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汪化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4):95-99
团风方言中存在利用声调的转换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的现象。这种“变调构词”手段所构造的变调词都是有音无字的,其语音形式大多是填补团风方言中声韵调配合中的空格,其与原词的意义相关而不相同。文中以变调为纲,列举了变调构词实例106个。本文认为,这种现象绝不只是存在于团风方言中;这种现象的存在,为正确解释汉语史上的“破读”现象提供了现实的方言依据。 相似文献
2.
盛爱萍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2):9-14
瓯语是南部吴语的代表,瓯语语汇十分丰富,通过瓯语语汇可以反映浙南耕读文化产生的原因,即浙南耕读文化是伴随着北方移民进入浙南的,科举制度和宗法制度催化了它,"厚本抑末"的思想刺激了它;还可以反映浙南耕读文化的构建,即由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构成,以及浙南耕读文化的鲜明特色——人文情怀和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3.
孙玉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乐 ",读五角切义为 音乐",是原始词;读五教切义为 喜欢,爱好",是滋生词。不能仅仅把这两读的词义区别看成是区分名词和动词的标志;只有从构词的观点入手,才能准确地把握这种异读现象及其在古人音注中的反映情况。 乐 "的这种变调构词现象不是六朝以来的经师人为分出来的,而是有实际口语作基础,它来自上古汉语,魏晋时代仍有保留。宋齐以后,去声一读在口语中逐渐消失了。近代汉语,去声读法还保留在读书音系统中。现代汉语读书音中,五教切一读完全消失,人们把作 喜欢,爱好"讲的 乐 "读成快乐的 乐 "。 相似文献
4.
孙玉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5):66-71
本文对“假”“借”“丐”三字所反映的变调构词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历史考辨。其中:“假”字,原始词,义为从别人那里借东西,动词,上声;滋生词,义为让别人借东西,把东西借给别人,动词,去声。“借”字,原始词,义为从别人那里借东西,动词,短入(>入声);滋生词,义为让别人借东西,把东西借给别人,动词,长入(>去声)。“丐”字,原始词,义为向人乞求,动词,短入(>入声);滋生词,义为让乞求得到满足,施予,给予,动词,长入(>去声)。这三对词都属于使动构词,来自上古;后来口语中,“假”只保留了上声读法(今天去声的“假”跟滋生词的“假”词义不同,是不同的词);“借”只保留了去声读法,入声一读至晚宋元之际已消失:“丐”只保留了去声读法,入声一读至晚六朝中后期已读成了去声。 文中附带提及,“反训”一说是不可信的。一个词的词义可以反向引申,但这种反向引申在词义引申中发挥的作用不大;而词反向引中出来的新词,跟原来的词应属不同的词,同一词不可能兼有正反二义。“假”“借”“丐”的原始词和滋生词词义之间是非使动和使动的词义分别,不属反向引申。 相似文献
5.
肖建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94,(3)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一种工具。各语言之间因不同文化的互相影响和渗透使语言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本文着重探讨了汉文化在饮食、服饰、游乐、宗教、礼仪方面对英语语汇的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孙玉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
“右”原始词作“右手”或“右边”讲,古读上声。“右”和“又”同词,但是中古人作注时“右”作“右手”和“右边”讲读上声,“又”作此义讲读去声。从语言的角度说,作“右手”或“右边”讲的“右”不论写作“右”还是写作“又”,都本读上声。“右”的滋生词,作“扶持”“帮助”讲,则读去声。“右”的变调构词当来自上古,甲骨文即有变调构词,至迟晚唐以后,“右”的原始词的读音开始向滋生词读音混同,如同今天的读音。 相似文献
7.
和耀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
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和其他汉藏语系语言一样,纳西语里有比较丰富的四音格词,按其音节重叠关系可以分为AAAA、AABB、ABAB、AABC、ABAC、ABCB、ABCC、ABCD八种形式.并列式是纳西语四音格词构词的最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8.
史秀菊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145-148
"语"应是:由词构成,结构相对固定,形式比较短小,意义具有整体性或警示性的现成话。所以"语汇"应该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和部分名人名言(格言)。词,自由短语,表示人名、地名、单位名称、科学术语的固定短语和修辞中的辞格不应是"语"。另外还要注意把成词语素构成的具有比喻义的词排除在"语"之外。 相似文献
9.
衡山方言的人称代词用变调的形式直接领属亲属称谓名词,这种形式应该不是“屈折变调”。通过对衡山方言人称代词领格变调现象中音义互动关系的描写和分析,可以得出衡山方言人称代词领格变调的实质是“人称代词”与“屋”(义为“家”)发生语流音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张忠堂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4(2):122-129
现代汉语多音多义字往往与古代汉语音变构词有关,“中”、“间”就是典型的个案。从共时角度看,它们属于多音多义字;以历时眼光看,它们是上古汉语音变构词的遗迹;从字形变化看,它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中”为代表,原始词和滋生词字形基本没变,另一类以“间”为代表,原始词和滋生词字形变化较大。厘清这些多音多义字音义形的演变脉络,有助于现代汉字的规范化,也有益于语文辞书的编撰和修订。《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中小型规范辞书可以根据共时语言事实标注多音多义字的读音、释义和字形,《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型专业辞书必须坚持音义契合的时代性原则标注多音多义字的读音、释义和字形。 相似文献
11.
年玉萍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2):58-61
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研究千阳方言单字声调,用朱晓农的z-score归一化方法对原始基频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根据五度标调法的原则确定各声调的调值,描绘出千阳方言单字声调的曲线图,并将实验结果和传统方言学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为方言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彭明权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本文主要探讨甘肃西峰方言中后字非儿化韵的两字组连读变调及其规律。附带指出西峰方言的轻声有两类:调值的轻声和调类的轻声。两字组变调从重重型和重轻型两方面入手分析,有四种变调类型,变调六个:24调、211调、31调、53调、51调、55调。变调主要跟今音的语音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3.
荣晶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2):95-99
本文对汉语语素、汉语构词法以及"汉字"等问题研究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了清理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构词研究不应在词素基础上而应在字的基础上展开. 相似文献
14.
声母清浊交替是上古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从考察温州永嘉方言声母清浊交替典型构词13组来看,永嘉方言部分地继承了古汉语的此类语词;同时,方言自身也通过这种构词机制创新出一些不见于古汉语的新语词。据此,我们认为,汉语分清浊的方言存在由词的清浊变化造出新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16.
厥词近年来使用频率非常高.厥词主要从成语大放厥词中分离出来,其原义为其词,是一个短语.但随着历时的发展,厥词已很难用其词来解释了,其语义有了新的发展且更具整合性,可理解为谬论、狂言等.因此,我们认为,厥词已经词化,其语法归属应该是词,而不再是短语.为此,我们从厥词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特点及其语法归属三部分来论述这一观点.这一过程符合许多现汉双音词形成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辛世彪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8(1):37-45,,67,
客方言声调演变一致性较强,从已经比较的65个方言点的材料来看,客方言声调演变有6种类型。其中4种类型属于浊上字的正常演变,是主流;其他两种类型属于浊上字的异常演变,是支流。客方言全浊上B类字(口语用字)与次浊上C类字(书面用字)相偕而变,此与粤方言同;客方言全浊上B类字归阴平,此与部分赣方言同。这些共同特征显示了客、粤、赣方言之间错综复杂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卢晓霞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2-45
和普通话的轻声不同,各方言轻声的表现形式或同或异,类型多样。根据决定轻声音节调值的不同因素,方言中的轻声可以分为四种情况:轻声调值受前重读音节单字调的影响,轻声调值由本音节的单字调决定,轻声调值跟二者都有关,轻声调值跟二者都无关。通过对方言轻声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求更全面地认识轻声,更规范地掌握和运用普通话的轻声。 相似文献
19.
团风方言的入声是以 2 13的调值形成的一个调类。古入声字在团风方言中 80 %以上念入声 ,近 2 0 %出现归类异变即派入其他五声或存在涉及声调的异读。这些入声字归类异变的内因有浊音清化等 ,而外因则主要是不同时期武汉方言的影响。文中对各类古入声字归类异变的大致时间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认为团风方言入声的范围受权威方言的影响在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20.
四川话形容词的结构类型及其语法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国泰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6):31-32
四川话形容词是四川方言中最能体现四川方言特点的语言成分。其结构形式的丰富多彩,体现了造词者对表达效果的刻意追求。这些表达效果主要包括:生动形象的表现力量,好恶分明的感情色彩,铿锵和谐的节奏美感,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