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只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的旺盛生机和活力,也才能不断取得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优良学风和科学方法的有机统一。当前,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其次,必须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再次,还必须大力提高广大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不仅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在实践上指导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谱写新的篇章,而且对于现阶段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和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方向,必须以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为重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其具体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断充实与发展。"中国特色"应从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核心价值的层面上来把握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和谐社会为目标,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怎样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历史性难题,邓小平同志正是在破解这些难题过程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在哲学方面,根据根据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研究和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哲学理论和人生价值理论,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系统化理论化。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打下坚实基础。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坚持社会主义相同本质与不同特色的辩证统一,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6.
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的成果,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值此改革30周年,反思和前瞻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进一步在政治立场上坚持、政治理论上完善和政治体制方面健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学说及其制度.这将有利于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对党的学风建设的新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思想路线,二是赋予党的学风建设以新的历史任务,三是以科学的态度践行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它坚持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否定和纠正了片面地按照所有制形式来区别姓“社”、姓“资”的错误倾向。它坚持了在会主义经济必须建立在生产社会化的物质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抛弃了商品生产、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异己事物的传统观念,为把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的伟大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党以来的历史证明,只有准确地把握时代的实践主题,才能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实现党的理论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并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雄辩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实现复兴伟业的光明之路,中国革命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成就。创新发展、理论先行,“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伟大世纪、伟大时代、伟大变革急需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坚持理论创新,在当代中国就必须根植于时代发展的伟大变化,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以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胜利。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或者说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和中国的时空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存在样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理论形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理论地位有助于廓清国内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非马克思主义化、非社会主义化的误解和歪曲。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得好,就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如果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脱离本国实际,或者教条式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背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然招致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由理论变为实践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形态的一种运动,接受一定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又反过来影响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态度。苏东剧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是苏东共产党人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观酿成的悲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途与命运与马克思主义观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贯彻"四个坚定不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走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应该坚持的传统,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秉持这一传统和取向,就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凝结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由时代发展的现实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争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代史上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两个极为重要的历史内容。这个过程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其经过误读、阅读、现实选择、艰难探索,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李达早期马克思主义观内容丰富,其要有三: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性质的认识问题上,提出"马克思社会主义是科学的,其重要原则有五"的看法;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发展问题上,批判"第二国际",呼吁"马克思还原";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问题上,强调"采用何种范畴的社会主义,大概也是要按照国情和国民性决定的".这些基本看法都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理论成就.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有其科学内涵,具有阶级性、层次性、能动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提供了哲学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的创新发展,有效适应了国内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新变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指导下的先进性和大众性的统一。新形势下,科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能动反作用理论为指导,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阶级性理论为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理论为警示,坚持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有着共同的理论内涵、理论要求、价值取向和哲学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实践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三大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探索实践,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三大理论成果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