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后现代的文化视野内对“鲁迅笔法”做了新的阐释,指出鲁迅写作的几个最重要的特征是:回到日常话语的言说;回到诗学理解的原初形态;深刻的怀疑精神以及散文情调与游戏笔法。这使他的文学精神在20世纪达到了无与伦比的深刻与纯正。  相似文献   

2.
高玉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撰文《鲁迅“现代中国的圣人”解》认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最为伟大的开创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作为圣人,鲁迅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历史层面上,即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新方向,建构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其次体现在现实意义层面上,即鲁迅的人格、精神和思想仍然是我们今天最为珍贵的财富,是我们思想的不竭源泉和动力。鲁迅精神在本质上具有开放性。在巨大的创造性上,在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体制上,在无尽的言说上,鲁迅具有不可超越性。(徜摘)沈光明在《长江大学学报(…  相似文献   

3.
鲁迅早期“立人”思想以“尊个性而张精神”为其内涵 ,标志着鲁迅启蒙主义思想的基本形成。宗教观是鲁迅“尊个性而张精神”内涵的延伸和发展。崇尚科学但又不偏废宗教 ,是鲁迅“立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体论上鲁迅认定宗教乃“形上之需求” ,在价值论上他又主张“信之失当 ,而嘲之则大惑”和“迷信可存 ,伪士当去”这样理性而又惊世骇俗的观点 ,这对于当今“沉于物 ,溺于德”的社会现实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世纪末的杂言:2000年中国杂文关键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在经历了耻辱与血泪、光荣与梦想之后 ,走进了世纪之末 ,中国杂文在走过了辉煌———消沉、沉寂———繁荣之后 ,来到了世纪之末。处于世纪更替之际的杂文创作一方面令人感到欣慰 :由鲁迅开创的这一现代文体 ,继续顽强地表现着自己的精神和风骨。一方面又让人为之忧虑 :杂文文体仍然没能如鲁迅先生所愿而“速朽” ,这表明作为杂文对立面而存在的保守、封闭、蒙昧、迷信、集权、专制等还没有彻底从中国大地上消失  相似文献   

5.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国近现代之“国魂”呼唤,是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发扬。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探讨,是其作品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他的全部创作表现了两大最基本的内容:一是“描写我们民族性的伟大”,二是“提炼了中华民族传统中的病态方面”。这是一种基于对民族深刻认识之上的具有高度哲理化的爱国主义。我国历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招魂呼唤”在鲁迅的笔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民族精神的探讨自此由不自觉认识走向自觉认识。鲁迅创作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已经成为现代民族精神反映的最高点。  相似文献   

6.
一 鲁迅杂文是随着五四新文学的产生而出现的“将诗和政论结合在一起的‘杂感’这类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在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从意识形态领域里作出了积极的反应,既使对中国大陆有政治偏见的华裔美籍学者夏志清,对鲁迅杂文也有一种肯定性的评价。他认为“鲁迅杂文非常有娱乐性”,他用“幽默而不留情的笔法,来攻击中国的弊端。……在刺破一般中国人的种族优越感和因文化孤立而养成的自大心理这两方面,他的散文(即杂文)最能一针见血。”当然鲁迅杂文的成就不仅在于讽刺了“民国成立二十年来的坏风恶习”,而且还在于他进一步发  相似文献   

7.
鲁迅精神已经是中华民族精神“回心轴”上的一个关键性定点。鲁迅生命的“回心轴”是生成于鲁迅在人生绝望之海的洗礼碰撞中,本真意义上一次探底式的生死抗争;是生成于近代以来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的瞬间裂缝中,各种新旧力量为争夺“权威”的中心舞台而展开殊死搏斗的混乱中的一个奇迹。鲁迅精神之所以成为民族的“回心轴”,是因为他不仅在历史的高速旋转的漩涡中准确的介入了“那个不动的轴心”,参与并融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区,并且开拓性的扩展延伸了民族精神新的生命生长点。鲁迅精神的“回心轴”指向既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今天在民族复兴的当口,我们只有整体上及时而精准的承接好鲁迅生命“定点”的把手,重新唤起民族精神生命“回心轴”的新一轮探寻与澄明,以及由此展开“定点”式的决断行动,才能够躲过卷入历史虚无“黑洞”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鲁迅常以冷静从容的幽默笔法叙述一些沉重、悲惨乃至残酷的场面或事物 ,这种笔法具有现代“黑色幽默”的性质。此种黑色幽默用于正面的人或事 ,未免不够严肃或慎重 ,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鲁迅对残酷现实的愤激之情 ,显示了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勇气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鲁迅的历史中的命运似乎可以称之为一种独特的“两极牵挂”。所谓“两极”,就是历史评判的两个端点。鲁迅的奇特之处就在于他几乎从一开始(当然也是直到今天)就被置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体系之中,同时每一种判断体系又都不断在针对鲁迅“说话”,我们可以将这样的“两极牵挂”概括为历史文化的存在之“结”。值得注意的在于,对于自身在现代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这一命运,鲁迅显然早有一种惊人的自觉,也就是说,能够成为现代中国文化之“结”,这又成为了鲁迅本人的自觉追求。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来概括鲁迅作为“结”的意义:鲁迅的文化与文学选择深深地“刺入”了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各个关键部位,从而牢牢地“嵌进”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各个思潮、思想系统,他是以自己的方式“嵌进”而非其固有的自然肌体的一个部分,所以总是“赫然挺立”,与其他种种思想发生着复杂的纠缠——要清理现代中国诸多思潮都必定要返回鲁迅,但仅仅清理这些思潮却又不能理解鲁迅。这就是鲁迅存在的复杂性,也是他如此“扎眼”如此难以“消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鲁迅深刻洞彻现代中国之“闷”并成功找到艺术排解方式,《呐喊·自序》把艺术家心理之消极情绪——“铁屋子”之闷,与中国现代命运起来,找到了一条具有启蒙意义的排解方式;欧阳予倩以“热心”书写潘金莲的冷清之闷,将传统的伦理故事讲述成社会问题,试图通过“女性解放”释放时代之闷;曹禺抱定“悲悯”情怀,用“心灵的艺术”奏响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让“郁热”雷雨里疯狂挣扎的人们,归于平静沉着。《潘金莲》的“冷清”与《雷雨》的“郁热”,是鲁迅“铁屋子”之闷在各自时代语境中的“重现”,欧阳予倩和曹禺发扬五四启蒙精神,继续着鲁迅式“呐喊”。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浙东文化”这一研究课题,是着眼于鲁迅一生与故乡文化的联系来探讨他与中国民族文化及其近现代以来的发展的整体关系。近十余年的“传统文化热”(或称“国学热”),带来我们对鲁迅愈益严重的隔膜、疏离以致对立,在这种对立情绪中所从事的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他的故乡文化联系的研究,是有悖于鲁迅的精神世界与民族文化在整体上特有的联系方式和内涵的。鲁迅对中国固有文化的批判表现出对民族“固有之血脉”的追寻和发展,建立在他与浙东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联系之上——“鲁迅与浙东文化”的研究,就是对这样一个问题的追问和思考。笔者梳理了浙东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衍变,在此基础上,阐释了鲁迅对此的体认和追寻建立在他与故乡文化的“血缘与地缘”关系之上,是在他主体意识参与下通过“复活—认同”、“深化—辨异”、“升华—消解”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曾经说过:“幽默既非国产,中国人也不是长于幽默的人民,而现在又实在是难以幽默的时候,于是虽幽默也就免不了改样子,非倾于对社会的讽刺,即堕入传统的说笑话和讨便宜。”而且还认为,“目前在中国,笑是失掉了的”,“幽默在中国是不会有的。”这不过是鲁迅的愤激之词。实际上,中国并不是缺乏幽默的国度,鲁迅本人就是闻名世界的幽默大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幽默作家,而且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其中钱钟书可谓是集中西幽默精华之大成者,把  相似文献   

13.
鲁迅杂文中有两个重要的关键词,这就是“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鲁迅之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广阔言说的论题,其中既包括了历史空间又可以联想当下.本文分别从鲁迅语境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进行梳理,从具体层面探究了这两个关键词所囊括的内容,并根据经典文本论述之分析以寻找鲁迅的精神的原点,从而体会一个致力于改造国民精神的思想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对“生命”内蕴的探掘,是现代小说中普遍存在的艺术命题,尤其是在鲁迅小说与“乡土文学”中,更显示出独特的审美价值。从鲁迅的第一声呐喊《狂人日记》起,到沈从文全部表现“生命”主题的小说。呈现着一条清晰可寻的艺术脉流。这条艺术脉流的开拓者是鲁迅,承继者是乡土作家群和沈从文。 (一) 二十世纪初,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以强有力的历史脚步跨入封建古老中国的土地,随同它的文化一起,西方现代主义的哲学想潮、美学理论、文学艺术也吸引了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在文学领域,“不是中国作家用现实主义精神去吸取西方现代主义技巧,而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当代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纪要肖惟今年10月19日,青岛市现代文学研究会在青岛大学举行了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纪念会暨“鲁迅与当代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与会者一致认为,鲁迅先生是中华民航的精神灯塔,鲁迅精神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重铸具有久远...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他所属的地域文化联系之紧密,为中国现代作家中所罕见。越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形成了“剑·书”的文化模式,对包括鲁迅在内的越人,特别是越地名士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乃至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起着制约、规范作用,形成了人的生存的深层维度,此实为决定鲁迅精神结构之“固有之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尤其是在五四时期这一短暂的文学繁荣景观中,涌现了诸多的文学流派、文学创作方法。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小说集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核、鲜明的时代特色、独特的审美意象而为世人瞩目。鲁迅先生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而旧中国的妇女是这病态社会的不幸者中之尤为不幸者,她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精神与肉体均倍受摧残、踩路,且为生存而痛苦地挣扎着。鲁迅先生为揭出社会的病根,解救妇女子水火,对妇女的生活处境及命运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与研究,满怀同…  相似文献   

18.
鲁迅卓越的语文成就离不开他对异域语文的体悟和借鉴.本文立足于鲁迅的翻译与创作实际,从章法与句法两个方面考察了欧化与日化语文对鲁迅的启发与影响,提出鲁迅的“硬译”体现出他对“逻辑”与“语气”的关注,鲁迅“精细”与“繁复”的表达风格与其欣赏并追摹具有“优婉”之风的日语表达方式有关,而鲁迅对“标点”和“段落”这两种传统汉语文本中所无的域外语文“资源”的创造性使用,不仅使中国现代语文在书写形式上更灵活生动,而且促进了中国语文文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杂文是一座丰碑。这不仅因为它的赫赫战功而彪炳于中国革命的史册,而且也因为它那独树一帜的文学笔法而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瞿秋白早就预言:“杂感这种文体,将要因为鲁迅而变成文艺性的论文的代名词”(《〈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证明,事情果然是这样。本文仅就我们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谈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杂文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在内忧外患的交织中诞生并走向丰富和成熟的。鲁迅把现代杂文称为“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鉴于鲁迅毕生致力于用杂文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经国大业,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经验和杂文作品,此文旨在梳理鲁迅对中国现代杂文的开拓性贡献,探索中国现代杂文中的鲁迅精神,及其对鲁迅杂文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