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略谈拉卜楞寺在安多藏区的地位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多藏区,指甘、青、川三省边境藏族聚居地区。据有关资料载称,巴颜喀拉山东侧有阿钦雪山及多拉山,二山之名合并,称“阿多”。以当地藏语读之,音为“安多”。久之即沿称这一带地域为安多藏区。拉卜楞寺,位于甘肃夏河,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零)。该寺规模宏大,属寺众多,以讲经持律谨严和拥有学识渊博的高僧而声名远播,是安多藏区最大的喇嘛教寺院,并成为黄教六大寺之一。  相似文献   

2.
青海地名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多康藏区:此区指现在的青海、甘南、川西北、甘孜和昌都地区。青海、甘南、川西北在藏语中称为“安多”,现在一般称为“安多藏区”,简称“多”,安多之“多”藏语即“地位衡要交通便利”之意;安多之语源是——青海巴颜喀拉山之东有“阿钦雪  相似文献   

3.
傅千吉先生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5年第3期撰文认为:甘青川藏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是汉藏文化活跃地带,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历史上称为康巴藏区和安多藏区,这里不仅拥有游牧经济文化类型,还有农业、半农半牧、半农半林等多种经济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4.
一1997年我被允许前往安多的热贡河流域的一个村子去观察地域神的崇拜活动。热贡地区地处中国现有行政建制青海省的同仁县境内 ,在西宁之南 194公里处。我在热贡玛巴的群波村亲眼目睹了地域神崇拜的活动。群波村位于河谷的北部 ,约有 30户人家。与安多其他地方一样 ,在热贡地区村子被称为“德巴”。这一崇拜活动的安多语称“拉则索巴”,意为“为拉则献祭”。仪式通常在“赡部洲烟祭日 (藏历 5月 15日 )”举行 ,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地方都举行活动。群波村是在藏历 5月 9日举行而不是在“赡部洲烟祭日”当天。本嘉活佛陪着我 ,清晨 ,当仪式开…  相似文献   

5.
<正> 青海湟中塔尔寺,作为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虽在安多藏区与甘肃夏河拉卜楞寺齐名,但就藏传佛教格鲁派而言更具特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释文诸说贺兰山地名释文,最早见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图志》。该书卷四“灵州·保静县”条载:“贺兰山,在县九十三里。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马交)马,北方呼(马交)为贺兰,故名。”即远眺峻山之色彩,犹如“(马交)马”,北方民族语称“(马交)”为“贺兰”,于是得名。自此许多史籍在解释贺兰山地名时,多采用此说。当今出版的一些辞书中仍沿用李吉甫之“(马交)马”说。如1931年商务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  相似文献   

7.
西王母和周穆王在瑶池会见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家喻户晓。根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同西王母会见的事发生在穆王十三年(公元前989年)七月二十七日。但会见地点在何处,主要有4种学说: 一、甘肃泾川回山说:秦汉之先,中国西部的渭河、泾河、洛河上游一带是中原民族疆域以外的西部地域,历为古戎、狄族所居,泾川回山处在这一地域之中部,故有回中山之称。又因回山自古为西王母神灵所居有,建筑名为“王母宫”,所以又有“王母宫山”之称。 王母宫山,位于泾川县城西一华里,泾油河汇流处,挺拔的山峦底宽顶尖,似金字塔状。《太平寰宇记》记载西王母祠,在保定县(今泾川县)。并说:“周地图记云:‘王母乘五色云降于汉武,后武帝巡郡国,望彩云而祠之,……因立祠焉”’。回中山顶的王母宫,据记载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07年左右)。为历代拜谒西王母的圣地。  相似文献   

8.
新《辞海》对“武当山”条注云:“主峰武当山(一称紫霄峰、太和山),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米。山势峻拔,有上、下十八盘等险路及七十二峰、三十六涧等胜景。”此注两处有误。一是“主峰武当山(一称紫霄峰、太和山)”之说实误。武当山的主峰是天柱峰,非紫霄峰。《均州志》和《太和山志》俱云:武当主峰天柱峰。《读史方舆纪要》载;“武当山……群峰最高者,天柱为之冠。  相似文献   

9.
安多藏区的山神信仰有着明显的社会性和地域性,神山崇拜的阶序特征是社会实在的集体表象,具有多重认同的意义和表达。本文根据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通过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拉则"祭祀考察,从整体视野对安多藏区的山神信仰及实践进行人类学分析,以探讨人与自然、社会、神灵以及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姜亮夫先生说:“然以本篇细绎之,则山鬼乃女神。而其所言,则思念公子灵修之事。灵修者,楚人以称其大君之谓也,则山鬼岂亦襄王所梦巫山女神也耶?……则山鬼为神女之庄严面,而神女为文士笔底之山鬼浪漫面矣。姑说之以待世之好楚辞者。”(见《屈原赋校注》263、264页)郭沫若先生说:“‘采三秀兮於山间’,於山即巫山。凡楚辞兮字每具有於字作用,如‘於山’非巫山,则於字为累赘。”(见《屈原赋今译》32页注语)马茂元先生说:“象《离骚》、《九  相似文献   

11.
苯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安多藏区丧葬中的占卜、灵魂崇拜、神灵崇拜、白色崇拜等习俗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这些习俗皆是苯教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遗存和反射。文章通过历史渊源、遗留现象分析了苯教文化在安多藏区葬俗中遗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新安多佳山,而齐云岩与黄山为最”(明《齐云山志》),“黄大而怪,白横而庄;黄敛而奥,白敞而灵,各擅其胜”(清魏源语)。乾隆帝喜游江南,览齐云秀色后,御题“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有人说乾隆是未到黄山,否则他就不会认为齐云山是“江南第一名山”了。我们当然不能说这个推论没有道理,但也难免有主观臆断之嫌,所谓“第一”是看从哪些方面来认定,比如道教文化、摩崖石刻碑记、齐云山特有地貌与物产等,无疑是黄山所不具备的。以乾隆一生好吟诗题词的习性,他即使游了黄山,  相似文献   

13.
<正>1988年,在《安多藏区土司家族谱探研》一文中,我曾经辨析过青海民和李土司《李氏宗谱》中关于李土司家族源于沙陀族李克用的记载,否定的理由之一是:“李土司发迹西土,封土司民是在明  相似文献   

14.
平凉地区经济发展上新台阶的重要策略之一,应围绕宝中铁路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的开发和利用为龙头,发展第三产业。一、有利条件 (一)旅游资源丰富,极有开发价值。平凉历史悠久,气候温和,山川秀丽,既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又有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位于平凉市西15公里的崆峒山,古有“天下道教第一山”、“西镇奇观”之称,  相似文献   

15.
试析“理气论”在刘宗周思想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号念台,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因讲学于山阴县城北之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作为明末儒学的殿军,面对王学末流“任心率性而行”,几近于禅的严峻现实,刘氏将“一气流行”为内涵的理气论贯通于心性论,使主体性范畴更具客观必然之特质,以贞定、收束和提升心性论的本体地位。一、阳明心学主体性范畴对客观范畴的消解作为宇宙论的基本范畴,“理气”以及与其直接关联的“道器”、“太极阴阳”等,在张载、二程以及朱熹那里基本上是被用来描述和说明客观物质世界的范畴,并在这些范畴的基础上构筑气、理本体论哲…  相似文献   

16.
《山海经》书中有二处提到“涅石”: 《山海经·北山经》:“贲闻之山,……其下多黄垩、多涅石”;“孟门之山,……其下多黄垩、多涅石”。按:贲闻之山不明所指,孟门之山据《名胜志》云:“今在山西平阳府(临汾)吉州(吉县)”(《山海经广注》卷三)。《山海经还有三处提到“石涅”。关于石涅,据  相似文献   

17.
<正>峨眉山作为中国内地四大佛山之一,在中国汉地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从一个侧面形象而主动地反映了中国内地佛教文化、建筑和艺术的发展过程,而且还记录了汉族同各兄弟民族以及海外人士的友好往来.因此,峨眉山蜚声海内外,成为人们向往的佛教圣地.它在藏传佛教中亦有一定影响.一、峨眉山在藏传佛教中的称谓峨眉山在汉文典籍中有诸多各异的名称,如“《山海经》称它西皇人山,《三皇经》称作胜峰,佛经《楞严经》和《华严经》都叫它大光明山,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上称为牙门山.‘峨眉’之名,最早见于汉代的《益州记》,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蜀都赋》中,也有“带二江之以流,抗峨眉之重阻”的句子.①今天,以称峨眉山更能表达此山巍峨俊秀的姿态而变的家喻户晓.然而,峨眉山在藏传佛教中则称“挺拔屹立的大象之山”,简称“象山”.这一称谓与峨眉山佛教信仰的特点有一定的联系,但汉文史籍中没有任何记载.在藏文《赛马称王》②一书中认为峨眉山的形状像一头挺立的大象而得其名;另外一些藏文书籍中更进一步解释,峨眉山乃普贤菩萨之道场,此菩萨的坐骑为一头大象,故此山取名为大象山;在藏族民间将以上两种说法融为一体来叙述此山为何取名为大象山的种种理由,更为生动有理.由此可知,对峨眉山的称谓或描述是佛教  相似文献   

18.
栖霞山是历史上文化名山 ,它的历史文化一直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被专家们评价为浓缩了半部金陵文化史。栖霞山也是江南著名的风景名胜地和佛教圣地 ,素有“秋栖霞”之美誉。全山由三山二涧组成 :主峰凤翔峰海拔 2 86米 ,主峰绵延向东 ,称东峰 ,其形似卧龙 ,又名龙山 ;主峰西侧 ,一岭突兀 ,称西峰 ,其状如伏虎 ,又名虎山 ,以中峰相隔有两涧 ,即桃花涧、中峰涧。清乾隆皇帝游历到此 ,欣然赞之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 (公元 4 89) ,由南齐处士明僧绍捐宅为寺 ,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 ,唐代时 ,与山东…  相似文献   

19.
一贵忱先生大鉴:前承枉顾,得接风仪,畅聆教言,曷胜钦佩。大方先生书扇,顷始检出。兹寄去二枚,祈查收。大方先生名尔成,字地山,江苏扬州府江都县人。幼有才子名。以擅联语名于世,有联圣之称。赠妓之联尤工。我本有录稿传刻之意,惜已散失矣。暑热维珍重。匆此。敬请夏安。周叔弢上言。一九八○年七月十一日。附记:周先生与方尔谦(一八七一——一九三六年)友善。尔谦字地山,又字无隅,别署大方,以富藏泉闻名一时。其弟尔咸,字泽山。昆仲皆有文名,世称扬州二方。此札称大方名“尔咸”,疑为尔谦笔误。  相似文献   

20.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长期生活在山西并以山四农村为创作题材的一些作家们,由于创作风格的接近,被文艺界看作一个流派,是在五十年代的后期。或称“山西派”,或称“火花派”(因《火花》刊物而得名)。郑重提法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文学流派”。谐谑说法则为“山药旦派”。追根溯源,这个流派滥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