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希米亚,是西方现代历史一场影响颇为深远的艺术文化运动,在这个现代文化艺术运动过程中,法国作家缪尔热及其小说《波希米亚人:巴黎拉丁区文人生活场景》占据最重要的关节点。它同时确立波希米亚两大范式:波希米亚精神信仰范式和波希米亚文人生活范式。从它开始,波希米亚艺术家开始在欧洲人们意识中获得一个清晰而永久的位置。这是19世纪欧洲文人艺术家“新的王国”的开创。  相似文献   

2.
波希米亚不仅代表一种生活风格,更是一种深深植根于现代文明的独特文化现象和审美现象。波希米亚精神与现代主流社会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它反抗中产阶级价值观和平庸刻板的生活方式,尊崇艺术和审美,并凭借艺术和审美来实现自我生存的确立和对现代主流社会的审美反抗。  相似文献   

3.
当今的服装界 ,波希米亚风格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时尚元素 ,而服饰所体现的波希米亚精神更是有着历史的渊源和现实的影响。从以波希米亚的风格装扮到以波希米亚的方式生活、以波希米亚的精神思考和看待人生 ,波希米亚在人们眼中已不仅仅是地理上一个曾经存在过的国家 ,它更是一种艺术和一种文化。虽然这种文化不是主流 ,但它在与主流文化的交融中必定会生成新的景观  相似文献   

4.
波希米亚是西方19世纪以来一场影响颇为深远的艺术文化运动,在这一运动的美学转型过程中,波希米亚文人波德莱尔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由于他的理论提升和文学实践,波希米亚由一种自由放浪的艺术家生活,真正成为一种诗学现象,最终蕴酿出20世纪以"生活与艺术边界溶解"为核心的先锋艺术原则.波德莱尔抓取了波希米亚生活的诗学核心,真正给予波希米亚主义意义转型,为生活进驻艺术提供了美学辩护.波希米亚生活的诗学空间就此打开.  相似文献   

5.
波希米亚是19世纪以来发生的艺术家生活方式运动及其精神信仰。20世纪以来,纽约以其巨大的现代都市魅力,取代巴黎成为20世纪中期以后波希米亚的新活动中心。波希米亚生活及其美学精神,在以纽约格林尼治村为代表的波希米亚空间得到新的存留与发展。在二战后两种文化遗产——美国的和先锋派的结合中,格林尼治村艺术家把百年波希米亚"让艺术改造生活"的核心理念作整体推进,使之成为最早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6.
19世纪30年代是西欧浪漫主义发展的鼎盛时代,在文学史上是光辉灿烂的一页.然而法国发生的波希米亚青年查铁顿事件却提醒人们,浪漫主义在进入全盛的刹那,也开始潜有自身的危机,它彰显浪漫主义时代人们的现实困局和深层困惑.查铁顿向波希米亚称号的迁移,可能意味着"波希米亚"是困境中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置身泯灭个性的工场,人类被异化成冷漠的符号,其精神追求也被物欲横流的现实挤到了角落。作为"狂放和自由"的代名词,波希米亚服饰被从迷梦中苏醒、渴望重拾灵魂家园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抓住。  相似文献   

8.
波希米亚浪荡子是唯美主义精神和波希米亚生活杂交的特殊人群,他们活色生香地进行着“艺术生活化”的广泛生活实践。这种实践促使唯美主义运动渗透出日常生活审美气质。换言之,沿着波希米亚的生活道路,英国唯美主义的浪荡运动导致其“为艺术而艺术”观念自身的内部穿孔,与欧洲大陆的先锋派运动潮流表现出历史趋向的一致性,成为20世纪“艺术与生活实践领域重新融合为一体”的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海洋"作为一个承载着现代意识、世界想象和生命觉悟的特殊意象大量涌入中国文学,深刻改变了现代中国人的文化想象和世界认识,持续生发出一种新的生命气质和文化精神。在"五四"文学的海洋书写中,海洋成为现代理想灌注的新自然,成为凝结着世界图景崭新体验的异时空,其中洋溢着自我生命表达的"动"的精神。而对这现代文明转型中生发的海洋精神的深层读解,却长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空缺。  相似文献   

10.
酷评因20世纪末中国社会转型而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历史文化意义。酷评以特有的多元文化张力,创造了"奇观社会"中文学批评的震惊景观,在现代性特质、批评主体与批评美学方面值得深入探讨。酷评通过对精英批评的重构与改造显现出向商品美学靠拢与转化的新趋向,因而是一种以流行为导向的时尚批评;酷评家在思想与文化领域中的漫游个性,赋予酷评以特有的批判锋芒与生猛力度;酷评美学是波希米亚式的前卫美学、先锋美学,酷评正激进地重塑当代批评家的文化模式,重构当代批评的美学传统。从上述意义而言,我们应对酷评给予更多的阐释与关注。  相似文献   

11.
港台新儒学家徐复观先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疏释"工作,指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是人的具体的心性、生命,并从中挖掘出艺术的根源。作者将中国的艺术精神视为不待外物的"纯"精神,它突出表现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因为自然山水最能释放人的生命本性、精神的自由性,而这一点恰与老庄精神相合拍。老庄学中的"道"即是艺术精神的至高境界,庄学中面对现实人生的主体修养功夫,被视为艺术精神的主体,作者在这一发现背后试图寻求现代文化语境下的中国艺术的本真表达方式,以对抗长期以来唯西方艺术为艺术的价值尺度,更重要的是弥补现代科学技术下的人文精神与理想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田汉体风格"大体上是指"波希米亚式流浪、漂泊的罗曼司"。无论是剧本的构思特色、主体风格还是具体的创作手段,田汉后期剧作的巅峰之作《关汉卿》都典型地体现了田汉体戏剧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中国提炼了城市精神的200多个城市(不完全统计)中,竟然没有一个城市将"法治"写进其城市精神的表述语中去。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近现代意义上的法律与传统法律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以平等、自由、个人权利等法治要素为基本内涵。近现代法不可能产生于城池和城堡中,也不可能产生于农村,只可能产生于城市。商品的自由生产和平等交换,使生产者摆脱人身依附实现个人独立,使自由和平等不仅成为主观的道德需求,也成为客观的伦理关系。近现代法律起源地城市论决定了现代城市精神的基本内核是法治精神。培育和弘扬城市法治精神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法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整体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寄身于民族文化之中。一个民族的文化孕育了它的法和法的精神,法和法的精神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因此法的精神主要应当从其文化中去发现或寻找并获得理解。当代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之中,其文化尚未充分整合并定型,真正现代意义的民族文化也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15.
环境法的精神是指从包括目的、宗旨、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在内的环境法内容中抽象出的普遍性要素,即追求代内与代际平等(equality)与共同体利益(community).传统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具有历时性之传承关系并对现在仍然有影响的文化现象或因素.环境法精神之根源在于传统文化,即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观"与"道德观"包含着环境法精神.追寻传统文化中的环境法精神,启示我们在建设我国环境法制时应重视传统文化中的普遍性因素、坚守传统文化并协调好法律移植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公共精神是人类自古就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它涉及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的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生成,公共精神正逐渐成为分析现代文明和现代社会的理论资源和学术范式。文章提出公共精神是人类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公共精神是人类理性的公共运用、公共精神是人"类"意识的伦理表征等三个观点,以进一步理析公共精神的深层涵义。  相似文献   

17.
流浪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命体验.五四运动时期,文化的裂变带来了精神的无根感,流浪遂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学主题.集体的无意识情感和个体的漂泊经历造就了柔石的流浪情结,物质困窘和意义困惑的人物共同组成了现代小说的流浪者形象.柔石小说中的人物构成了"精神荒野旅行者"系列.这些在苦闷中徘徊却依然顽强寻路的精神浪子,共有着一种"逃离与眷恋"的心理模式,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1)背井离乡又重归故土;(2)追求爱情又拒绝婚姻.  相似文献   

18.
作为西方文化"东渐"产物的中国现代大学发扬的是异族的文化传统,消解的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国现代大学的西化过程实质上是对中国传统大学精神的解构过程,这是导致民族精神危机,民族文化本体失落的深层历史原因之一。因此要重建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必须彻底变革中国现代大学的西化性质。  相似文献   

19.
胡风问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乃至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文化现象,是现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历史悲剧。对胡风现象的历史反思仍徘徊不前。导致胡风悲剧命运的"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的现代文化性格和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包含世界观、人生态度、文学创作方法三个层次的意义,主要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左翼内部文化思想斗争的产物。在新文学的历史任务、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问题上,胡风文艺思想与左翼主导思想存在一系列分歧,自身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的主要缺点和错误,不是右倾而是左倾。从传统文化心理的自我束缚中解放出来,疗救"精神奴役的创伤",锻炼独立、健全和理想的人格,是胡风现象给后人的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是湖湘士人治学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五四时期湖湘文化继续得到传承,但在整个中国文化"凤凰涅槃"的新时代,湖湘文化也在传承中得到锻炼,获得新生,实现了与现代文化的对接。在这一历史文化蜕变的过程中,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精神特质赋予了这一蜕变以动力、以方式、以特色。从新闻报刊的运作来看,"傍着活事件讨论"是五四时期湖南报刊"经世致用"精神十分突出的表现,围绕着"赵五贞事件"和"湖南自治运动"所展开的讨论即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