尤其是对女主人公赛丝人物形象的互文性解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宠儿》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莫里森利用了荷马史诗《奥德赛》"回家"模式与悲剧《美狄亚》的巧妙拼接,将"杀婴情节"放在多个文本的互文语境中观照,使作品成功地走出了敏感主题所带来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