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中叶是中国传统社会由盛转衰的重要时期。此一时期中,"银贵钱贱"的社会危机加剧了这一时期转变过程的发生。对于"银贵钱贱"危机发生的原因,学界传统观点认为鸦片贸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如果将这个问题的考察范围扩大到世界经济史当中,我们或许会有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摘要]清末民初文学尤其是晚清通俗小说的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美国汉学界的研究成果的输入在国内产生了强烈反响,围绕晚清通俗小说的“现代性”,厘清本土研究与海外汉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而辨析转型时期在复杂的文化思潮背景下晚清通俗小说研究背后所隐匿的话语权力之争。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伴随着严重通货膨胀,并造成人民财富流失。通胀背后存在深层次的制度性缺陷,即货币发行权的不受制约。金银本位的废止,浮动汇率制的出现,使货币权力最终摆脱了外在规则的约束。面对通胀,为使人民的财产权得到宪法性保障,即便恢复金本位存在困难,制定严格的货币宪法规则,对货币发行权加以规制仍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服妖是人们对不同于传统服饰的奇装异服的统称,人们臆造附会这类服饰与灾异之间的关系,将服妖视为灾异发生的前兆。服妖观念融合了谶纬思想与灾异思想,在晚清社会动荡时期沉渣泛起。通过对晚清“服妖”现象的全面考察,可以揭示出了“服妖”背后丰富的文化和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货币和货币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银两与制钱并行的货币体系逐步动摇并解体,银本位的货币运行原则最终确立起来.晚清时期的货币和货币制度的变革是货币体系由传统向现代迈进的重要一步,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文章着重考察了晚清时期银元、铜元、纸币等新的货币种类的出现及其对银两和制钱的替代,货币制度的变革以及清末的货币流通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和晚清时期,“夷”的含义不同。“以夷制夷”思想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原因,在其实施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失败的根源在于晚清政治腐败、经济落后。  相似文献   

7.
晚清调和中西文化的“中体西用”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时期兴起的旨在提倡西学、融合中西的"中体西用"文化观是中国文化史上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第一次尝试.虽然它因自身的局限性和内在的矛盾,无法构成一种严整的新型的文化观念体系;但在洋务运动时期,它对于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开阔人们视野,引导人们追求新知,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到了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分析并比较了国际比较项目组(ICP)以1993年和2005年为基准年的2005年世界各国的货币购买力和汇率数据,得出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时期,其汇率将逐步趋向于货币的购买力;对于发达的经济体而言,其长期均衡汇率就是货币的购买力的结论。最后运用动态购买力平价理论分析得出升值将是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趋势。  相似文献   

9.
仗贱走天涯     
《人力资本》2008,(2):71-74
人贱人爱吗?周馨馨很年轻的时候就打下了基础,初二时她谈了三个男朋友。有一次,她在学校等老大,但是老大和老二同时出现了。她大声吆喝:咳,老大这是老二,老二这是老大,把老三叫上咱们去打麻将。那两个人纷纷对她说:服了你,真被你贱倒了。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文革"及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时期的反传统思潮是我国现代思想史上的独特景观.这三次反传统之间尽管有是非之分以及反传统与反传统主义之区别,但它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则是一致的.反传统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打击是沉重的,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历史和道德虚无主义思想的泛滥.在有中国特色的新道德教育体系的建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问题,实现对于反传统的真正超越.  相似文献   

11.
王婷 《山西老年》2012,(7):33-33
我们现在通常称纸币为钞票,其实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并不存在“钞票”这一称谓。在货币发展史上,纸币曾被称为交子、会子、关子、交钞、钱引、钞引、和宝钞等,“钞票”作为纸币的通称是晚清才流行起来的。  相似文献   

12.
不可兑现的纸币的信用基础是发行人透过货币契约对货币购买力所作的承诺,这一承诺是设定货币政策权力的目的性依据和约束性前提。从维护持币人权利的角度考量,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存在冲突的可能,货币政策权力有被金融机构俘获的风险,需要将货币政策权力置于宪法性约束机制之中,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实现货币政策独立,需要在宪法性层面有效配置货币政策权力,其主要方略是:保障持币人对货币决策的参与和监督权,控制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制定权,约束行政当局的宏观调控权,反制金融机构的货币软权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9世纪初至鸦片战争前洋铜价格的变化及洋铜在当时铸钱用铜 中所占比重大小的分析,认为嘉道时期不同身份的商人采办洋铜的价格虽然有升有降,但 总体是下降的,下降幅度并不大。同一时期洋铜自乾隆初期以降输入中国的数量 逐渐减少,到嘉道时期已占不到全国鼓铸用铜的十分之一。因此,洋铜价格的下降没有给铜 钱质量带来多大影响,洋铜价格的下降与鸦片战争前的银贵钱贱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 。  相似文献   

14.
中国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VAR模型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运用VAR模型计量方法对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认为: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稳定关系,货币供给量变动是引起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并且货币供给量变动对通货膨胀的有效影响时期为9个季度,其影响程度于滞后第5期达到峰值。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的通货膨胀仍然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政策仍具有最终影响价格水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学说是研究汇率形成基础的重要学说,至今仍在汇率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地位。但是,购买力平价学说混淆了货币对一般商品和贸易商品购买力的区别,忽视了国际资本流动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因而难以用于解释现实的汇率现象。要揭示汇率形成的基础,应该吸收购买力平价学说的合理思想,改进购买力平价学说的不足之处,建立更为完善的购买力平价学说。  相似文献   

16.
生息银两与乾隆时期的通货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清代财政经济状况,主要依据<清实录>等官方资料,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文献分析方法,讨论了乾隆时期生息银两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内在过程、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特点等问题.研究表明:乾隆时期投入市场的生息银两资金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远迈前代.其投资方向主要集中于货币金融与消费品流通领域,资金出路狭窄,在乾隆前期引发消费品需求激增;货币资金通量激增;白银通量增长大于制钱通量增长;在追逐"铸息"和"平抑钱价"的货币政策驱动下,酿成中后期"银贵钱贱"的通货膨胀局面.生息银两既促使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后者也对前者发生反作用:商人对"发商生息"库帑的态度会受到银钱比价变动影响,在通货膨胀严重时甚至拒贷帑银或拖欠库帑本息.乾隆时期通货膨胀虽严重,但制信誉较高钱依然,货币体系的完整性尚存.  相似文献   

17.
晚清绅商群体的社会构成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时期的绅商群体,并不能像不少论者所认定的那样,笼统看成是中国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考察了该群体的历史形成,并通过对清末绅商群体社会构成的类型分析,揭示了传统绅商、正在演变中的绅商与新兴都市资产阶级化的绅商之间区别及不均衡分布。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小说理论确实是存在着的。当时,对于小说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小说艺术性的重要性以及什么是小说的艺术性等一系列问题,革命派的看法同改良派相较,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而在有关小说政治方向问题上,这种差异不仅更为明显,而且正是这种差异,把革命派的小说理论同改良派的小说理论从政治上区别了开来。然而,长时期来,在晚清小说史研究中,对当时革命派关于小说政治方向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日趋严重的货币危机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他们提倡货币改革,希望以此来化解危机。宋育仁就是当时积极倡导货币改革的先进人物之一,随着时局的不断恶化,他的货币改革思想日益深化:一方面,他深刻揭露了中国币制之弊端,另一方面,他提出以“铸金币”为核心的一系列货币改革主张,期望以此来抵御西方列强金融侵略,实现富国强民的愿望。  相似文献   

20.
高校课程管理中,权利主体的类型与层级多样性决定了课程管理“权利”的层级差异性和双重性等特征。这要求不同层级的权利主体应该被赋予相应的课程管理“权力”。但现实是课程管理组织中的权力优势集团的价值取向决定着课程管理权力的分配,并直接导致了“个体化”课程管理权力的“泛化”和高校课程管理微观层面主体之权力“缺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