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邕,字太和,唐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为盛唐著名书法家兼文学家。生于公元675年(高宗上元二年),卒于公元747年(玄宗天宝六年)。官至北海太守,故自唐迄今人称“李北海”。云麾将军碑系他为盛唐著名山水画家李思训撰文并书写的神道碑。 李思训,字建,唐宗室,生于公元651年(高宗永徽元年),卒于公元716年(玄宗开元四年),有文才武功,曾历官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品秩正二品。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号“昭公”。思训擅长绘画,子昭道亦善画,与父齐名,时称“大李将军”、“小李将军”。思训山水之道继承隋展子虔,笔法工细,设色艳丽,为我国工笔山水北宗之祖(王维水墨山水为旁支,称南宗,当时地位低下),首创金碧青绿山水,有富贵气象,为后世所宗,成为画坛承先启后的巨匠。  相似文献   

2.
“吴中四才子”指明中叶生活在吴中地区的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时下文史界在提及此四人时大都将他们视为整体,有的甚至将他们视为文学社团。这一概念的形成,与《明史》的记载有很大关系。《明史·徐祯卿传》曰:“祯卿少时与祝允明、唐寅、文徵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今人在编年谱时大都将“吴中四才子”形成的时间定为“祯卿少时”,即弘治十年(14 97) ,徐祯卿十九岁时。但这并无事实依据。据现存资料,“吴中四才子”的名目在明中叶并未出现。虽然在弘治、正德年间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经常被并提,但未有称“吴中四才子”…  相似文献   

3.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是我国盛唐时期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不独会写诗,会绘画,而且精通音乐,擅长书法(尤工草隶)。王维是继东晋陶渊明之后非常成功的一位山水田园诗人。其实,他的题材不限于山水田园,有关其他方面的诗也写过不少,写得相当好。千多年来,他的诗歌流传甚广,影响很深,在我国诗史和整个文学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诗现存四百余首,各体都擅长,而以五言律绝的成就更高。殷璠对王维诗的评价是“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著壁成绘”。苏轼也同样赞赏:“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近人郑振铎也这样称  相似文献   

4.
王维的山水画虽被后人尊为一宗之祖,但他的画法,一般人知道得很不清楚。现在根据古文献,综述他的山水画的特点如下:(一)“破墨”的画法。历代名画记记王维“破墨山水,笔迹劲爽”。“破墨”即水墨之意,则“破墨”山水应有渲染。此即所谓“始用渲淡”(“渲淡”即渲染)。同书又说:“王右丞之重深”。汤垕画鉴说:“王右丞维工人物山水,笔意清润”。米芾画史:“世俗……多以江南人所画雪图命为王维,但见笔清秀者即命之”。“清秀”与“清润”相近。“重深”、“清润”的画风需要渲染。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题画诗的产生源头一直争论不休,对先唐题画诗之研究反而十分薄弱。题画诗的产生,在图文形式上,与图赞的兴起密切相关;在图文本质上,又与“诗意画”“文意画”的兴起密切相关。然而,真正意义上的题画“诗”则产生于东晋,以桃叶和支遁诗为起点。在题材内容上,由于团扇、屏风的流行以及咏物诗的发达,先唐题画诗亦以团扇画、屏风画为主要审美对象;在诗画关系上,诗画相应、诗画相生、诗画异质是先唐题画诗的基本书写形态;在表现主体上,先唐题画诗从“人物山水”到“山水人物”的发展嬗变,与这一历史时期的绘画嬗变轨迹表现出发展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国画大师张爱(字大千),又名季或称季爱,斋名大风堂。生于一八九九年,四川内江人,因嗜佛教有居士之称,为印光法师的弟子。他年轻时于沪拜名书画家曾龙髯、李梅庵为师,勤学苦练穷究画理。早年学山水多师于石涛诸家,人物则师于唐寅(伯虎)、陈老莲等。鸟虫花卉师于八大山人。他师古而不泥古,注重于“搜尽奇峰打草稿”足迹遍布三山五岳,一度与二兄善孖东渡日本学习工艺绘画,领略了朝鲜金刚山,日本富士山的风光。所以他的山水画融汇百家之法又偏重于写生,显的虎虎有生气,别具一格,三十岁时就在画坛独树一帜,有“南张(大千)北溥”(心畲)之称,三十七岁就任中央大学国画教授。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三年他的作品曾在欧洲展出,徐悲鸿评说:“大千代表山水作家,其清丽雅逸之笔,实  相似文献   

7.
汪滋(1838-?),字启滋,号浣香、灞桥、畴梅道人等,斋名“无声诗屋”,清代休宁人,清道光十八年生,卒年不详,从流传作品看,当在八十岁以后。工画山水。笔墨简健,大类同里“海阳四家”之一汪之瑞之风。又工诗书。每画必系以诗,才气横溢,性当与元代倪云林相伯仲。  相似文献   

8.
付骁 《天府新论》2019,(4):124-137
“如画”最早出现于东汉,东晋之后成为古人观赏自然山水后的肯定评价。“如画”观念延伸至文学批评始于宋代,“诗中有画”是其原初形态,而批评家直接用“如画”点评诗歌的现象则大量出现在清代并延续至民国。“如画”重点在像画中的山水,强调了中国诗歌具有空间感这一突出的特征。历来对“诗中有画”的解读大多有误,对西方“Picturesque”、“Ekphrasis”和“Pictorialism”的理解与翻译也成问题。以西方相关概念作为参照,本文得出结论:自然风景是诗歌和绘画这对“姊妹艺术”的“母亲”,诗歌如画的主要原因是诗人用语言描写风景并使其具有绘图似的逼真效果,诗人会不会作画和他创作的诗歌是否“如画”没有必然联系。有共同的再现对象、相同的内在结构和相等的想象效果,是诗与画能够建立隐喻关系的三个关联点。  相似文献   

9.
刘宋名士宗少文结宇衡山,在其老病时,还江陵(今属湖北),遂以作画为伴,并发了一番很有影响的议论:“噫!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宗氏说,他画山水,在于“卧游”、“唯当澄怀观道”,亦即他在《画山水序》中所说“含道暎物”、“澄怀味像”。“澄怀观道”,其中的“道”最令人思索,它是宗氏议论的中心,也是中国画论中基本命  相似文献   

10.
袁晓薇 《江淮论坛》2000,(1):107-110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前者是通过语言文字反映一定思想感情的时间艺术 ,后者是利用色彩、线条的造型来反映一定思想感情的空间艺术。二者各有所长和所短。“画难画之景 ,以诗凑成 ;吟难吟之诗 ,以画补足。” (南宁吴龙翰《野趣有声画·序》)不仅说明了诗画有结合的必要 ,也说明了它们有结合的可能。纵览中国诗画艺术发展史 ,啸傲林泉、纵情山水的意绪 ,萧寒淡泊、宁静旷远的境界 ,既是诗人们反复吟唱的主题 ,也是画家们乐于描绘的主题。诗涵咏着画意 ,画蕴藏着诗情。以致于有“诗画本一律”① ,“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 ,”“故凡可…  相似文献   

11.
反切是我国古代用两个字来拼合出另一字音的注音方法。唐以前称“反”,也写作“翻”,宋以后多称“切”。“反”、“切”是同义词,是拼合的意思。反切的原理和方法,前人均有说解。陈澧《切韵考》:“切语之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迭韵;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平上去入。”  相似文献   

12.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代“扬州八怪”三一。郑燮文艺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文学上,诗、词、散文都很擅长。传世近千首诗,清新流畅,洒脱通俗;近百首词,屈曲达心,沉着痛快;数十封家书,抒写自如,直达肺腑。书法上,他以“隶、楷、行三体相参。古秀独绝”(阮元:《淮海英灵集》)。自称“六分半书”。绘画上,他一生专画“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诗,诗中有画;他的画,画中有诗;他的字,一笔一画如竹竿兰叶。他作品的墨迹,诗、书、画三者融为有机的一体。  相似文献   

13.
明代诗人杨慎曾就山水与丹青的欣赏说过一句名言:“会心山水真如画,巧手丹青画似真”;这是一个有关艺术与自然虚实真假关系的美学原则。千百年来人们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究,给了我们许多启迪。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古老的美学原则,作些现代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中的“紤”,为一种丝织品,在H3卜辞中,“紤”有数量、大小、延伸之占,用于宗庙中;由此为探讨“紤”字提供了条件;结合文献材料,考其字为宗庙中所称的“斧”、“黼”、“康(依)”一物三名的一种丝织物品;此字对考察商代宗庙设置,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向之注家皆解“昼寝”为“白天睡觉”,如近人杨伯峻《论语译注》。我认为“昼寝”乃“画寝”之形讹。“画寝”即“涂画寝室”。“雕木画寝”之典古人习用。如《汉书·扬雄传》:“非木摩而不雕,墙涂而不画。”《周书·苏绰传》:“若刀笔之中而得浇伪,是则饰画朽木。”皆暗用“画寝雕木”之典。唐李匡乂《资暇集》:“梁武帝读为寝室之寝,昼作胡卦反,且云当为画字,言其绘画寝室也,故天子叹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宋周密《齐东野语》:“虽然,宰予昼寝,夫子有朽木粪土之语,尝见侯白所注论语,谓昼字当作画字,盖夫子恶其画寝之侈,是以有朽木粪墙之语……昌黎《语解》亦云昼寝当作画寝,字之误也。宰予四科十哲,安  相似文献   

16.
“廷杖”考     
“廷杖”,就是皇帝在殿廷、朝堂之上杖责臣下。“廷杖”究竟始于何时?明代朱国祯云:“廷杖始于唐玄宗时。”“又起于隋。文帝本纪称殿庭挞人,此其徵也。” (《涌幢小品》卷12廷杖条)《明史》在卷95《刑法志》中又云:“廷杖之刑,亦自(明)太祖(朱元璋)矣。”张善诚同志在他的《评忠君道德》(载《哲学研  相似文献   

17.
<正> 赵孟頫,元朝著名书画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后裔,浙江吴兴人。入元为官累至翰林学士承旨。工书法,是“颜柳欧赵”四大书法家之一。更擅画,所绘山水、人物、鸟兽、花卉竹石无不佳妙,在元代独树一帜。又善诗,所作通俗醇厚,自成一格。今天在趵突泉公园泺源堂上的对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就是孟頫的佳句。赵孟頫曾做过济南知府,颇有政绩。他主张与民休息,  相似文献   

18.
<正> “空白”在艺术创作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历来为艺术家所重视。书法艺术讲究空间布白之美,所谓“计白当黑,奇趣乃出”,从而产生“字外之奇”的艺术效果。绘画艺术崇尚“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于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戏曲艺术重“虚拟”(虚拟性的动作、道具和布景),追求“遗貌取神”的艺术效果。文学艺术推崇“无言之美”,尤其是诗歌,讲究“象外之象”“言外之意”。……所谓“空白”,是指艺  相似文献   

19.
<正> 以与高鹗合作补续《红楼梦》后四十回闻名于世的程伟元(小泉),同时也还是一位能诗善画(自然也擅书法治印)的名手。综计现知他的画,已重新见世归入公私家收藏的有:1、1801年即嘉庆六年辛酉夏五月摹董其昌“米家山法”山水扇面一帧。2、1802年即嘉庆七年壬戌为晋昌祝寿“指画”《十二尊象·罗汉册子》一件(实系从六条屏幅上剪贴、改装而成)。3、不知年月的松柏交缠“双寿”大中堂一  相似文献   

20.
一、“文献”词义的嬗变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假孔子之口曰 :“夏礼吾能言之 ,杞不足徵也 ;殷礼吾能言之 ,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 ,则吾能徵之矣。”吴小如先生认为 :“文”泛指各种文字记载 ;“献”之繁体字从偏旁讲为鬲属 ,鬲为鼎属 ,皆古器物名 ,多用以盛祭品。者 ,盛犬于中 ,以献祭祖先神祗 ,是会意兼形声字 (亦声 )。因疑“献” ,乃前代器物 (礼器、祭器 )的泛指 ,文献之初义正与考古学界之“文物”一词相近① 。吴先生此论甚是。盖器物作为“礼”的现象之呈现 ,体现了特定的礼义名数 ,是先哲观天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