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朝末年,羁縻统治造成了部分契丹人在幽州地区的“独立”发展,“幽州契丹(人)”成为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的主要人力资源,并逐渐积聚成“山后八州”与“银鞍契丹直”这两大历史问题,分别表现出来。“山后八州”是指包括契丹人在内的游牧民族聚居区,如妫州的“西部奚”就是一支包含部分契丹人的部落联合体;“银鞍契丹直”则是以幽州契丹人组成的精锐军队。在长期割据的氛围中,同时赋予了幽州一定的历史特殊性,即体现出更多的游牧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2.
五代时期 ,中原封建王朝因分裂、内战而趋于式微 ;北方的契丹族则因统一而走向强大 ,先后征服了其周边众多的民族和部落 ,并频繁出兵南下攻掠。面对契丹的扩张和掳掠 ,中原五代政权分别采取过笼络、防御、反击、“和亲”、挑战以及主动出击等政策  相似文献   

3.
辽代契丹人的冠帽、鞋靴与佩饰考述张国庆一、契丹人的冠帽辽代契丹人不论男女,均有顶冠戴帽的习俗。契丹人的冠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金冠,为契丹贵族人士所用。细分之,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金文金冠”,是契丹最高贵的冠式,为皇帝所专用。《辽史·仪卫志》载:皇帝参...  相似文献   

4.
辽朝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契丹族建立的政权,统治时间长达二百余年.辽朝政权机构是以契丹贵族为核心,联合汉族封建统治阶层的代表人物,又吸收一定数量的奚、勃海等族的上层分子组成的统治政体.辽朝政权机构的多民族特点,说明其不仅是契丹史、辽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拟就其特点及渊源予以粗浅探讨,不妥之处,恳请匡正.  相似文献   

5.
五代时期,后晋政权的建立与灭亡,都与契丹南进有直接的关系。反之,契丹南进取得重大进展,以至于最后发生转折,也是由于后晋政权的立与废。后晋政权的建立与契丹南进获得幽云之地,都是双方积极努力而为之的结果;后晋灭亡及契丹自中原北撤虽然又都是外部因素导致的不得以的结果,其实质又都是有其内部原因的。契丹南进与北撤,五代政权渐弱与渐强,其转折点皆在于后晋的灭亡。  相似文献   

6.
这里,我们所谈的辽代寺院经济,是指从公元十世纪初至一一二五年间契丹族耶律王朝统治的中国北方地区,即今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地区的寺院经济情况。耶律王朝初号契丹,于公元九四七年改号辽。我们讨论的辽代的寺院经济包括契丹和辽两个时期。契丹族的佛教契丹族原无佛教信仰。唐末,阿保机统一诸部之前,契丹民族内部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对立和私有制,反映在上层建筑中有了“始立制度,置官属,刻木为契,穴地为牢(1)”的普遍  相似文献   

7.
东胡—鲜卑—契丹。这就是我国古代契丹族历史发展的简单线索。唐代末年,中原纷乱,藩镇割据,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也乘机统一各部,建立了与五代和北宋并存的时称契丹时称辽的王朝。契丹王朝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的历史,部曾有过重大的影响。以致在一些国家或民族的语言中把“契丹”当做“中国”的同义语。例如俄文中的“中国”一词就是由“契丹”音变而来。据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是寻访契丹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8.
辽代契丹人姓氏及其相关问题考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部族名称和姓氏经常与其所居之地的山水之名有密切联系 ,辽代契丹人的耶律姓应源于其祖居之地西剌木伦河。契丹耶律氏自称汉姓为刘 ,改“审密”为萧 ,仅从音韵学角度去探讨是远远不够的。从耶律氏封爵多以漆水为郡望、萧氏封爵多以兰陵为郡望及辽朝契丹人自称是黄帝后裔这一史实进行考察 ,改汉姓为“刘”、“萧”是辽朝绍周、汉继统思想的反映 ,证明《辽史·后妃传》序的记载是可信的。辽代后族述律氏本为契丹人 ,不是回鹘人 ;二审密就是指述律氏 ,而不是述律氏之外另有“二审密氏”  相似文献   

9.
辽代出现了契丹人汉化与汉人契丹化的民族文化融合现象。辽西地区和燕云地区由于历史传统和民族构成的差异,在民族文化融合上呈现出不同特点。辽代墓葬资料反映出辽西地区民族文化融合强烈,契丹人汉化是整体性的,是历史发展趋势;部分汉人高官墓呈现出强烈的契丹化倾向,甚至完全契丹化。燕云地区民族文化融合相对较弱,汉人平民墓地和高官墓在葬俗上没有契丹化,但在日常的服饰、出行方式上出现了契丹化。这与契丹为统治民族,契丹文化上升为国俗地位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
群牧是辽代经济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契丹族以鞍马为家,车帐为室,四时游牧,其日常生活,兵马军需,无不与畜牧业有关。因此,辽代的群牧制度是契丹族畜牧经济史和辽代官制史研究中较有意义的课题之一。本文拟从群牧制的源流入手,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畜牧业是契丹族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契丹族早期主要游牧在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土河(今内蒙古老哈河)为中心的草原地区。从目前可见到的古代文献中的有关记载分析,在契丹族早期社会经济结构中,尽管存在着农业因素,但畜牧业始终占据着主导位置。大量的考古发掘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契丹人的墓葬中,游牧器具的数量和种类都比较多,在一些契丹人墓葬中发现的壁画中,都对契丹人的游牧生活有具体的描绘。然而,  相似文献   

11.
契丹人的四时捺钵活动与其所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契丹四时捺钵制度产生的根源,捺钵地的选择及捺钵时的活动无不体现着其资源环境特征。捺钵习俗是契丹人对生存环境的顺应与调适,对契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被金、元、清等王朝承袭。  相似文献   

12.
北京的回族     
北京回族的来源和居民分布北京的回族,和北京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关系。原北京城垣的西南角,约当今天宣武区辖境的范围,是唐代幽州藩镇城的旧址。五代时,后晋的石敬瑭为换取契丹人的支持,把燕云十六州割给辽王朝,其中就包括幽州藩镇城在内。辽太宗会同元年(公元938年),辽把幽州镇城升为陪都,改称南京。因辽与回鹘的关系密切,说辽太袒述律后的先人是回鹘人;兴宗时契丹公主嫁给回鹤主。据此推断,回回可能于辽时进入北京。记载说,回鹘人留居辽地  相似文献   

13.
祭山,是契丹人的原始信仰,蕴涵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内容,十世纪契丹建国后,又使祭山披上了封建礼制的外衣,祭山仪成为契丹王朝吉礼的重要部分。契丹王室贵族除祭木叶山,还祭黑山,至于广大的契丹群众则是带着原始信仰的虔诚,祭山拜山。下面对契丹人祭黑山,作一综合的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14.
渤海在我国少数民族建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同契丹建立的辽,女真建立的金,以及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一样,都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族属关系,不仅反映了从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直到满族这一族系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同时也揭示了他们与汉、契丹、扶余、高句丽等族的相互关系。《旧唐书·渤海传》中记载的“别种”就是反映这一关系的一个侧面。 有人认为,在渤海族属问题上,我国各类文献记载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集中反映在《旧唐书》与《新唐书》对创建渤海政权的大氏是“高丽别种”还是“靺鞨人”上。而我认为,这种提法的本身与两唐书的记载就是一种矛盾。因为《旧唐书·渤海传》“别种”是指大祚荣本人;而《新唐书》是指大氏,两者对象不同,无法相比。事实上,《旧唐书》  相似文献   

15.
周晓文电影在某些方面是介乎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之间。就对人生、历史、人性等的思考而言 ,作些哲理化的分析和反思式的表现 ,这是第五代人的特点 ,但他的矛盾在于 ,他有第五代人的历史见识 ,又显示第五代以后的一些特点 ,他的电影是颇为矛盾的 ,突出表现在都市情缘、思想意识、青春文化困惑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不仅是迅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前提条件,也是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当前探讨农牧结合发展的规律,有两个重要理由:一是农业能否稳定的高速度发展,不仅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大发展提供较多的生活资料、原材料、劳动力和资金等有利条件,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逐步  相似文献   

17.
契丹民族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契丹小字是契丹人学习和参照汉字而制成的两种文字的一种。在探求解读的实践中如能找出一些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方法,来推动契丹文字的解读工作,是非常切要的。我们在从事解读契丹小字的过程中摸索出两个解读契丹小字的方法,今提出供参考,并盼指正。  相似文献   

18.
辽朝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对于辽朝历史的研究,因局限于汉字资料.以契丹人为主体所建立的辽朝历史仍然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远未解决.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契丹文的墓志不断被发现.目前国内外对契丹文的解读已经有了重大突破,学者们也期待着契丹文解读方面的进展能早日用来解决研究辽史的某些难题.  相似文献   

19.
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归明人是指投归北宋的辽国人,是宋辽共存时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接纳,无时不受宋辽关系所影响,随着宋辽关系的变化,北宋不断调整对契丹归明人的政策,具体表现为:"澶渊之盟"前积极吸纳契丹归明人;"澶渊之盟"后有限地接纳契丹归明人;到北宋末期对契丹归明人加以重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契丹部落组织的发展变化,对研究契丹早期历史有重要意义。一、契丹为古八部中一部论及契丹部落,必先研究古八部。以往学者都以古八部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日连、匹絜、黎、吐六于。而以契丹为包括八部之族称。个人却同意陈述先生意见认为最初契丹还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