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色·戒>是张爱玲后期创作中最精彩的一部小说.对<色·戒>一题中"色"与"戒"进行了解读,"色"指"美人计",也指"美人计"中出现的种种色相,"戒"指钻戒,也指戒心.比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不可忽视的表现手法,以奇崛冷艳见长,使表达更加丰富、透彻,使事物的状态得到更具冲击力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色·戒》是张爱玲独特的一部小说,也是一部重要的华语影片。从文学到电影改编,显示了张爱玲对人性的独到见识,也表现了李安擅长的电影艺术。无论是文字还是影像,《色·戒》中怀旧的情怀和真实的人性、细节和玄机的铺陈等都吸引了读者和观众,实现了文学传播与影视传播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说不尽的苍凉——论张爱玲小说苍凉人生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策略为我们构置了一幅乱世生存的悲凉图景,"苍凉"是张爱玲对生命、人性和文化的言说方式,也是其小说独特的美学标记.张爱玲的小说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全方位、多视角地勘探凡俗人生、体味世事变迁和人生的苍凉,得益于她古今杂揉、中西兼备的叙事技巧.张爱玲小说已经超越了世俗的陈述,成为不失大气的关注人类生存本相的经典,这正是张爱玲小说苍凉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小说中塑造的"汽车"意象,是人物外在生存环境的暗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反映,更细致地折射出传统与现代交错的爱情观,充斥着现代性的困惑。总之,张爱玲在一部小小的汽车里,蕴藉着时代的变迁和人心的变化,既美丽又凄怆,越现代则越传统。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小说可概括为隐喻性小说,这是张爱玲继承融诗歌小说为一体的中国文学整体传统的独特创造,可视为中国文学传统发展延续至现代的产物,即张爱玲从说书体小说汲取说与听的审美思想及叙述精华,并从诗歌中汲取"诗言志"、"诗缘情"的抒情及注重喻说的诗性传统,将两者水乳交融地合成为隐喻性小说。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受众广泛、被广泛改编为影视和舞台剧以及经典化程度高等现象,均可从中得到很好的解释。张爱玲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就在于创造了隐喻性小说这一小说类型,藉此可生成隐喻性小说诗学。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小说让读者有一种特别的听觉感受。这是因为张爱玲从小接受了专业的音乐培养,再加上她自身具有良好的音乐天分。这两方面的结合,使张爱玲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受到了音乐思维的影响。音乐艺术在其小说中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表现:显性方面,张爱玲直接套用音乐术语、音乐活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氛围;隐性层面,她将音乐织体结构嫁接到小说的形式中,丰富了小说的表达技巧。另外,其小说语言还具有别样的音乐美。这些都是张爱玲小说的风格所在。  相似文献   

7.
《色·戒》是张爱玲后期创作中最精彩的一部小说。对《色·戒》一题中“色”与“戒”进行了解读,“色”指“美人计”,也指“美人计”中出现的种种色相,“戒”指钻戒,也指戒心。比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不可忽视的表现手法。以奇崛冷艳见长,使表达更加丰富、透彻,使事物的状态得到更具冲击力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父亲与子女间的关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视角,她用锐利的笔锋道出了一类类丑恶的父子关系。文章从父爱谈起,就张爱玲小说中父亲与子女间扭曲的亲情关系进行一次整体的概括和分析,并探讨其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遗著长篇小说<小团圆>的面世,打破了人们一直以为侨居美国后的她江郎才尽的定见.<小团圆>作为张爱玲后期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充分显示了张爱玲晚期小说创作风格.作品触目惊心地揭示了不仅仅是外部的世态炎凉和人情浇薄,而更重要的是家庭关爱的失缺,所带给人刻骨铭心的怆 楚.传统的情爱神话--亲情、爱情的温暖,至此已经消解殆尽.生命不仅仅是悲哀,而且是彻骨的冰冷与悲怆,其文本充分体现了张爱玲晚期小说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尽管张爱玲曾在上海一夜成名,其作品也多为在大陆时所作,但国内对张爱玲的研究在几十年的现代文学研究中一直是一片空白.直到近些年,特别是张女士在洛杉矶去世后,国内才重新掀起了"张热".人们从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索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奥秘,取得了许多可观的成果.本文试试从张爱玲小说生命意象的荒凉来阐述张爱玲小说的成就与特色.  相似文献   

11.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小说为我们构置了一幅乱世生存的悲凉图景,"不安"是张爱玲对生命、人性和文化的言说方式,也是其小说独特的美学标记.  相似文献   

13.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14.
父亲与子女间的关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视角,她用锐利的笔锋道出了一类类丑恶的父子关系。文章从父爱谈起,就张爱玲小说中父亲与子女间扭曲的亲情关系进行一次整体的概括和分析,并探讨其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小说为我们构置了一幅乱世生存的悲凉图景,"不安"是张爱玲对生命、人性和文化的言说方式,也是其小说独特的美学标记.  相似文献   

16.
"怨恨"是张爱玲小说研究的新判断,是张爱玲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张爱玲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缺陷。在女性人性恶的文化建构中,张爱玲小说具有极大的怨恨体验。  相似文献   

17.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都以婚恋生活为题材,婚恋视角是其创作的基本视角。借助这一视角张爱玲表达了她对婚恋、亲情、人性等诸多问题极具个性的思考,其小说的主要思想价值也正体现在这种思考之中。基于对张爱玲小说思想价值的关注,本文从经济对婚恋的制约,心理因素与婚恋的关系,以及偶然事件亦即未可知的命运对婚恋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张爱玲小说中体现出的婚恋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曾说她不大喜欢音乐,但她的小说却频频跳跃着不同乐器的音符。张爱玲把音乐融入小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本文将简要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的音乐描写,窥见其深厚的音乐艺术修养,探索音乐在张爱玲小说中的艺术生命力,发掘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大部分没有长大成人,他们经历着青春期以前的俄底浦斯式纠结。这些与描写孩子成长过程的古老童话故事中的人物特征不谋而合。就如很多传统童话中的人物那样,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也是直白白地暴露出自己的欲望。而且这一欲望大部分以家庭为背景,在俄底浦斯式葛藤结构中展开。并且童话中的母亲形象往往是以魔女的形象登场,这是为了将删掉"坏妈妈"的形象,完整地留下"好妈妈"形象的一种童话式战略。张爱玲小说中最大特点之一的"恶母"形象就是具有这样的童话式结构特征。对张爱玲来说,能够真正信任和依赖的母亲是上海。另外,在童话中常常出现的能够从邪恶的现实中得到救赎的幻想空间,在张爱玲小说中也常常登场,其代表性的空间就是香港。在本论文中研究者将要展示解读张爱玲小说的另一种视觉,即童话式结构。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是中国文坛上一位传奇式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小说始终渗透着强烈的悲剧意蕴,这是其小说特有的审美特征。本文主要从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蕴的形成原因、具体体现以及在艺术形式上的主要表现来探讨其小说中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