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年来,地下"六合彩"在我国一些贫困农村肆虐,使人心涣散,社会风气不正,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干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受阻。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农村精神生活的贫乏,农民的愚昧无知和歪风邪气在农村落后地区的泛滥。必须对地下"六合彩"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教育广大农民,认识地下"六合彩"的危害性和欺骗性,要加强地方政府监管力度,依法严厉处罚地下"六合彩"庄家;大力发展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实现科学致富,科技兴农。  相似文献   

2.
农村“买码风”的成因、特征与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部分南方沿海农村地区的地下六合彩活动十分兴盛。并且这股“买码风”已经蔓延到了中部农村,而且相当严重。尽管地方政府已经明令禁止人们参与地下六合彩,也着实处分了一批,但仍然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如今,“买码风”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以及农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一、成因 1.诱惑大。一旦买中特码——也就是中奖数字,地下六合彩具有40倍的赔率。这一诱惑使人们尤其是农村的劳动农民很难抗拒。如此高的回报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外移的现实背景下,创造条件积极培育新型农民是农村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新型农民是顺应我国社会转型和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农民、知识农民和现代公民。新型农民的培育应注重四个方面的建设:营造留住农村人才的有利环境;加大政府在义务教育方面的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农民组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民文化素质低、农业基础条件差、交通、通讯条件落后、自然灾害严重等。要大力发展西部经济,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应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和产品;促进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促进中国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党一贯将农业问题、广大农民的生活问题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以及1993年初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都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认真分析,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的全面发展,千方百计地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是九十年代我国农业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关键在于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下面就此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6.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三峡库区人口众多,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因此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在库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造就一代新型农民;创建文明村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载体;提高民工素质,改善民工环境、保护民工权益和三峡移民精神是库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7.
在长期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实践中 ,笔者深深感到 ,虽然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总体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农民的婚育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 ,违法生育逐渐下降 ;但不可忽视的是农村违法生育处罚难的问题却日渐突出。这个问题不解决 ,不仅严重影响对我国农村人口过快增长的控制 ,影响我国计划生育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而且还将严重影响计划生育法规和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污染农村计划生育环境。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解决。笔者建议的是 :1 抓“本”治“根”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努力改善农民的生存、生产、生活和生育环…  相似文献   

8.
了解贵州省农村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现有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探索农村公共卫生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加强法制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事业,采取"引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形式,为贵州省培养与我省发展相适应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受农民欢迎的农村公共卫生人才,进而推动整个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为一定范围内的"农民集体",但由于目前我国立法上的缺陷,出现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的问题。因此需要按照法人治理模式,构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赋予"农民集体"的法人资格,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西北农村社区是一个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的共同体。在西北农村自然和社会禀赋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把农村社区服务与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如何将社区服务作为提升居民生存发展能力和促进当地农村社会持续发展的手段是西北农村社区服务必须面对的挑战。从发展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西北农村社区服务的现状、理念、政策与实务,认为西北农村社区服务应立足于"发展"定位,明确政府的主导责任,建立包括政府、民间组织、社区居民多元参与的上下和水平合作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1.
保障农民拥有广泛的政治参与是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农村社会组织政治参与具有独特的优势,正日益成为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织载体。农村社会组织政治参与功能的有效发挥有助于在农村培育"有容"的民主意识,有助于形成"有衡"的农村民主制度,有助于农民养成"有序"的民主行为。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组织的政治参与,政府必须解放思想,支持和引导农村社会组织合法的政治参与,农村社会组织必须加强自律,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及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米袋子"、"菜篮子"影响到城市的发展。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既有农村经济发展不足、不当和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的经济根源,也有政府环境管理行为不当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影响的政治根源,还有农民价值取向和农民环境意识淡薄等更为深刻的社会意识根源。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与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本质上是文化科技素质低下问题。根据非洲经验和我国西部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应该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4.
农民教育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中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农民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主体,农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和影响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当前,由于农村所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需要农民通过教育加以适应、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需要通过农民教育加以实现、农民持续的增收需要通过农民教育加以保证,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农民教育,以推进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转化农村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最为有效的途经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应立足于我国农村、农民的实际,多渠道多形式地提高农民素质,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补充、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互配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的多层次、多形式、综合化、整体化的农村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向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资源。宋明新儒学作为国民心理结构的重要奠基,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农民的思想和生活。借鉴和弘扬新儒学中的"克己复礼"、"格物致知"和"民胞物与"等思想观念,将对现代农村和农民的道德生活、科学理性以及社会关系建设,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综合素质问题。农村优质人力资源单向外流极其严重,且呈加速态势,农村人才枯竭,十年后谁来种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务农农民年龄老化严重,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道德问题和人文关怀问题。以农业收入、农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为主要载体的硬力...  相似文献   

18.
生产和消费范式是以"物"为视域分析现代性制度和日常生活的两种社会理论范式。集体经济时期,农村制度安排具有"去商品化"特征,农民日常生活层面"神圣化"和"去神圣化"并存。改革开放后制度变迁以"商品化"为方向,日常生活中农民则"双重分化"。现阶段包括农村公共物品"去商品化"等改变"物"的供给逻辑的制度实践,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贫困在我国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仍广泛存在,其中老年人口相对于青年人口而言更容易陷入贫困,这主要表现在农村老年人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贫困、精神贫困,在老龄化背景下还面临着严重的代际矛盾,更容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就需要政府在农村原有的“五保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扩大救助资金来源渠道;对老年贫困人口进行分层分类救助;加大对农村医疗救助的投入;将社会救助与子女养老挂钩;在农村实行教育救助,对预防老年贫困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农民走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功告成的根本标志。从江苏省欠发达地区涟水县五港镇的现实状况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着力解决几个现实问题更新农民旧的传统观念、用新的理念塑造“新型农民”;改进农民的物质生活环境,打造出“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积极创建农村新文化,进一步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消灭贫困现象、引领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