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信任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很早就纳入了西方学者的研究视野,不同的学者由于观察角度、基本假设、概念体系和研究方式各不相同,故而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倾向,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如果我们将各种研究范式综合起来,信任在政治生活中的多种属性便会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2010年对澳门居民的一项问卷调查为基础,探讨了政治信任、政治效能这两类政治态度对不同类别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政治信任和政治效能对政治参与的四个类别有一定影响,但总体来看,政治效能的解释力度比政治信任稍强一些。  相似文献   

3.
作为公众与政府良性互动的集中体现,政治信任历来是一国政治体系存续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政治体系获取其合法性的社会心理基础。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政治信任就成为国外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我国自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国民的政治信任下降严重,老百姓都变成了"老不信",这便导致国内学者也产生了对政治信任的研究兴趣,但由于起步较晚,研究内容及成果均很有限。本文通过分别阐述政治信任和政治合法性这两个概念的含义,进一步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先后把政治信任作为因变量和自变量,探索了影响社会公众对政府政治信任程度的因素以及政治信任对一国政治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后在实证领域尝试着对笔者所属群体——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任状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居于社会与政治之间的信任——兼论当代中国的政治信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信任是公民与政府闻的一种互动,它涉及公民、政府与特定价值之间的特定关系.影响政治信任的因素众多,我们可以将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体层次、社会层次和政府层次.当代中国的政治信任状况并不理想,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随着政府层级的降低而下降:公民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最高,省级政府次之,依此类推,公民对乡镇政府的信任度则最低.在当下的中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合理调整政府的相关政策,是培育政治信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在文献分析和访谈的基础上并经两次取样调查,依据结构方程模型,对471名公民样本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515名公民样本实施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获得公民政治信任影响因素的八因素模型.对政治信任发挥影响的因素为生活满意度、政治知识、普遍信任、经济因素、大众传媒、社会建设和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政治信任不同,现代政治信任是一种内含制度化不信任的信任形态。制度化不信任与现代复合民主相契合,由合法性、定期选举和任期、宪政与权力制衡等政治原则与制度形式构成,其理论原型是权力的工具性与人性的"幽暗意识"。制度化不信任主要通过保障公民权利、建构优良秩序、增强政治效能等功能建构现代政治信任。但是,制度化不信任的有效性取决于其有限性:不能始终处于激活状态,惯常性地被动用;不存在统一模式,没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7.
8.
政治领域中的信任研究逐渐兴起,当下理清信任与民主关系问题十分必要。把握信任与民主问题的关键,在于将其放置于信任与政治关系的背景框架之中进行分析,也就说,信任与政治关系结构的两重性是我们认识信任与民主关系的两个重要分析维度。  相似文献   

9.
英语中的 more than( more…than)多用于表示比较的句子里 ,最基本的意义为“比……多”,由于词汇意义和句子结构意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故同一语言点用于不同的语法结构其词汇意义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more than ( more… than)亦不例外 ,本文就其结构和习惯用语的含义进行归纳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11.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信任这一相当复杂而又重要的社会与心理问题,其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必然不言而喻。目前学界已经对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问题作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理论、观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丰富和发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研究还存在着实地调查与实证研究的缺失、研究视角的单一宏观化、信任内涵理解和界定的偏误、信任机制与路径建构的去交往化等问题。化解这些问题,就研究本身来说,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实证研究、利用多样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就具体理论而言,我们必须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属性为内在依据、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交往过程为基本要求,来理解和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信任。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媒体政治信息传播语境下,媒体使用与腐败感知显著相关,官方媒体使用弱化了网民腐败感知,非官方媒体使用则强化了网民腐败感知。不同类型媒体使用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差异显著,官方媒体使用对网民政治信任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非官方媒体使用对网民政治信任具有显著负向作用。政治信任负向影响网民腐败感知。政治信任在媒体使用和腐败感知之间的中介作用,放大了官方媒体使用对网民腐败感知的负向影响,也削弱了非官方媒体使用对网民腐败感知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政治认同和政府信任是影响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作为流动人口聚集城市的北京市,外来流动人口规模大,结构复杂,聚集程度高,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以及行动取向。以流向北京市的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政府信任对其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感越高,其参与群体性事件的风险越小;政府信任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与群体性事件参与风险中具有中介效应。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越高,其政府信任程度越高,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意愿越低。  相似文献   

14.
智媒时代到来,数字智能技术使人类的信任形态发生转向,分别由信任熟人转向信任他者,由人际信任转向系统信任,由道德依赖转向算法计量的数字信任。在此背景下,智媒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深刻的信任困境,具体表现为思政教育主体的角色模糊、思政教育受众的偏听偏信、思政教育内容的范式滞后、思政教育媒介的隐私窥视。为治理信任危机,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信任,应增强思政主体的身份辨识、培养思政受众的算法素养、保持思政内容的话语更新、坚持信任异化的系统治理。  相似文献   

15.
刚果(金)的族群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上,刚果(金)境内存在数个政治实体与族群,因为地理和语言的障碍,他们之间联系薄弱。欧洲殖民者到来后,强行将各个族群整合到一起,造成诸多问题。刚果(金)独立后,族群矛盾集中爆发,呈现出国内族群冲突剧烈、跨界族群矛盾复杂、资源争夺恶化族群关系的特点。族群问题衍生出族群政治,在刚果(金)政治生活中大行其道。族群政治导致国家政治的结构性扭曲、制度性失效和主体性错位,对国家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治理刚果(金)的族群问题,不能重复西方多党政治的老路,而应从刚果(金)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提升政府能力的基础上,借鉴发展中国家的治理经验,才能从源头上化解刚果(金)突出的族群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使用2009年八城市"社会网络与职业调查"数据,考察了当前中国大城市居民的政治信任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个体网络交往和公共参与交往对居民政治信任水平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春节拜年网和社交餐饮网指标对政治信任水平无影响关系甚至存在负面影响,但是对于公共事务的关心程度和社团参与程度,与政治信任水平存在正向关系。因此,发展社团组织、鼓励群众关注公共事务,是提升城市居民的政治信任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17.
社会流动及其对社会政治态度的影响研究一直是社会分层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探索二者之间的路径机制更是学术前沿。基于2019年“新时代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我国特大城市新社会阶层与体制内人员在职业流动、政治信任及国家政策认同三者间的关联机制。研究发现,这两个社会群体的相同之处在于,新社会阶层与体制内人员的职业流动均显著影响其国家政策认同;而不同之处是政治信任在新社会阶层的职业流动与国家政策认同间还建构了一条间接路径,并发挥遮掩效应。以上发现在检验社会流动影响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既有理论命题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18.
提升农民幸福感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基于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972份农民调查数据,利用二元离散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政治信任因素与农民多层次幸福感状态和指数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政府信任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农民的多层次幸福感状态,农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提高1个百分点时,农民的多层次幸福感指数就会提高0.0593个百分点,政府信任与农民的多层次幸福感指数呈正向关系;政策信任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农民的多层次幸福感状态,农民对政策的信任程度提高1个百分点时,农民的多层次幸福感指数就会提高0.0334个百分点,政策信任与农民多层次幸福感指数呈正向关系;公职人员信任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农民的多层次幸福感状态,农民对公职人员的信任程度提高1个百分点时,农民的多层次幸福感指数就会提高0.0614个百分点,公职人员信任与农民多层次幸福感指数呈正向关系。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破除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心理防线,降低农民对政策的误解及疑虑,弱化农民与公职人员之间的隔阂将是提升农民多层次幸福感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