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是西方文艺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相继出现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艺思潮,是西方文艺史上的两座雄伟的纪念碑。 浪漫主义是作为古典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它的理论基石是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而现实主义则是作为对浪漫主义的一种反抗走上历史舞台的。它的哲学支柱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和泰纳艺术哲学。浪漫主义是资本主义上升、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时期的产物。现实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在欧洲得到巩固,并日见矛盾时期的结果,它们是不同历史条件下诞生出笼的文艺思潮。  相似文献   

2.
朱琳  李彩华 《兰州学刊》2009,(11):53-55
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大量成果,相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尚存在诸多盲点,我们应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置于20世纪中西文化相互激荡、马克思主义与各种思潮交锋与融合的广阔背景下,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20世纪上半叶三大社会思潮即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的关系。文章即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20世纪上半叶三大社会思潮的研究现状出发,分析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3.
一、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就是所谓的“浪漫主义”。19浪漫主义的产生,虽然可以溯源到世纪的卢梭时代,但是它形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拿破仑专政18的时期。在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中,反映了当时欧洲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和对社会生活的态度。因此,浪漫主义不仅是一个创作方法和作品风格的问题。欧洲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就是在复杂的社会大动荡的背景下产生的。当时,由于欧洲知识分子所处的社会地位,思想情绪以及对待革命、生活的态度不同,浪漫主义出现了两…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语用学的构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立足于20世纪分析哲学的历史发展,从哲学方法论演变的视角上,阐述了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的产生背景、具体内容和思想差异,揭示出维特根斯坦哲学观念发生根本变化的"语用学动因",指出发生在维特根斯坦哲学视野中的"语用学转向",为哲学提供了新的对话平台,形成了从语形和语义分析方法向语用分析方法转变的趋势,构筑了新的哲学发展生长点,对于理解和把握后分析哲学的发展路径,探究哲学方法论的演变和哲学思维的演进均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按照法国哲学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来划分,“法国近代哲学”是指从17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40年代之间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法国哲学这三百年的历史是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时代。这个时代由笛卡尔开始而到柏格森结束,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是法国哲学的转折点,它标志着理性主义时代的终结和非理性主义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6.
刘军 《文史哲》2007,2(6):70-80
财产观念是个人和社会价值观的核心,可由此探究不同文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特性。它涉及广泛,包括经济、法律、政治、社会、宗教、哲学、伦理等诸多学科领域,是跨学科历史研究的一个理想视角,但史学界对财产观念发展史重视得还很不够。西方历史中始终有不同的财产观念,这种观念的两极是财产的公有和私有,更多的情况下是权衡财产的社会意义和个人利益何者为先。其中私有财产价值高于社会利益的时期只是在18至19世纪。到了20世纪,随着国家对财产的调控,西方社会进入平稳发展时期,直到七八十年代福利社会危机引发对财产权的重新关注。这种关注决定了在21世纪,西方社会在个人财产与社会利益之间要继续寻找一种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精神生态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奉桥  李萌羽 《文史哲》2006,1(4):112-119
从精神生态视角关注20世纪中国文学,属于精神史研究的范畴。从隐喻的意义层面,肺结核、疯癫、阳痿分别构成了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精神生态的典型病相,通过这些典型病相研究,可以发现20世纪中国社会精神生态的某些特征和侧面:肺结核病在文学作品中的大量出现和写实性病相描写,赋予这种病症一种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思想的本质性内涵,隐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压抑、黑暗、寒冷的社会精神状态;疯癫是一种精神畸变和异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疯颠”,主要有两类:被现存文化秩序“命名”的疯癫和自我“命名”的疯癫即“佯狂”。疯癫作为一种精神畸变,隐喻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封建文化的非人道本质和20世纪中国启蒙思想的悲剧性历史境遇;性与政治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呈现为复杂的逆向关系,大量“阳痿”形象的出现,在20世纪下半叶极“左”时期专制主义文化中,成为特定历史语境中“乌托邦”政治的同构语。肺结核、疯癫、阳痿,作为“身体政治”,共同建构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价值走向,以及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生态的某种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8.
一 为了回答现实生活的挑战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人类从16世纪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开始的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响往引上了新的科学轨道,用哲学的、历史的方法,追溯资本主义的过去,剖析它的现在,探索社会发展的未来,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社会变革理论体系。它的产生迅猛地推动了社会思潮的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它直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理论作为一种改革理论,是历史上最伟大、最完整的改革理论,而田这一理论指导的中国社会主义20年的改革实践,也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实践。一般讲来,一种深刻变革的成功,有赖于全新的历史条件;一种伟大的理论与社会实践,必有坚实的哲学精神。那么,邓小平领导的中国这场改革,其赖以成功的哲学精神是什么?这就必须到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中去找。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一领域中,哲学观念。哲学精神乃是最根本的,它是一切其M观念、思想、主张、理论、实践活动的根据。没有深刻的哲学思想观念,也就不可能有其他深刻的思想和理论…  相似文献   

10.
法律历史分析理论主要探究法律的起源和历史沿革,以及法律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背景,揭示当前法律的制约因素及路径依赖,乃至为当下的法律提供权威的规则渊源。它的兴起与18世纪自然法观念及体系论思想的衰落、弘扬历史和人的个性的浪漫主义思潮的繁荣以及民族国家的出现密切相关。从学科建制看,在欧陆国家,法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意义上的“科学”,始于19世纪的德国。德国当时的法学几乎是以萨维尼的历史法学为中心建构的。萨维尼同时提出了“体系”和“历史”两种方法,而“体系”又以“历史”为基础。这对德国法学…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上半期,西方现代文化伴随着炮火大规模涌入中华国门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逐步出现了裂痕,作为精神文化深层结构的国民性问题也逐步进入人们研究反省的视野,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终于形成一股颇有影响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趋于高涨。改达国民性理论思索的逻辑进程作为中国近代编年史的开启标志,1840年无疑是一个扣人心弦的岁月。之后,丧权辱国之事接瓜而至。时代的变迁和国运的转折,迫使中国人从各自不同的认识层面上进行反思。从此,关于中国民族特性的认识,包括对中国人现实命运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和现代学术转型的关键时期,唯物史观对于这种转型影响巨大。在唯物史观的影响下,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象和主体、重心和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学术视野、新的学术研究范式、新的学术气象和风格开始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得以开启,唯物史观学理的科学性、变革社会的革命性、实践运用的创新性进一步彰显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崭新局面开始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开始构建。陈独秀、李大钊、艾思奇、毛泽东、瞿秋白等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回顾反思这一进程,既有巨大成就,催生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学术大师,产生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有不少教训。展望未来,解放思想,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反对偏执一途的学风,客观辩证实践看待、分析、研究和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合理走向。  相似文献   

13.
殷杰 《阴山学刊》2004,17(5):5-10
从20世纪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历史发展上看,哲学方法论演变总结了语用思维在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哲学传统以及维特根斯坦和哈贝马斯哲学中的表现形式和基本观念,并从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合流的角度揭示了语用思维的意义;揭示了语用学转向给哲学研究带来的新的思维和观念,指出"语用学转向"为哲学提供了新的对话平台,使科学逻辑不可逆转地为科学语用学所取代,形成了新的哲学发展生长点。这对于理解和把握哲学的发展路径,探究哲学方法论的演变和哲学思维的演进均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万历剧坛三家论──徐渭、汤显祖、沈璟廖奔16世纪中叶,一股强劲的社会思潮涌起,它要求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呼唤新的精神价值和社会性格的诞生。这种叛离传统轨迹的观念道动,在一代剧作家的思维模式、人格模式、生活模式中得到多角度的折射,于是,有率先...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浪漫主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并未真正从小说创作中退隐。反抗、激情、自然和民间等多个浪漫主义最基本的要素依然是许多小说的重要特征,并得到了丰富复杂的表现。与传统浪漫主义的辉煌相比较,当前的浪漫主义显得黯淡和薄弱,并有不少变异,但它的文化意义和美学意义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6.
文化哲学与人的主体自觉邹广文21世纪离我们越来越近,在这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历史时刻,将预示着人类文化观念的大整合。人类将面临新的选择和挑战。我认为走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应该着重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树立全球视野。这里笔者强调哲学研究的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社会急速转型的民国时期,民众精神思想极度贫乏,因而封建鬼神的唯心主义思潮进入大众视野。刘文典用文章对封建的鬼神观进行严厉批判,同时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哲学理念。他深信观念的改变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都具有重要作用,主张从西学的角度来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8.
唐珂 《江汉论坛》2013,(7):59-63
"Umwelt"这个词源自德语,根据2009年版《牛津英语大词典》的定义,是指"对栖居于其中的有机体产生影响的外在世界或现实"。本文从生物学家魏克斯库尔对Umwelt一词的哲学性引介入手,分析该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作为生物符号学和现象学、诠释学的重要概念术语的复杂流变,探讨20世纪上半叶的哲学家如何在不同理论路径之间游走琢磨,检视作为思想、言说与生活方式的哲学延展出多维面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在世纪末,当我们回望18 世纪浪漫主义的演进和发展之时,我们注意到了卢梭以其反文明的第一声呐喊,为浪漫主义的勃兴埋下了伏笔,谢林为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更令人关注的是浪漫主义思潮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以无法被当时人们真正理解的表达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前景,洞见了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内在分岐,预言了两者分道扬镳的最终结果。透过浪漫背后的现实,那是一种深切的忧患意识与深刻的洞察力的表征,是一曲人文精神即将失落的哀歌,是对科学理性一统天下的警示。这里,蕴含了诸多智慧的闪光:首先,在浪漫主义那里,我们看到了变革年代所产生的先天叛逆性;其次,虽然浪漫主义在寻找人的真正解放时或是通过艺术,或是通过教化,或是返归自然,甚至皈依宗教而走上了一条乌托邦式的道路,但对资本主义社会丑陋现象的揭示使他们对工业文明下人的社会境遇有着深刻洞见。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浪漫主义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它蕴含的内在精神的延伸却不会因它本身苦难的结局而停止  相似文献   

20.
分析哲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思潮,它几乎占据了当代西方哲学(特别是英美哲学)整整一个世纪。这种哲学宣称可以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解决传统的哲学问题,并倡导通过分析手段研究一切哲学问题。 20世纪上半叶,分析哲学在西方出现的时间还不长,就被引入中国。1920年罗素访华,开始了分析哲学在中国的引入。1927年,张申府翻译了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题为《名理论》,这是原著的英德对照版出版后第一次被译为其他文字出版。到了40年代,洪谦对维也纳学派的介绍和分析、金岳霖对罗素哲学的批判和对逻辑分析技术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