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格萨尔王传》是一部藏族英雄史诗 ,在藏区影响十分广泛。然而 ,外界对其缺乏了解。因此 ,在进行必要的加工、再创作的基础上改编成评书 ,使其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传播和交流 ,不仅是必要的 ,同时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格萨尔》母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伟 《西藏研究》2005,(1):59-65
文章对史诗《格萨尔》的几个代表性文本所蕴含的母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和研究,并尝试性地归纳出几类母题--幻变母题、寄魂母题、英雄救美人母题等。通过对这些母题的深入剖析,从更深层意义上凸显了史诗的价值,也为史诗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史诗《格萨尔》说唱艺人的抢救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萨尔》说唱艺人是史诗的创造者、传承者、传播者, 他们用惊人的记忆和创造性的叙事才华铸就了堪称藏民族百科全书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抢救与保护, 就是对藏民族独特口头传统的保护, 也为保留我国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5.
李天道 《民族学刊》2011,2(6):78-84,104
古罗马杰出的修辞学家和哲学家朗吉弩斯认为,作为文学作品,崇高的意旨应是第一位的,隽永、伟大、不朽的文学作品产生于“崇高”的意旨与最佳的语言及文体形式的完美融合。应该说,我国西部藏民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就非常鲜明地表现出朗吉弩斯所标举的崇高审美域,其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戏剧冲突的设置及战争场面的描绘等都突显了崇高审美域所具有的“不可抵抗的征服力”,给予受者以“狂喜惊异”和“高兴、娱悦”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在蒙藏《格斯尔》和《格萨尔》两部英雄史诗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了多种意见。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社会、宗教、版本的角度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而说明蒙藏两部史诗之间的同源分(异)流的关系是文化借用、文化涵化和文化革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王军涛 《民族论坛》2013,(7X):79-84
文章对《格萨尔》史诗艺术改编的五个阶段进行了述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格萨尔》史诗艺术改编的思考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格萨尔》史诗艺术改编的五个阶段进行了述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格萨尔》史诗艺术改编的思考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9.
藏族《格萨尔》是一部反映古代藏族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产生、发展、形成的历程堪称是一部记载藏族古代社会发展的形象史书。纵向发展的历史可追溯至藏族原始社会解体、私有制制度萌芽时代的古代社会;横向传播极其广泛,在藏族地区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乃至在与藏族地区毗邻的国家及民族中广泛流传。文章通过对藏族与土族《格萨尔》中主人公——英雄格萨尔的诞生、求婚及称王母题的比较分析,试图探讨藏族《格萨尔》与土族《格萨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视角模式上,<格萨尔>史诗中的全知视角模式和内视角模式交替使用,内视角模式占主导地位;在<罗摩衍那>中,全知视角模式和内视角模式虽交替使用,但彼此交融,没有明显的诗节区分;在<摩诃婆罗多>中,史诗一方面表现出以具体形象呈现的全知视角模式特征,另一方面,其整个故事的进程又是由内视角模式来推动的.在韵律模式上,<格萨尔>史诗大都合辙押韵,听来朗朗上口,音调婉转;印度两大史诗则较多地强调了律的一面,而忽略了韵的一面.在言语结构模式上,<格萨尔>史诗的韵文部分较突出地表现出了程式化特征,而印度两大史诗的程式化特征则不十分明显.在<摩诃婆罗多>中,大量出现的敬语,反映了印度史诗言辞委婉的柔情特质.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藏族先民丰富的生态伦理传统,并以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体现出来。通过研究史诗所蕴涵的生态伦理传统,有助于提高现代人的生态意识,这对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西藏《格萨尔》抢救工作及其研究前瞻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千百年来 ,史诗《格萨尔》以其高度的人民性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在藏族民间广泛流传。直到今天 ,《格萨尔》说唱艺人仍以他们非凡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继续活跃在民间 ,为史诗增光添彩。据迄今搜集、抢救、整理的情况看 ,全国藏区《格萨尔》说唱艺人自报能够说唱的《格萨尔》篇目多达千余条 ,经过去同存异 ,具有独立存在价值和意义的篇目达 2 2 6部。无论是篇幅 ,还是诗行、字数 ,比世界上最古老、最著名、最长的五大史诗的总和还要多 ,称之为“世界史诗之最”毫不为过。  一、史诗《格萨尔》依然以活的形态在西藏流传史诗是一个民族宝贵的…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的史诗观明显带有辩证法思想,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不是全面彻底的否定,而是包含肯定因素在内的否定,否定的结果也不是消失为空无,而是有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出现。比如黑格尔否定了雏形史诗的不完备性,但也肯定了它们具有客观性和实事求是的史诗性质;否定了特殊史诗或浪漫史诗的主观性,但也肯定了它们的史诗领域。在藏族史诗《格萨尔》中也蕴含着这样的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15.
李连荣 《中国藏学》2005,(1):98-107
在西藏进行调查和翻阅相关资料时,作者发现随着西藏南北生产生活模式的明显差异,演唱形式的《格萨尔》史诗只流传和分布在北部牧区地带,而南部农区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则很少有史诗的演唱形式。本文通过分析史诗中"董"氏部落与敦煌藏文文献中记载的相关部落的传说历史,结合西藏民歌演唱传统与《格萨尔》史诗演唱传统的特点,认为北部游牧部落的民歌传统更接近史诗的演唱特点,而且这种接近看起来与史诗最早传承的部落文化有密切关系。因而《格萨尔》史诗在西藏的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了鲜明的地方文化差异,史诗的传承和传播形式受限于地区部落文化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格萨尔》史诗,不但在藏族群众中家喻户晓,而且流传范围也比较广。通过浅析《格萨尔》史诗及其在甘南地区的传播来解读史诗传播所依据的内在生命力;《格萨尔》史诗以佛教文化价值和苯教文化价值的优异面在民间融合后,形成具有普世价值思想的一种热爱和平、反对暴力,且积极向上、追求自由的民族精神。它不但是藏民族对于理想生活的美好憧憬,而且也是向往在一种由强力保障的公平社会下,可以自由的生活在以信仰慈悲为怀的佛教为终极目标的极乐世界,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佛教以慈悲为道德榜样,逆来顺受的消极思想。  相似文献   

17.
李楠 《中国藏学》2024,(1):125-133+216
《格萨尔》学术史是《格萨尔》研究学术积累与创新的知识系统,体现《格萨尔》研究的内在历史脉络和理论发展的基本型廓。文章提出,史料、诠释和意义是《格萨尔》学术史研究的“三重面影”。《格萨尔》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是史料,诠释是激活这些史料的方法论,而意义是研究的终极目的。《格萨尔》学术研究史料的丰富与驳杂,既是厚重的文献呈现,同时也遮蔽了一些重要资料的应有光芒,因此“作为方法的《格萨尔》学术研究史料”就显得尤为重要。诠释《格萨尔》学术史,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学术阐释的“当代姿态”。只有通过史料的重新勘探和对这些史料的进一步诠释,才能真正聚焦问题,从而凸显《格萨尔》学术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格萨尔王传》接受者的角度 ,探讨这部英雄史诗在藏民族中盛传不衰的原因 ,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藏族《格萨尔》流传到土族,叙事情节和结构均发生了很多变异.本论文从影响研究学的角度比较分析藏族《格萨尔》和土族《格萨尔》在结构上的不同,认为藏族《格萨尔》的叙事结构是圆型结构,土族《格萨尔》的叙事结构则是树型结构.藏族《格萨尔》属于串联复合情节结构的史诗,而土族《格萨尔》属于并列复合情节结构史诗.  相似文献   

20.
边多 《西藏研究》2002,(4):25-30
手中没有供品不开门。”诸如此类的各种唱词比比皆是 ,数不胜数。很显然 ,这与《格萨尔》中的任何一种唱词完全相同。对《格萨尔》说唱音乐而言 ,由于说唱音乐与山歌、牧歌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而它虽然没有直接吸收山歌、牧歌等音乐素材 ,但仍利用或吸收了该地区的其他传统民间音乐。如以昌都民歌《美酒献给好头人》为例 :  24 中板  下面是一首《达岭大战》中一个名叫阿滚的牧养人所唱的人物专用唱腔———《牧养随风悦耳曲》 :  24 中板  假如我们对以上两首歌曲的基本艺术风格、音阶旋法、调式调性和节奏形态等进行比较研究 ,从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