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艺·文艺批评·文艺批评学李敬敏(一)文艺是什么?或者艺术是什么?这在许多关于文艺的教科书中是早有定论的。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带来的艺术品种和门类的不断衍生,同时随着人们诸多观念的更新和变化,过去对于艺术的那些理应不容争辩的界定,现在被怀疑了。大...  相似文献   

2.
文艺鉴赏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实践活动 ,是有规律可寻的。学者们主要立足于作者、作品、读者以及三者的互动关系来探讨文艺鉴赏的一般方法 ;而涉及到作品时 ,又从各门类艺术的本体论和创作论等方面阐述了文艺鉴赏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艺结构思想具有体系性,有别于西方传统结构观念及现当代结构主义文艺思想,是一种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诗性智慧体系。其体系性具体落实在审美心理时空结构、文艺价值判断、作品本体认知、文艺范畴的构架方式、审美体验心理结构的形成、文艺结构的生成模式,以及艺术各门类之间的同构模式等层面。中国艺术结构诗性智慧的展开与实现同中国"和合"文化及其独特的时空结构观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艺鉴赏作为人类的一种情神实践活动,是有规律可寻的,学者们主要立足于作乾,作品,读者以及三班的互动关系来探讨文艺鉴赏的一般方法,而涉及到作品时,又从各门类艺术的体体论和创作论等方面阐述了文艺鉴赏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中外艺术的多元分类法,对其进行科学、系统地对照比较,并结合中外艺术发展的现状和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见解,即艺术四大门类分类法是当今较为科学、较易接受、较能应用的艺术分类法.并在四大门类划分的基础上,对各门类中的艺术科目进行了重新整合和构建.  相似文献   

6.
政治理念艺术化、艺术行为大众化、艺术话语民间化是苏区-延安文艺形态的基本特征.苏区-延安文艺形态建构的主要规律是:践行民族利益与政治目标的结合,增强了文艺形态的感召力;实施文艺大众化策略,突显了文艺形态的社会价值;达成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契合,彰显了文艺形态的生命力.在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苏区-延安文艺形态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建设具有以下启示意义:民间性与大众化的有机结合,可有效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政治性与艺术性相互结合,能够有效地促进文艺的健康发展,进而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展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助于树立民族尊严、确立民族性地位.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七九祝辞"标志着党和政府在文艺方针政策方面的重大转折与调整.文艺从狭隘的"从属论"和"工具论"中解放出来,解放了文艺生产力.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脱离人民、脱离群众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强调文艺审美是对的,但审美只是区别了文艺与非文艺的界限,文艺特别是文学本质上是思想的艺术.独特的审美化的思想是伟大艺术所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8.
艺术空白是一种奇妙的创作技巧,它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艺术门类之中,象书法艺术的“飞白”;绘画中的“计白当黑”;电影中的空镜头,文学创作中的“文外之重旨”、“象外之家”等等。各种艺术门类之枝异,其根同,其间的情理是相通的,因此探讨总结“艺术空白”这种奇妙的技巧,对于文学创作及文学鉴赏是大有裨益的。一、“艺术空白”探源“艺术空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老子《道德经》中的八个字,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老子看来,无声是最完美的声音,无形是最完美的形象。老子的话并非指文艺而言。他讲的“大象”就是“道”,道是无…  相似文献   

9.
试论悲剧性与喜剧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审美类型的悲剧性与喜剧性,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和领域,除戏剧艺术外,还表现在美术、音乐、电影、诗歌、小说等多种文艺样式和体裁之中。悲剧美是一种崇高之美,悲剧感能震撼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坚定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喜剧的美学特征是"寓庄于谐",以诙谐可笑的艺术形式来体现深刻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10.
11月2日~3日,在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黎晶和组联部主任王瑞璞的带领下“,首都文艺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边村行·平谷活动”的艺术家们来到了平谷区大华山镇挂甲峪村。与以往举行的“首都艺术家边村行”活动不同的是,参加此次活动的艺术家涉及的艺术门类最多,他们不仅将文艺带进农村,还将文艺的种子撒到农村,为当地的农民传授各种艺术,吸引了来自平谷各地的农民和文艺骨干,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指导之余,艺术家们住进了绿树掩映的生态木屋,吃上了香喷喷的农家饭菜,采摘品尝了有机无公害的新鲜水果,并与当地村干部和农民进行了深入交流,深切体会到挂甲峪村的新风貌新风尚。  相似文献   

11.
文化视野中的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俗文艺的兴起及其引发的文艺雅俗之辨 ,是近二十年中国文坛的一个特异景观。雅俗文艺概念的易移 ,受到时代、地域、民族、个体审美心理等不同文化变动因素的影响 ;文艺的雅俗之分是个永恒的矛盾 ,是大众文化时代的一个艺术难题。在此基础上 ,对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的艺术特征与基本功能分别进行了考察与厘定 ,指出雅俗共赏作为文艺消费的理想状态之一所应具有的一些基本要求以及达到雅俗共赏的有效艺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雅俗观念是中国文艺的重要观念.在中国文艺发展过程中,这一观念始终起着重要作用.直至今天,它仍然对文艺创作和批评产生着影响.在当代艺术实践和批评中,还时常围绕着高雅艺术(或称严肃艺术)和通俗艺术的一系列问题产生争论.比起西方艺术批评,雅俗观念在中国文艺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可以说这是中国文艺的民族特色之一.对此问题的深入探讨,其意义将不仅仅局限在对文艺批评历史的回顾总结方面,而且将有助于对当前和今后文艺发展状况及趋势的更好把握.  相似文献   

13.
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艺术,以其多方面的辉煌成就,形成中华艺术发展史上第一个古典高峰,为后来艺术的发展确立了基调,奠定了基础.其中,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舞"艺术和青铜器艺术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诗经><楚辞>作为三代语言艺术最重要的收获,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不朽经典和范本.建筑、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虽然尚未迎来它们各自的最为辉煌的时代,但它们在三代所取得的成就仍十分重要,为其以后走向成熟与高度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石.三代除了上述一些主要艺术门类之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工艺艺术门类,这些工艺门类,大多在原始社会已经存在,在三代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在艺术思想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的艺术思想是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上最为灿烂的篇章之一.由孔子开创、由孟子、荀子从不同方面予以充实、发展的儒家艺术思想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艺术思想,成为中国古代艺术思想的两个根本支柱.  相似文献   

14.
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是我国文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重大理论问题。从三十年代对“为艺术而艺术”论的批判,四十年代”文艺从属于政治”这个口号的提出,一直到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文艺界一直认为:“为艺术而艺术”是资产阶级的文艺观点;“文艺从属于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其实这两个口号都是形而上学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因为这两个口号不仅在理论上违背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学说,而且长期的实践证明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  相似文献   

15.
<中国美术大辞典>的整体定位、定价、制作、容量、版式以及图书总体质量均符合读者的需求,是一部内容权威、信息量大、装帧高雅、印制精良、充分展示视觉艺术魅力的大型工具书.它既有较全的学科门类和科学的理论框架,反映了中西艺术的交融和不同艺术门类互相渗透,又十分注重美术考古的新发现,撷取研究新成果,以其强烈的时代特征反映了中国美术的新发展,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深入地反映中国美术的优秀图书.  相似文献   

16.
文艺意识形态对于现实生活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一种以社会心理为中介的实践过程.这种实践的心理机制贯穿于审美意识形态活动的全过程.具体而言,它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主体形式的心理动机;文本内容的心理叙事;艺术形式的心理含蕴;艺术接受的心理体验.这四个方面及其密切关系现实地建构了文艺意识形态实践的独特审美过程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7.
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艺术理论,其源头可上溯到德国的康德美学,是唯美主义者把艺术(尤其是诗)划归为康德所说的纯粹美的领域的结果.文章循着康德关于纯粹美的论述的逻辑,从艺术不同于功利与道德训诫、艺术不同于科学知识、艺术的价值重在形式和重在用语言再现感官的印象三个方面,对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艺术理论体系进行了分析与整理.  相似文献   

18.
市场语境下文学艺术的雅俗分化与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俗文艺与严肃文艺没有明显的界限,雅与俗是相互吸收、相互转化的.雅与俗的分化与融合既是社会生活变化在艺术领域的反映,也是艺术自身因素按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艺术弃雅趋俗的缘由是政府的方针政策、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心理基础、高新技术的发展、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等.市场与科技的两条轨道将使艺术的雅与俗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9.
网络角色游戏将来有可能与文学、影视、雕塑、绘画等等艺术样式并列独立为一种新的艺术门类.因为,它已经基本具备了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应当拥有的艺术特质,且一旦当网络游戏加入更多人类共有的精神价值与积极传统价值之后,通过其与生俱来的强大力量,网络游戏将有可能自我拯救,甚至可以改变世界.如果这样,网络角色扮演游戏(RPG)不再是生而有罪且无法赎罪的待罪羔羊,它将拥有无限艺术追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艺术形式的特性是门类艺术各自独立存在的根据,显示了各自本质的特殊规定,以艺术形式本身所显示的存在方式为前提,从艺术形式媒介手段所显示出的特殊性出发,对诗与音乐两种门类艺术形式进行比较,以特性比较的方式显现诗与音乐各自在本质上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