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噶伦官职     
西藏地方始设噶伦一职,为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其时清廷派员送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入藏,遂封康济鼐等为噶隆(伦),协助达赖喇嘛等管理西藏地方事务。后因“阿尔布巴之乱”,公元1728年改由颇罗鼐个人掌权。其逝世后,传位于子珠尔墨特那木扎勒。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总理全藏事务的“多罗郡王”珠尔墨特那木扎勒发动叛乱被平息后,清廷废除郡王、贝子办理藏事之制,在西藏正式建立了噶  相似文献   

2.
清雍正五年(1727年)在西藏发生的阿尔布巴事件,酿成了历时一年之久的卫藏战争。当时,由清朝政府任命负责管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务的五名噶伦,全部卷入这场冲突。这次事件,以后藏贵族颇罗鼐战胜前藏贵族阿尔布巴而结束。本文试图依据现有资料,分析说明阿尔布巴事件的历史背景及清朝政府对这一事件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扎洛 《西藏研究》2004,(4):74-77
18世纪30年代,西藏地方政府首脑颇罗鼐三次遣使、发兵平息不丹内乱,并使不丹成为清朝的藩属,这是中国西藏与不丹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然而先前所见史料或失之简略,或颇多舛误。文章辑录了清宫档案有关此事之记载,其中对不丹向颇罗鼐求援、西藏地方政府发兵平息不丹内乱、清朝斥资安置不丹难民等方面有生动、详实的记载,不仅可补先前史料之不足,也表现出清廷对边疆事务之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作者自己整理翻译的西藏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探究乾隆皇帝和西藏郡王颇罗鼐父子之间的蒙古文往来文书,主要论证了清朝在探索治藏政治制度的过程中,如何与颇罗鼐家族互动的问题。文章认为,清朝与西藏地方世俗精英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建立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十八世纪的《卫藏战争》是西藏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著名的西藏首领颇罗鼐即是在这次战后被清廷封为贝子,总理全藏事务的。在他执政的二十年间,“遵奉谕旨”,“克尽忠诚”,加强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促进了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使西藏地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和繁荣。颇罗鼐之所以能够成为西藏历史上煊赫著名的藏王,是与这次战争有密切关系的。本文拟对这次战争进行初步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周智生  李铭 《民族研究》2022,(4):125-138+142
为了实现大一统格局下蒙藏地区的“长治久安”,在清廷的统一调度下,云南调兵筹饷直接参与了康雍时期“驱准保藏”、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和平定阿尔布巴反叛等三次军事行动。文中对于历次滇军入藏的组织过程及行军路线、后勤供应及其影响等史事进行了梳理和呈现。滇军入藏既是清廷在大一统政治格局中加强边疆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保证川滇统筹协同安藏的基本前提,由此拉开了川滇藏安防一体建设的序幕。滇军三次入藏支援平叛,不仅维护了边疆安定,而且对于加强滇藏交通建设,促进滇藏贸易发展,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对滇藏关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7.
颇罗鼐年谱     
公元18世纪,是西藏社会风云变幻莫测、战乱频仍的年代.这一时期,西藏出现了一位叱咤风云的杰出人物。他就是赫赫有名、屡建功勋的爱国民族英雄——颇罗鼐.颇罗鼐一生历经数次战争。其中主要有:反击准噶尔军侵扰西藏的斗争(1717年);协助配合清军围剿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防止其战火蔓延西藏的战斗(1723年);平息西藏地方上层噶伦间争夺权势的斗争(1727年)等等。他总是坚定不移地站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立场上,尊重清中央政府,禀承朝旨办事,故深得清廷的倚重和赏识,累官至台吉、扎萨克一等台吉、孜本、噶伦、固山贝子、贝勒、多罗贝勒、郡王等等。  相似文献   

8.
中旬地处滇、川、藏结合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地位优势突出.由于历史原因,直至雍正初年,中旬的属辖仍然不明,曾引起滇、川等多方争议.随着雍正朝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妥善解决西藏"阿尔布巴事件",清廷开始乘机酝酿、讨论和实施西藏与邻省行政界限问题.在此背景下,清朝政府最终确立了中旬的归属地位,体现了清政府治藏政策的巨大成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年羹尧在雍正朝初期治藏政策孕育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雍正六年(1728)之前的八年间,是清中央治藏政策逐步孕育、成形、确定的阶段。起初,清中央关于西藏地方的政策总是从它与西北边疆的准噶尔部的关系的全局来考虑,但是对于实行何种体制,似乎犹豫不决。雍正帝即位后,慎重处理准部、青海蒙古诸部、西藏地方这三方关联密切的问题,及至雍正六年,可以看到:固始汗的后嗣统治西藏的历史结束;西藏地方与四川、云南的界线明确划定;中央派驻拉萨的办事大臣制度已然建立;全藏由中央所信任的世俗贵族颇罗鼐开始统治。雍正一朝完成了康熙帝未竟之功,复给乾隆一朝的更完善的治藏方针奠定了基础。雍正帝的明智果断、知人善用固然在此起了决定作用,而川陕总督年羹尧所树立的功绩实不可没。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我国的西藏,号称“世界屋脊”。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息在这里。早在1300多年前,藏族所建的吐蕃政权就与唐朝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到700多年前的元朝,西藏正式纳入我国版图。到了清代,朝廷开始向西藏派设驻藏大臣,完善了西藏政体的结构与功能,西藏地方同祖国的统一发展到新的高度。《清史稿·卷八十·志五十五》中写到,“西藏,禹贡三危之地……康熙五十九年,官兵西讨,歼伪藏王,以西藏地赐达赖喇嘛,使蒙古!日臣颇罗鼐等五人分守之。”①这清楚地说明:达赖喇嘛在西藏地方的行政权力,其合法性来源于中央…  相似文献   

11.
康熙五十六年,卫拉特准噶尔部大策凌敦多布率军进入西藏,结束了和硕特汗庭在西藏的统治,建立起以达孜巴为第巴的西藏地方政府。以往的研究主要受著名藏族文学家策仁旺杰所著《颇罗鼐传》的影响,将达孜巴视为准噶尔人统治下的傀儡。但是《颇罗鼐传》关于达孜巴的记载并不十分可靠。相关汉文、满文、藏文及外文等不同来源的史料证明,达孜巴在藏地拥有很大的威望与权力,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准噶尔人任命的傀儡。而准噶尔人也正是由于对达孜巴信任有加,颇为倚重,才能在卫藏地区较为稳固地统治了近3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文章着重探讨瞻对工布朗结事件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区历史及汉藏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1865年,工布朗结被击败后,清廷将瞻对交由西藏地方政府管理,以补偿其对瞻用兵的损失,并试图利用格鲁派的影响力教化难以驯服的当地百姓。西藏地方政府通过派遣驻瞻藏官,得以将瞻对纳入其统治范围,进而以此为基础将势力延伸到康区北部,对康区地方层面权力关系以及后来清廷与西藏地方政府争夺康区统治权的斗争均产生了重大而深远之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晓非 《中国藏学》2023,(3):73-82+213
元代西北诸王海都前后三次自西域斡端(今新疆和田)南下进扰西藏地界,分别是止贡之变、元贞元年(1295)之乱、延祐六年(1319)之乱。藏文史料仅有“止贡之变”的记载,且一些史书将“止贡之变”与元贞元年海都属下亦怜真进扰西藏混淆为一。结合汉藏史料可知,元贞元年之乱与止贡之变是海都不同时间段的两次扰藏行为,并非同一次,止贡之变结束于1290年。前两次领兵进藏平叛诸王是西平王奥鲁赤及其子铁木儿不花,第三次为镇西武靖王搠思班。元朝出兵平息西域海都对西藏的进扰,并建立乌思藏纳里速古儿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蒙古军都元帅府,巩固了在西藏地方的统治,使西藏始终处于元朝中央政府统治之下。  相似文献   

14.
邓锐龄 《中国藏学》2007,1(4):33-50
本文依据《廓尔喀纪略》等原始史料,扼要地叙述清乾隆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廓尔喀第二次侵略西藏及清廷遣军入藏收复失地,深入廓境,接受求和的全过程,并清晰地交代作战期间清中央、清驻藏官员与西藏地方当局三方面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适为笔者《第一次廓藏战争(1788—1789)中的议和潜流》(载本刊2007年第1期)的续篇。  相似文献   

15.
十七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侵略魔爪开始伸向祖国西部边疆,他们利用卫拉特蒙古首领中少数反动分子的分裂野心,一再挑起破坏国家统一的武装叛乱。由于当时西藏地方政权与卫拉特蒙古诸部汗王的特殊关系,也不时被卷入这场统一与分裂的政治漩涡之中。颇罗鼐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成长和纵横于西藏政治舞台的。藏历第十一绕迥土蛇年(公元一六八九年,清康熙二十八年)八月初八,索朗多吉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清朝中晚期西藏地方政府对尼泊尔的一次跨境救援行动为切入点,通过西藏地方政府在1833年的尼泊尔地震中,主持维修受破坏的加德满都"加容卡肖佛塔",以及藏尼货币兑换关系的变化,重点论证和评析清廷在第二次藏尼战争后在西藏颁行的新货币政策,对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藏尼关系所造成的影响和这一时期西藏的白银货币体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梓杨 《中国藏学》2023,(2):141-154+219
清末民初,英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云南边疆危机不断加深。为解决日益严重的边疆危机,冲破英国对云南边疆的合围,云南军都督府在民国之初拉萨动乱爆发后,选择主动出兵参与西征以平息藏乱。对于云南来说,主动出击西征平乱,不仅能够维护国家主权,还可尽可能扭转以往云南省在中英西南边疆纠纷中的被动地位,在压制英帝国主义者侵略云南边疆野心的同时震慑西藏地方分裂势力。然而,这一主动解决边疆危机的积极尝试,终因滇川关系的不睦、中央政府的妥协及英国的施压而被迫中止。文章在详细梳理云南边疆危机和川滇“援藏西征”来龙去脉的基础上,认为地方中心主义思想盛行、中央政府势弱、国际形势不利等因素的相互交织,使清末民初中国的边疆问题日趋复杂,其中亦有不少经验教训值得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18.
有清一代,中央政权对广大藏区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清廷经过康雍乾三朝的不懈努力,通过驱逐准噶尔蒙古扰藏势力、平定西藏珠尔墨特那木札勒之乱和四川大小金川之乱、抗击廓尔喀侵藏等军事行动,以及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等政策措施,终于实现了对广大藏区直接而有效的治理,  相似文献   

19.
张荫棠筹藏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在政治上,张荫棠主张构建多民族国家,维护中国在西藏主权.张荫棠的经济民族主义突出表现在"商战"方面.尤其是在西藏地方茶叶市场与英属印度的争夺上;提出西藏地方经济自给论.张荫棠的文化民族主义表现为:加强藏汉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重视教育,主张改良西藏地方风俗.张荫棠的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应该给以"了解之同情",不能简单指责为大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20.
人所共知,军队是执行军事、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国家专政机器的主要成份,也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利益的主要工具。我们研究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就不能不研究原西藏地方政府的体制,不能不研究藏政府的主要成份之一——藏军。藏军是原西藏地方武装部队的简称。历史上这支军队在抗击廓尔喀、英帝国主义、锡克(森巴)和准噶尔等外族入侵,保卫祖国边疆、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曾建立过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