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贾可卿 《北方论丛》2015,(5):125-130
平等是衡量公平、公正和正义的基本尺度。右翼自由主义的平等观止步于形式上的权利平等,左翼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则进一步主张实质性的资源平等与能力平等。权利平等致力于消除社会特权背景对于平等实现的障碍,资源平等致力于消除外界物质条件对于平等实现的障碍,能力平等致力于消除人的主观能力条件对于平等实现的障碍。权利平等、资源平等与能力平等的要求均源于社会共有的逻辑。法定权利、物质资源、能力禀赋在根本上属于人类社会的集体资产。利用权力、资源与能力创造财富的人可以获得收益的较大部分,其他人则因为对权利、资源与能力的共同所有权而分享部分收益。对个人使用权、收益权的肯定支持了按贡献分配的市场效率原则,对个人终极所有权的否定则为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提供了正当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平等作为人与人关系的本性,在自我否定的社会中实现;只有形成自我否定的社会,平等才能得以存续,这是对共产主义的辩证解析。阶级社会里的阶级斗争就是人类平等本性的自我异化,是阶级社会阶级强制而导致"中心"与"边缘"的社会分裂。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资本异化和社会分裂,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物质武器",消解任何外在否定,使劳动从实现资本本性的手段或工具中解放出来,回归人的创造本性,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只有共产主义才是平等社会自我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资本主义社会的“形式上的平等、实质上的不平等”意味着人们在权利上的平等、在后果上的不平等,在政治上的平等、在经济上的不平等.马克思和罗尔斯都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学说.马克思认为形式上的平等具有虚伪性,而强调实现实质上的平等,即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为此,他提出了以改变生产方式来改变分配方式的社会革命的道路.罗尔斯提出,首先保障形式上的平等即所有个人在基本自由和权利上的平等,然后在社会经济领域内采取照顾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政策,因而主张通过收入再分配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改良主义道路.在理论实质上,马克思注重社会集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与罗尔斯注重个人自由权利的价值取向可以互补.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6,(6):33-37
平等是政治哲学中的核心议题,尽管马克思没有系统地论述平等问题,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批判和对人的生存境遇的终极关怀使得历史唯物主义包含了规范的价值维度。具体而言,本文基于商品交换的经济维度、社会变革的政治维度、社会发展的历史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进行具体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克服了近代西方哲学将事实与规范相对立的二元解释框架,反对将平等价值视为超现实的、抽象的形而上学原则,而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路径中给予平等价值恰当的位置。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是历史与规范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论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平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等关系不仅存在于个人之间 ,而且也存在于个人与政府之间。个人与政府的平等指由宪法和行政法确立的 ,在直接的相互交往中两者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个人与政府的平等在当代社会主要表现为 ,两者之间利用与贡献 ,权利与责任的一致。个人与政府之间平等的实现 ,既能克服市场的缺陷 ,又能克服政府的缺陷 ;既有助于平等的实现 ,又能促进效率的提高。因而它是平等和效率统一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视界中的自由与平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思想文化发展脉络中,自由与平等历来被人们所关注。近代西方思想家认为,人们只要得到自由,就获得了同样平等的权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无疑是重视自由的,但在自由与平等的关系问题上,他们完全不同于一切旧自由平等观论者,认为自由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自由,如果没有物质条件的平等,自由权利就是一纸空文。同时,他们也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消灭了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但也并不是“自由”、“平等”的天然王国。  相似文献   

7.
研究马克思的人性尊严理论,对全面理解、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有一定意义。马克思认为,人性在本质上是自由自觉的、和谐的、道德的,是社会关系的最高价值尺度。人性尊严以一切人的经济、社会地位的平等为基础,以人类自由自觉尊严本性的回归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当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还必须辩证看待人性尊严的私人特性和寻求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结果平等与机会平等的均衡配置,实现个人自由与类的整合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8.
社会不平等的原因不在社会化过程本身,而在于前人类状态既已存在的不平等被放大——前人类状态下不存在共同的价值和意义体系。前人类状态实为虚构,因为人离开了社会规范的强制就不成其为人,就活不下去。人是社会主体,无法生存于社会关系之外。要想准确描绘人类的不平等,就得以这种人类观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可以把人类社会分为两类:以一套尊卑观念维护不平等的他主社会;形成了关于权利与条件平等的抽象思想的自主社会。自主就是承认需要随时修订作为社会契约一部分的有关条件平等的规范,以纠正福利社会中仍旧存在的不平等。由此看来,不平等调动了社会的创造力,因为个人需要不断创造新制度以减少不平等及其所造成的不公正,避免否定人类本色即创造力的乌托邦式平等。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存在一个关于“平等悖论”的观点,认为权利、机会平等与事实平等相悖。“平等”悖论的成因在于混淆了两个不同的“平等”概念。“平等”概念具有规范性和描述性两种含义,一种是应然的平等,一种是实然的平等。“权利与机会平等”与“事实平等”中的“平等”使用的虽然是同一个语词,却是两个不同的“平等”概念。  相似文献   

10.
论机会平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机会平等的涵义至少应包括生存与发展机会起点的平等、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平等、承认并尊重社会成员在发展潜力方面的“自然”差异及由此所带来的机会拥有方面的某些“不平等”。机会平等可分为“共享的机会平等”、“有差别的机会平等”和“形式上的机会平等”、“实际的机会平等”等类型。影响机会平等的主要因素有个人的天赋、家庭、教育、职业等等。政府在创造机会平等中应承担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1.
与平等不同,公平不是一把单一的尺度,而是对各种平等尺度的权衡。公平所要平衡的最为核心的关系,是权利平等与特殊保护之间的关系。这两种对立要求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中以各种不同方式表现出来。中国公共政策的公平理念,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嬗变过程。把握二者关系的公平之度,要遵循边际贡献原则、针对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和合作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当代分析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柯亨,以平等概念为核心、以规范性论证为方法,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了一种颇具深度和启发的重构与反思,尤其以对诺齐克自由意志主义政治哲学中自我所有概念的深入剖析为起点,对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和共产主义思想可能的逻辑困境进行了新的理解和叙述,力图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规范道德基础和价值源泉。  相似文献   

13.
社会所提供的发展才德、做出贡献、竞争职务和地位以及权力和财富等非基本权利的机会,是全社会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是全社会每个人的人权,应该人人完全平等.反之,家庭、天赋、运气等非社会所提供的机会,则是幸运者的个人权利,无论如何不平等,他人都无权干涉;但幸运者利用较多机会所创获的较多权利,却因较多地利用了共同资源"社会合作"而应补偿给机会较少者以相应权利.  相似文献   

14.
平等的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水法 《文史哲》2006,(4):127-134
平等不同于等同、平均,嫉妒也不是导致平等观念及主张的源泉。平等概念作为一种衡量标准,一种尺度,无法作为一种一般的要求而独立并且普遍有效。我们既无法提出关于人的完全的自然等同的普遍要求,也无法提出个人之间在社会嘉益分配上完全平均的普遍要求。平等始终就是针对某种东西的要求的比较与衡量的尺度,而并非绝对的独立自存的标准,也不是独立自存的价值。平等作为一种价值和主张是依赖于构成正义社会基本结构的独立因素———自由或权利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权利平等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萍 《江淮论坛》2008,1(1):21-25
权利作为人的主体性价值的肯定与阐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实质性要素.权利平等则是全体社会成员进入国家社会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基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视域里,权利平尊不仅是人格尊严和基本人权的平等,而且是权利资源的分配平等,即机会的平等.通过对弱势群体利益补偿以在最起码的限度上提供新一轮竞争机会均等的逻辑起点即起点上的平等.才能在更公正的意义上实现社会的整体平等.  相似文献   

16.
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想,“个人自主活动”是一个以集体主义、权利平等和创造性为指向的三维结构。在这个三维结构中,集体主义、权利平等和创造性互为价值,互相促动,共同对“个人自主活动”做出价值界定。在社会主义杜会中,个人的价值活动只要同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相契合,都可以在这个三维结构中找到自己的应有位置。  相似文献   

17.
不平等是一个正义问题,违反正义原则的不平等会引发社会结构的紧张冲突,因此社会系统需要正义原则来调节、以保证社会合作持续稳定。国企工人在弱势阶层位置上经历了2种不平等。一是经济不平等,即工人的实际收入不能充分反映他们创造的价值,工资、奖金的不平等分配没有利于工人;二是政治不平等,不是每个工人都享有平等参与企业治理的机会,民主选举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公正,权利不平等分配对普通工人产生了不利影响。国企工人的经历表明,基本社会制度对收入与权利的分配在个人之间作出了区分,基本社会规范没有使各种对权益的冲突要求之间形成恰当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平等既是民法奉行的基本原则,也是民法调整社会关系的最终追求.平等主体说多年来一直统率着我国民法调整对象的研究,甚至整个民法学的研究.我国<民法通则>选用平等主体说不仅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而且具有维护民法存在的特殊价值,然而平等主体说的逻辑弊病已在司法实践中逐步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辑刊》2007,(2):30-32
罗尔斯从民主的平等出发,支持国家对社会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而诺齐克则从权利理论出发反对经济领域的再分配,对民主的平等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二者的争论揭示了平等和权利的内在张力,使得社会分配如何兼顾平等和权利的问题突显出来。对中国当前的分配体制改革来说,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权利。马克思主义指出,人民创造国家制度;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和基础。近现代政治理论科学的诠释了国家权力是来自于人民权利的授予这一真理。人民权利和权利平等是现代社会大厦的两大基石。理所当然,人民权利和权利平等也应当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人民权利与权利平等,既是民主和法治的本质核心和根本内容,也是公平正义的本质核心和根本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