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丘国中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11-14
为了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规定的风险转移模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围绕<公约>的条文及其立法背景,从基本概念入手,对三大风险转移模式,即涉及运输的风险转移模式、路货的风险转移模式、不涉及运输货物及目的地交货的风险转移模式的具体适用进行了阐释,对<公约>规定的风险转移时间、转移条件、转移地点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期维护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各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国际商业环境的变化,探讨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为《公约》或CISG)调整服务贸易的必要性,原因在于:《公约》的立法背景、适用范围和《公约》规定的混合合同都不排除服务贸易,且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周军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Z2)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第79条作为应对缔约后事情发生意外变动而设立的免责条款,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CISG第79条的免责规定,它没有采用既存的国内法中的相应术语,而各国的学者、仲裁员和法官等在理解和适用该条规定时,往往又借用各自国内法的概念来阐述。因此对CISG第79条的理解,在不同国家之间产生了较大争议和分歧。本文基于这种情况,从CISG第79条的立法历史、前提条件、第三方责任、暂时障碍和特别问题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国际商业环境的变化,探讨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为《公约》或CISG)调整服务贸易的必要性,原因在于:《公约》的立法背景、适用范围和《公约》规定的混合合同都不排除服务贸易,且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时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正> 自1988年1月1日起,《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十数个国家生效实施,从此有了一部真正世界性的统一实体规范法可用以调整国际贸易活动,这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必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作为缔约国,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公约》?它在我国涉外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怎样?适用《公约》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本文拟就这些问题略抒己见。一、《公约》产生的背景《公约》是在以往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多次尝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贸易法统一化运动的产物。《公约》的前身,是1964年在海牙制订通过的《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订立统一法公约》。这两个海牙公 相似文献
6.
张建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为了研究中国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合同形式的保留,应用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对该公约与中国<合同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比较,认为中国<合同法>实施后,该公约与<合同法>关于合同形式的规定大致相同,保留反而造成了适用法律的冲突;撤回保留的积极意义大于撤回保留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且撤回又无任何法律障碍,我国政府应撤回保留. 相似文献
7.
虞汪日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3):111-114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揭示了国际商事合同违约损害赔偿计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公约确定的受害方可以采取的多种救济手段中,以损害赔偿作为最基本、普遍适用的救济手段。本文结合公约损害赔偿条款及实际案例,对国际商事合同违约损害赔偿额计算争议较多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特别是在利润计算、时价计算、替代货物交易损害赔偿额计算等当事方争议较多的焦点问题上,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8.
谷亚晴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1):123-127
合同解除是当条件具备时 ,通过当事人双方或单方的解除行为 ,使有效合同关系消灭。合同解除的条件及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应取决于当事人双方的合意和法律的规定。现行合同法对合同解除规定上的混乱和矛盾有待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9.
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解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除合同是各国违约补救的一种法律措施,但各国的做法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合同解除的条件、解除权的行使、与损害赔偿的关系及解除合同的法律后果等方面。大陆法、英美法、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以及我国法律对此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0.
徐林豹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2):78-82
房屋租赁合同作为继续性合同,其解除在法律性质、解除的原因及后果方面,既具备普通合同解除的共同点,也有与普通合同解除不同的特点。对案例的实证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房屋租赁合同解除的特殊性,有助于我们在司法实践中正确地解决房屋租赁合同解除方面的纠纷。 相似文献
11.
论民法典中的合同的解除与合同终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赛红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4-19,32
在大陆法系民法典中,合同的解除与终止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合同解除制度的基本规则是针对合同解除权的发生和行使而设计,合同终止规则是围绕终止权的发生和行使而制定,两者在立法精神、法律后果方面截然不同。大陆法系关于合同解除与合同终止制度的设计有两种模式。我国民法典应当借鉴合同解除与终止的区分规则,重新界定我国合同解除和合同终止,建立合同终止制度。 相似文献
12.
蔡恒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0-55
依解释论,合同解除后不能再要求承担违约金责任,只能要求承担赔偿损失责任;依立法论,则应当允许在合同解除后依约定要求承担违约金责任,且违约金责任应优先于赔偿损失责任适用。 相似文献
13.
李灼统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5(2):83-85
“交付主义”的风险转移原则与所有权转移有着内在联系,“交付主义”是以确保所有权能够移转于买受人为基础的。鉴于我国目前的客观情况,对于一般动产可采用“交付主义”,对于不动产和准不动产则应采用“所有权主义”。 相似文献
14.
姚雅洁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5-39
澳大利亚的殖民地历史以及特殊的国体和法律体系,使其合同法亦有自身的特色。以我国合同法相关内容为背景,利用文献研究和比较法等方法,对澳大利亚合同法的来源、分类、要件、条款以及合同的解除、终止与废除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与分析。由于我国合同法中相应规定的缺失,对澳大利亚合同法中的合同对价、默示条款、合同终止的规定尤其做了详尽的介绍与评析,冀望对同行的研究、合同法的修订和司法实践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所有权保留买卖作为现代民法权利分化的一种现象,在买卖双方以及第三人之间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利益平衡方式。然而,国内所有权保留买卖合同标的物风险的转移没有明确规定,可以按照交易时的环境和条件,由能够控制风险的一方当事人承担标的物转移毁损、灭失的风险,较能实现当事人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6.
财产保险合同转让中的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碧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73-76
由于财产保险合同的特殊性,民法上买卖合同所有权转移的一般原理,不能完全适用:保险标的因法定 原因而转让的,财产保险合同当然转让,因约定而转让的,则不能。当保险标的所有权转移时间与交付时间不一 致时,应以后者作为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时间。 相似文献
17.
企业合同风险辨识及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合同风险管理框架,介绍了合同风险管理流程即合同风险辨识、合同风险分析、合同风险规划、合同风险监控;分别用专家调查法和业务流程法对合同管理风险和合同法律风险进行辨识,并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分析了合同管理系统运行机理;利用AHP群决策方法评价合同管理风险,利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合同法律风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论心理契约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秋明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4):4-7
心理契约和组织公民行为都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心理契约”是组织中一种隐性的联结员工和组织的心理纽带,对组织内部人员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组织公民行为主要指员工自发性产生的那些超越了组织的正式角色规范、没有得到组织中正式的报酬系统直接或明确的回报,但从总体上提升了组织的有效运作的有益行为。心理契约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心理契约是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变量,不同履约程度下的组织公民行为存在显著差异;组织公民行为是心理契约的晴雨表,对心理契约有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洪政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146-150
为避免不必要的纠纷,营业转让合同以采取书面形式为宜.我国法律将来对营业转让作出规制时,应将营业转让合同的书面形式规定为任意性条款,同时应规定营业转让合同的一般条款,供当事人签订合同时选择.对于营业转让的范围,一般情况下,应以当事人约定为准.营业转让人负有移转营业的义务和竞业禁止的义务,在立法上应赋予营业转让人营业优先权;营业受让人负有支付转让价金的义务,商法应确立营业受让人的减价权. 相似文献
20.
农地承包制和农地流转的冲突与协调——兼论《土地承包法》流转规范设计的不足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农地经营制度是以农户家庭承包、分散经营为本体的,承包责任制虽是农地流转不可动摇的体制基础,但其初始设计与农地流转政策目标和现实运行机制之间存在偏差,反而制约了农地流转。基于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实践分析,从两者冲突的对应性出发,需要在法律制度层面进行合理协调,既要完善家庭承包制,建立完全物权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机制,也要创造有利于农地流转的政策环境并采取相配套的法律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